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健全人格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思考

2019-02-19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人格公民

马 艳

(宁夏社会主义学院,银川750002)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和精神特质,是更为个人化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兼具心理学和道德伦理学的双重内涵。其形成与发展变化总是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人格是动态的,是一种不断获得创造的过程。培育公民健全的人格历来是国民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形势下坚定价值信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而以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格重塑,又是价值信仰重建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还指出: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劳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1]重视公民人格培育与重塑,努力提升公民的人格责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一、健全的人格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一)以德为先,培育健全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人格的培育始终是围绕着 “德”而进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先 “立人”而后 “致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教育的核心内容。德有大德和小德、公德和私德之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养小德是显大德的基础,积私德是行公德的前提。高尚的人格修养如树之根、水之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做人是做学问、干事业的前提。”“要抓知识教育,更要抓好道德和人品教育。人无德不立,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品质,知识掌握再多也无法成为优秀人才。”[4]立德树人当以培育健全人格为第一要义,这是中华民族发展成长的历史规律,也是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认可基础之上的价值信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先进文化的结晶。对这一价值信仰的追求,是以公民健全、稳定的人格为前提的。只有作为个体的人的人格素质的提升,才能形成为实现 “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

(二)培育健全人格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的小康,而且是精神的小康,精神小康其核心是人格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心理学特质,决定了现实中人格的形成总是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法国人格主义代表人物莫尼埃指出: “人格的稳定性是由人格同价值体系的结合决定的,而价值是通过认真引导和经常改造的方法自由获得、同化和体验到的。”[6]简言之,人格的稳定性首先是建立在价值认同基础之上的。而当代社会正处于转型和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类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利益关系相互制约,对人格的稳定与完善产生了强烈冲击。特别是西方现代价值理念裹挟着民主自由粉墨登场,一时间甚嚣尘上,传统的人格理念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也是人格变化最活跃的时期。“人格的伟大与刚强的程度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与刚强才能衡量出来,环境的相互冲突愈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人格的深厚与坚强。”[7]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全人格,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和国民素质的大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运而生,是适应当代物质社会发展的精神产物,具有丰富的人格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当代人格培育与重塑的现实需要。不难发现,在人与人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人格心理极易受到主流社会风气的影响,而且人格心理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变化,并随之而变化以适应主流社会环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8]社会主流风气具有导向功能。社会主流风气好,公民人格心理亦更稳定、更健全,反之则公民人格心理将扭曲,更严重者则发生颠覆性裂变。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则是理想中的人格在现实社会中被淹没,对所坚守的、固有的优秀人格品质由怀疑到失望。因此,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营造培育健全人格的良好外部环境,从而使人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一致性。

(三)培育健全人格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价值观自信和中华民族的人格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9]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只有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才能打好中华民族的人格底色,这是健全人格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0]。文化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人格自信的根基。而文化的包容与开放,一方面赋予了人格的新内涵。另一方面,不同历史背景、人文特征以及带有深层次政治博弈的外来文化的强势 “融合”,给新形势下培育公民健全人格也带来了强烈冲击。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广大公民在文化多元的冲突中保持健全人格,促进公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考验。应该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人格标识,不论身在何处,让他人感受到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诚信忠恕义、温良恭俭让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格魅力。这应当成为当代公民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

二、核心价值观为培育当代健全人格找准了坐标

(一)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内涵为培育公民健全人格确立了目标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更侧重在个体方面培养人格素质,而对公民整体人格素质培养方面缺乏目标引导,即重视 “独善其身”而忽视 “兼济天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内涵,则为中华民族整体人格素质的培养找准了目标。整体人格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公民个体素质的提升,而确立人格价值的共同奋斗目标,更能在实践中激发人格正能量。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不仅要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还要有全体公民人格素质的飞跃。而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则为我们践行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健全人格提供了平台和空间。难以想象一个战火纷飞、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国家,公民的人格素质会有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才能为人格素质的提升找到根源、积蓄力量。

(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内涵为培育公民健全人格注入了活力

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为人格培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社会层面上来讲,法治的功能是维护稳定的公共秩序不受破坏;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则是维护平等的人格尊严不被践踏。换言之,注重法治对公民健全人格的保障,是现代文明的体现。人类天生具有自我完善的倾向,所有人都希望朝着自我完善的方向发展。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除了工业化、信息化等物的现代化之外,还有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即在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民主革命的成果,将自由、平等、法治的现代元素吸收到核心价值观之中,为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全人格增添了色彩。鲁迅先生认为“立人的道术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对于从传统封建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中华民族来讲,自由、民主、公正、法治不仅是人性解放的需要,也是人格素质提升的必然选择。

