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2019-02-19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陈 鹏

(安徽师范大学,芜湖241002)

政党制度是一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一国的发展实际来选择合适的政党制度是确保政党制度生命力的内在要求。在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各民主党派并肩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结成的统一战线因其发挥的重要作用,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此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依托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平台,完成了从统一战线的制度形式到被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的转变,各民主党派也逐渐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一个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和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的新型政党制度在实践中得以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大体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新型政党制度的探索和初步确立、1978-1989年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1990-2011年新型政党制度的日渐成熟和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四个阶段。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的过程进行探索,总结新型政党制度确立过程中的经验启示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建议,有利于更加科学地认识在中国国情下诞生新型政党制度的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为世界上具备相同和相似国情的国家在政党制度的选择上贡献中国方案。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探索和初步确立:1949-1978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结成的统一战线为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完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由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代表共同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依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各民主党派充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重大决策的讨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合作中不断深化和密切。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断探索,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发表的 《论十大关系》中专门讨论了民主党派和共产党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明确了民主党派不仅要长期存在下去,而且还要与中国共产党开展相互监督。他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确立,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也推动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初步确立。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引下,各民主党派的性质、职能和主要任务逐渐明确,一种有别于西方国家两党制、多党制和前苏联一党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开始萌生。但是,从1957年开始,随着反右斗争的开始以及1966年 “文革”的发生,我国很多民主党派的成员被划为 “右派”分子,各民主党派的功能也受到很大影响,政协工作基本停滞,多党合作制度遭受严重挫折。

二、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1978-1989年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陷入停顿的人民政协工作和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现状,推动人民政协工作的正常化和快速恢复停滞多年的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工作,成为我国政党制度必须要解决的头等大事。经过近两年的恢复和调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逐步恢复正常,人民政协工作也再次步入正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从长期以来的统一战线形式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得以基本确立。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元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中心的明确,为冻结多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新启动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各民主党派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各党派的中央委员会和各级组织得以重新组建,组织机构建设和活动开展逐步恢复正常。同时,中共中央和社会各界对于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贡献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的重要性的共识更加明确,为多党合作从统一战线的重要形式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历史贡献和现实重要性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民主党派组织机构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重建和中共中央对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加速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步伐。

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实践,各民主党派的政治性质、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得到了新的更高的定位,其标志是1986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共中央统战部 《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我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同我党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这种新型政党关系,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所无法比拟的。”①

中共中央于1989年12月30日下发的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对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原则和基本内容进行了明确,并就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作用、加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与协商、举荐民主党派成员及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和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等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明确规定。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日渐成熟:1990-2011年

中共中央于2005年2月18日颁发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 (中发 〔2005〕5号)之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开始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规范化程度不断增强,程序化水平和质量不断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各民主党派的性质表述进一步完善

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参与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各民主党派的性质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到新世纪和新阶段后,民主党派的性质逐步转变为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②。

(二)形成了判断政党制度适合与否的标准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制度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除了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外,也积极借鉴和吸收了其他政党制度的有益成果。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具体任务也不同,一国政党制度的选择最终还是需要与本国的基本国情和制度实际紧密结合。在推动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实践中,我们逐渐找到了判断政党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即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否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保持国家稳定和社会团结、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进一步明确和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新型政党制度的探索、萌芽和创立的过程中,始终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发挥领导作用。同样,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到新世纪的新阶段,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②。

四、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民主党派的性质界定更加科学,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逐渐丰富、特征更加鲜明、功能定位更加明确,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政党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一)民主党派被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来指导新时代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民主党派的性质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经过修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③将各民主党派的性质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新型政党制度表述的正式提出和内涵的科学界定

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制度,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虽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挫折和低潮,但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新型政党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也得以正式确立。相比于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来说,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支撑和价值取向新,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指导思想;各政党间的关系新,各政党彼此间是亲密的友党关系;政党制度的运作方式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使得各党派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很好的集中;政党制度的制度特色新,是当代中国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容更加明确完整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进行合作的政党组织形式。其中,政党协商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多党合作舞台极为广阔,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④。2015年颁布的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政党协商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明确了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等具体形式。

(四)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政协是新型政党制度运行的重要机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是多党合作的主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非常重视推进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 《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在协商民主建设、民主监督和协商民主制度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经历了初步的探索、艰难的曲折之后,开始进入逐步恢复、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政党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回顾这70年来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政党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需要具备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政党理论为指导、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实际、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有机融合,唯此才能不断推动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一)强大而有生命力的政党制度的建立,需要以先进的政党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家实际,体现鲜明的制度特色

近代以来,中国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都想通过实行共和制度来挽救国家。这条道路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是缺乏先进的政党理论的指导,并没有与具体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只是将西方的某种政党理论照搬照抄过来。理论是实践的指导,伟大的实践需要以伟大的理论为指导。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在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2]。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⑤两个重要论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学说的新发展,也为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确保了新型政党制度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制度特色。

(二)强大而有生命力的政党制度的建立,需要与国家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紧密结合,

体现鲜明的国家特色

适合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的建立,不仅要紧密结合实际和有先进的政党理论为指导,而且要与该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有效衔接,与文化传统内涵有机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政党制度就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如何共存相处的文化传统,例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天下为公、兼容并蓄等,为我国多个政党如何共处和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完善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多党合作和强化自身组织建设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推动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在经费、制度等方面优先保障各民主党派活动的开展,最大程度地团结了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强大而有生命力的政治制度的建立,需要充分了解人民的利益诉求,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坚定的人民立场

政党制度属于政治制度的重要范畴,政党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政党制度的有效与否也要以是否能够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衡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履必不同,期于适足;治必不同,期于利民”⑤。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依托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和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将工作中心聚焦到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和最强烈的利益诉求上来,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专业优势,使得新型政党制度的运作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坚定的人民立场。

(四)强大而有生命力的政党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提升制度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政党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除了需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先进的政党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实际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外,还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以提升政党制度运行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水平。新型政党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需要提升政党制度运行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协调和推进共识的达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中共中央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政党协商、民主监督等方面的文件,政党制度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六、结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人民立场不断凸显,政党制度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人类政治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一方面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使命,另一方面来自于政党制度本身所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政党制度运行效能及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

(一)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对新型政党制度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在新时代,面对已经发生转变的社会主要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同时,更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此,在新时代的新型政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坚持以及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发扬民主,凝聚共识,推动政党制度更好地发展。

(二)增强和提升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效能

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需要不断增强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体现这项制度的效能,着力点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3]。但在实践过程中,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在新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搭建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推动政党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切实提升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

(三)强化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经历了恢复重建到快速发展的过程,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依然有待加强,否则新型政党制度很难在基层得到有效运行,制度效能也难以有效提升。为此,各民主党派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基层组织活动,以确保新型政党制度在基层有效运行。

(四)推动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加强政党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型政党制度的很多规定在法律层面还缺乏相应的立法和执法保障,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为此,我们需要将有关政党协商等方面的文件规定上升到法律的层面,用法治化来保障和推动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水平。

注释: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中发〔1986〕19号)。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

③2018年3月15日讨论通过。

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