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头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 临床效果探讨

2019-01-05穆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头部缺血性低温

穆丽

目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对我国人民健康产生危害的疾病, 约有60~80%的脑卒中患者属于该类型[1]。溶栓是对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可是受到时间窗口的限制, 多数患者无法获得及时治疗[2], 所以, 需要寻找有效的保护脑神经的措施。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获得的效果理想[3-5], 但是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和并发症的预防还没有统一结论, 所以此次就患者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时机和并发症情况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 月~2017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 23 例, 女27 例;年龄最小52 岁, 最大77 岁, 平均年龄(60.24±6.2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6 例, 女24 例;年龄最小47 岁, 最大76 岁, 平均年龄(59.40±5.8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6 h 接受全身亚低温治疗, 将亚低温控温毯置于患者身下, 调节温度为33~34℃, 维持腋温(34±0.5)℃;观察组患者急诊CT 确诊病情后即刻应用颅脑降温仪给予头部亚低温治疗。两组均治疗72 h, 治疗过程中如寒战明显, 遵医嘱给予冬眠合剂(氯丙嗪、异丙嗪)注射治疗, 治疗结束后采取自然复温的方式使患者在常温下逐步恢复体温[6,7]。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m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S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mRS 评分为(3.45±0.87)分, 治疗后为(1.47±0.84)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RS 评分为(3.66±0.82)分, 治疗后为(2.07±0.79)分。治疗前, 两组患者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mRS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NIHSS 评分为(18.24±3.15)分, 治疗后为(8.47±2.36)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IHSS 评分为(18.67±3.68)分, 治疗后为(10.24±3.64)分。治疗前,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0%(4/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18/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亚低温是使用药物或物理方式来让人体局部或全身温度降低到预期状态, 对患者给予保护和治疗。在1987 年有学者进行了报道, 应用于颅脑损伤治疗, 此后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8]。亚低温治疗是根据温度控制, 有轻度低温33~35℃, 中度低温28~32℃, 深度低温≤27℃几种情况, 现在临床中使用比较多的是轻度低温治疗, 其效果理想, 但机制比较复杂, 现在临床研究显示, 其机制是对病理生理途径进行干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降低自由基受损情况。脑损伤让患者体内自由基上升, 细胞有坏死症状, 脑细胞损害导致了病情的恶化。研究显示, 低温可以改善细胞代谢情况, 降低钙离子超载, 自由基会相应的降低。②减少脑细胞的代谢和氧耗。缺氧状态线粒体会无氧酵解, 引起乳酸中毒情况, 脑组织细胞的能量供给不足, 亚低温状态让患者的体温下降, 细胞代谢减缓, 降低了耗氧。③减少细胞凋亡及炎性反应。脑缺血事件让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脑屏障被破坏, 炎性细胞进入, 释放炎性介质, 细胞凋亡加速。亚低温治疗可以减少炎性反应, 降低细胞凋亡速度, 保护脑组织。④促进神经干细胞的作用。脑缺血损伤导致了神经干细胞转移到了梗死部位, 肝细胞活化对机体的需求无法满足。低温导致了细胞的生长加速, 脑神经有所恢复。

现在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中得到了推广, 如何实施时间窗和减少并发症还没有统一结论。所以此次就头部亚低温方案进行了分析,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确诊后, 立刻进行头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前mRS 评分为(3.45±0.87)分, 治疗后为(1.47±0.84)分;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RS 评分为(3.66±0.82)分, 治疗后为(2.07±0.79)分。治疗后, 两组患者mRS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NIHSS 评分为(18.24±3.15)分, 治疗后为(8.47±2.36)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IHSS 评分为(18.67±3.68)分, 治疗后为(10.24±3.64)分。治疗后,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0%(4/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18/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早期接受亚低温头部治疗能够让预后得到改善, 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改善, 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该结论和其他研究相符合。全身亚低温可以让脑深部温度下降, 让脑温达到预期效果, 但是会对患者的心脑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选择头部亚低温治疗, 让温度保持一定范围, 循环刺激, 减少不良反应, 提升安全性, 头部亚低温治疗要比全身亚低温治疗更加优秀。

综上所述, 早期头部亚低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较好, 患者的头部神经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头部缺血性低温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大型低温制冷技术新突破
自动驾驶走向L4 企业头部效应显现
火箭的头部为什么是圆钝形?
雾霾低温来袭快给蔬菜补充能量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探讨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