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的护理体会

2019-03-04黄群英龚桂枝

关键词:丹毒患处金黄

黄群英, 龚桂枝

(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 1. 外科; 2. 内科, 广东 广州, 510130)

下肢丹毒是由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下肢皮肤或黏膜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1],临床表现为下肢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丹涂脂染,故称丹毒。患者自觉患处灼热疼痛,可伴有全身不适、寒战发热、恶心等症状。本病病程进展快,严重者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为抗生素治疗,但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013年6月—2016年8月,医院外科对收治的28例下肢丹毒患者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金黄膏外敷及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下肢丹毒患者28例,首发22例,复发6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24~75岁,平均36.6岁;病程2~10 d;均为单侧下肢发病,表现为下肢皮肤片状鲜红色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全身症状多为头痛、发热、恶寒。均符合丹毒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①常规足量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320~640万U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7 d;②金黄膏外敷:安尔碘消毒患处皮肤后,取本院制剂室生产的金黄膏适量敷于患处,外敷范围大于病变周围2~3 cm,保持药物湿度,用无菌纱布覆盖,绷带包扎,胶布固定,外敷6~8 h后取下药贴,创面用温水洗净,观察敷药后局部皮肤有无不适反应,如瘙痒、溃烂等、每日更换1次,7~10 d为1个疗程。经过7~10d治疗及护理,本组28例患者均治愈。敷药期间患处无不良反应发生。愈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病例。

2 护理

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做好宣教工作,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注意事项,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卧床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患肢垫高30°~40°,切勿按摩、挤压患处,告知患者皮肤感到痒痛时应避免抓破,指导患者患肢功能活动方法;③环境护理:保持房间安静,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床边隔离消毒;④换药护理:护士换药时应态度和蔼,动作轻巧,注意患肢部位的保暖。⑤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宜进食凉血化瘀、清热解毒的食物,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3 讨论

丹毒在现代医学上称为网状淋巴管炎,常因足癣、小腿溃疡、皮肤皲裂等多种因素诱发。由于致病菌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溶血毒素和多种酶(如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链激酶)可溶解细胞间的基质,使感染容易扩散,因而抗生素治疗对炎症的控制可起到较好的作用,一般以青霉素为治疗丹毒的首选抗生素,但易产生耐药性,且许多患者治疗后皮肤仍然存在红肿退之不尽的“僵化”现象或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而导致淋巴水肿,皮肤增厚,形成“象皮肿”[2-3]。

中医认为下肢丹毒的病因病机为素体血分夹有湿热,外受火毒风热、湿热之邪侵袭、热毒蕴结、郁阻肌肤,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而发病。“外科之病,最重外治”,中医通过清热、解毒、化湿、活血、祛瘀、通经、消肿等外治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从而达到抗炎杀菌、消肿止痛的目的。金黄膏为古方如意金黄散加适量凡士林制成的油膏剂,主要由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生天南星、天花粉、白芷、甘草等组成,临床上用于湿疮、丹毒、痈、无名肿痛、静脉炎、腮腺炎、乳腺炎等,具有清热解毒、散瘀通络、活血行气、消肿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清热解毒药物可激活吞噬细胞,起到抗菌消炎作用;活血化瘀药物则具有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况,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目,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缺血缺氧造成损害的修复[4-5]。

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下肢丹毒,具有见效快、疗程短,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在护理方面,作为中医护理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互补优势,在掌握西医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尤其在中医辨证调护方面,需要做到发掘其中精髓,学以致用。在护理工作中“立足整体,以人为本”,除了关注疾病本身,还应调节患者情志,动态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做好饮食起居管理,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识,增强防病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

猜你喜欢

丹毒患处金黄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黄马酊敷料外敷治疗急性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
治斑秃
丹毒夏季易发,防治做到4点
如意金黄散的现代研究进展
丹毒夏季易发,防治做到4点
夏季脚底生“泡”,警惕是“丹毒”
乡村,那一抹金黄
鸡眼的中医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