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丙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保护作用

2019-01-05刘晏辰刘建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0期
关键词:异丙酚脑缺血溶栓

刘晏辰 刘建民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脑动脉内溶栓治疗后, 易发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影响患者预后。大量动物实验证明, 将异丙酚应用到急性脑梗死治疗中, 可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为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选取本院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观察异丙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8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3 例。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3∶20, 平均年龄(61.11±18.75)岁;入院时间(2.18±1.24)h。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2∶21, 平均年龄(61.28±18.66)岁;入院时间(2.20±1.19)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溶栓, 术前30 min给予苯巴比妥0.1 g+阿托品0.5 mg 肌内注射, 术前给予芬太尼1 μg/kg 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05~0.10 μg/(kg·min)维持麻醉, 继而给予溶栓。观察组于溶栓前给予异丙酚, 给予瑞芬太尼1 μg/kg+ 异丙酚1 mg/kg 静脉注射, 给予异丙酚4~6 mg/(kg·h)+瑞芬太尼0.05~0.10 μg/(kg·min)维持麻醉。溶栓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经皮行股动脉穿刺, 沿导丝置入导管, 行脑血管造影, 明确梗死位置。经导管注射尿激酶30~50 万U+生理盐水, 1 h微量泵入。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再灌注1 、3 h 时ET 及MDA 水平。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包括溶栓有效率、死亡率、术后神经功能评分(采用NIHSS 评分, 评分越低代表神经功能越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ADL 评分, 评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溶栓前、再灌注1、3 h 时ET 及MDA 水平比较 溶栓前, 观察组患者ET 为(52.00±1.20)pg/ml、MDA为(3.81±0.10)nmol/ml, 对照组患者ET 为(52.10±0.80)pg/ml、MDA 为(3.79±0.11)nmol/ml, 两组ET、MD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1 h 时, 观察组患者ET 为(55.14± 1.37)pg/ml、MDA 为(3.98±0.08)nmol/ml, 对照组患者ET 为(58.97±1.44)pg/ml、MDA 为(4.12±0.07)nmol/ml, 比 较 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 h 时, 观察组患者ET 为(48.71±1.76)pg/ml、MDA 为(3.18±0.01)nmol/ml, 对照组患者ET 为(68.66±0.29)pg/ml、MDA 为(4.59±0.07)nmol/ml, 两组ET、MDA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再灌注3 h 时ET 及MDA 水平低于再灌注1 h, 再灌注1 h 时ET及MDA 水平高于溶栓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再灌注3 h 时ET 及MDA 水平高于再灌注1 h、溶栓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7.67% (42/43)、死亡率为2.33%(1/43)、NIHSS 评分为(3.41±0.51)分、ADL 评分为(91.14±1.89)分;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95.35% (41/43)、死亡率为4.65%(2/43)、NIHSS 评分为(9.84±0.23)分、ADL 评分为(72.37±2.10)分。两组患者有效率与死亡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NIHSS 低于对照组, 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患者均伴有ET 及MDA 指标上升现象, 神经功能缺损严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低[1]。导致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与患者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有关。随着神经细胞缺血缺氧的加重, 患者机体ET 的合成量显著增加,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 脑血管痉挛症状随之出现, 神经细胞随之释放氨基酸, 儿茶酚胺及氧自由基由此形成, 缺血再灌注损伤由此发生[2]。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溶栓治疗时, 溶栓成功后, ET 以及MDA 的浓度将急剧升高, 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通常较为严重[3]。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再灌注3 h 时ET 及MDA 水平高于再灌注1 h、溶栓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通过对患者预后的观察发现, 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95.35%、死亡率为4.65%、NIHSS 评分为(9.84±0.23)分、ADL 评分为(72.37±2.10)分。表明采用常规方法溶栓, 虽可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 但患者预后则有待进一步改善。

异丙酚又称丙泊酚, 为麻醉药物的一种, 镇静作用显著, 且不良反应少。异丙酚静脉给药后, 药物可对钙离子通道产生影响, 且可发挥抗氧化作用, 达到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此外, 异丙酚分子结构中所具备的分型羟基同样可竞争性的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进一步降低再灌注后机体ET以及MDA 指标, 达到脑保护的目的, 为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以及改善患者预奠定基础[4-6]。本研究中, 将异丙酚应用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后,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再灌注1 h 时ET 及MDA 水平高于溶栓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患者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倾向。进一步观察发现, 观察组患者再灌注3 h 时ET 及MDA 水平低于再灌注1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采用常规方法溶栓相比, 损伤显著减轻。通过对患者预后的观察发现, 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异丙酚的应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减轻以及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 将异丙酚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较为显著, 可有效预防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异丙酚脑缺血溶栓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焦亡的影响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麻在高危妊娠妇女剖宫产麻醉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七氟醚、异丙酚的价值研究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