(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内涵为培育公民健全人格找准了实践路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核心价值内涵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坚持问题导向,对当代先进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从逻辑层面上讲,实践个人价值追求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人格价值追求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不仅内涵非常丰富、具体而不抽象,而且更符合人格心理特征。比如爱国、敬业,在人格要求上既要有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更要有甘于奉献的担当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天下为公”一直是民族价值的最高实现目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历经磨难,危而不亡,重新屹立,走向复兴,就是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胸怀家国、敢于牺牲的结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1]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因此,爱国也是人格信仰中最强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12]社会发展总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接力创造的结果。健全的人格,理应包含与时代共奋进的担当的精神。“牺牲是一个强大国家和优秀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脉,崇尚英雄则是一个民族崛起必须拥有的价值取向和自强情怀。”[13]倡导与时俱进的担当精神,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进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是培育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责任使然。比如诚信、友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内容的关键要义,也是现实中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当代社会实践中,既要传承高尚品德,保持做人做事的骨气和底气,又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保持明辨是非的清醒头脑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上善若水,诚信是金。坚守良好的人格底线,透过现象看得清本质、分得清是非、辩得出美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14]。特别是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各类矛盾层出不穷,相互叠加,只有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才能以理性平和的心态正确看待社会,也才能为解决问题找到出路,在奋斗中体现价值。

三、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健全人格的高度融合

(一)虚与实相融合

核心价值观与人格素质都属于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坚持虚与实的融合,就是要既注重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又要注重社会实践与经验总结。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是不能脱离实际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紧密相关并不断变化的。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使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加丰富,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反映培育当代健全人格的要求。要注重顶层设计,使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公民人格素质的培育更符合人性特征和成长规律。另一方面,不论是核心价值观,还是人格素质,其理论都需在实践中转化和检验。要坚持虚功实做,引导公民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健全人格素质,以更好适应改革发展之需。同时要突出对现实人文社会现象的研究,敏锐发现影响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培育的突出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并不断丰富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要求的内涵,使人文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从而实现虚与实的高度融合。

(二)德育与法治相融合

德育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坚持德育与法治相融合的现代思维,是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素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根本方法和路径。核心价值和健全人格素质不仅体现在思想领域,更多更具体地体现在法律、经济、社会交往、利益关系协调等各个方面。一方面要坚持 “德”这个核心,一刻也不松懈地抓好经常性教育,夯实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健全人格的思想基础,这也是思想教育的规律所在,不能有私毫动摇。另一方面要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人格的内涵外在地表现于社会实践之中,实际上是从认知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则是政策、法律、制度等。现行的法治与公民所接受的人格教育相契合,那么作为个体的公民个人会自觉地将人格素质由认同的低级层次提升为信仰与自觉遵守与实践的高级层次。反之,如果健全的人格因素不被反映在法治之中用于维系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平等自由,那么社会秩序也将因为人格要素的消解而难以维系。注重法治对公民健全人格的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在转型时期,由于法治机制不健全,道德的约束力亦日渐式微,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格元素如守法诚信、无私奉献等被挤压,社会道德底线和法治底线被屡屡突破。其根本原因是法治未能从根本上起到保障公民人格尊严的作用。因此,不论是从科学立法方面还是公正执法、公平司法方面,都要立足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足于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理念,立足于保障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要求得以彰显这样一个目标,让人格尊严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得以维护。

(三)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融合

不论是核心价值观还是健全人格教育,归根结底是素质教育,是 “立人”的工程。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融合,在整体推进中发现和树立典型,以典型引路,推动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思想教育的成功实践和规律所在。整体推进要突出针对性,分类指导、注重实效。既要把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教育作为终生必修课来抓,又要突出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化,结合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材因人施教。比如要把人格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础贯穿于学校教育之中,在教育方式上不断创新,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对事物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入手,提高公民人格素质,使公民理性地认知社会现象、辨别是非美丑、保持人格本色、完善人格内涵,使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素质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成为公民的行为习惯和自觉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 “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1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方面,要在整体推进中发现一批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群体中接地气、有魅力、有感染力的人格典型,以身边的模范教育身边的人,更能激发普通人以先进为榜样、向先进学习的热情,更能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共产党人应当在公民人格培育中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仅靠有限的个别典型来带动和影响广大公民培养健全人格,既不现实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发挥共产党人的人格引领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地位、现实需求和群众愿望所决定的,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做信念坚定、不畏困难、不惧风浪、不怕牺牲、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尚人格的表率,引领广大公民积极投身自我人格改造的进程中。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人格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十二公民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