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分析

2018-11-13徐秀花

中外医疗 2018年27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脏心理

徐秀花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盐城 224005

心肌梗死为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起病急骤、危害程度高、致死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患者发病时出现持久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感,可并发休克、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1-2]。介入治疗是临床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手段中用于频率最高的治疗手段,其能够通过快速溶栓、支架置入等方法快速有效的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控制疾病症状[1-11]。有学者提出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接受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对此许多学者均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干预路径进行探索与研究。对此笔者对该院2017年1—12月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术患者84例实施针对性的护理配合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以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血管科疾病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专项急性心肌梗死护理配合干预方法。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56.37±17.77)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5例,前间壁14例,下后壁9例,合并右心室心梗3例,伴随心源性休克1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 37~75 岁,平均年龄(56.54±18.44)岁,广泛前壁 16例,前间壁15例,下后壁9例,合并右心室心梗1例,伴随心源性休克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价值。该研究采用的分组与干预方法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②患者对研究干预知情同意且配合良好并签署手术同意书;③患者无精神疾病、严重肺脏、肝脏、肾脏等基础并与恶性肿瘤。

1.2.2 剔除标准 剔除标准:①患者对研究干预知情但配合度不佳;②患者存在帕金森、老年痴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肝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基础病;③患者存在心脏、胸壁等部位恶性肿瘤。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心肌梗死行心脏介入术护理干预方法:急诊检查、术前检查、术前准备、术中生命体征监测与协调干预、术后疾病观察、药物护理、生活护理、心理干预护理等[5-6]。

1.3.2 观察组方法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完善,内容如下:

①术前干预:由责任护士快速静脉采血后建立2条静脉通道,协助患者使用阿司匹林0.3 g与氯吡格雷0.3 g,服药后要求禁食禁水并进行吸氧与心电监护。微量泵10 mL/L速度进行硝酸甘油静脉滴注。

②术中干预:患者入导管室后立即安置好患者于手术床上,给与氧气吸入,保持2条静脉通道,并常规消毒,若患者清醒状态下实施一过性心理安抚,抚摸、拥抱并鼓励患者,稳定患者情绪,检查连接好各个仪器设备,准备完成后告知医生可以开始麻醉。术中协助医生操作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面色、皮肤粘膜状态。手术即将完成时告知病房患者即将返回,要求病房准备舒适的床上用品,保持室内干净整洁,空气温度与湿度适宜。

③术后护理:术后继续实施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面色、皮肤粘膜状态;当患者清醒后立即实施疾病与治疗干预宣教,使患者较好掌握病情进展情况与介入术效果,提高其对疾病与治疗干预知识的认知程度。宣教可通过口头讲述、资料印发、视频观看、病例分析等方式进行。

④心理护理:术后患者清醒后6 h内实施心理干预,通过使用各种焦虑自测量表、抑郁自测量表、简明心理测试量表等工具、家属干预与直接观察和询问的方式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在主治医师与心理医生协助下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实施过程中邀请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充分借助家属与患者的亲密感情实施心理干预。

⑤院外干预:患者出院前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的既往生活与工作习惯信息进行采集,采集内容包括:作息习惯、饮食习惯、锻炼习惯、工作量、工作习惯、事情处理习惯几项信息,建立个人生活与工作信息档案。由患者主治医生依据档案内容建立针对性的生活与工作干预方案并引发给责任护士与患者。护士首先阅读并理解方案内容,后对患者进行方案内容分析与讲解,提高患者理解程度并要求患者严格按照方案内容实施生活与工作干预。由护士长建立介入治疗患者微信群组,邀请所有患者实名制加入,责任护士添加患者微信,出院后2周内实施1次/d的院外干预询问,2周之后改为每周1次询问,当患者干预措施出现方向偏离时及时进行干预,帮助患者纠正错误干预,保持干预措施的动态优化性。由护士长整理最新的心肌梗死疾病知识与预防知识发布在微信群组中并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1.4 评价指标

1.4.1 预后不良事件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介入术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死亡、心律失常、心绞痛、二次血运重建等),记录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

1.4.2 生活质量评估 术后2周使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估,该量表共8个维度(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36条目,最高100分,最低0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水平越高[7]。

1.5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 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以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介入术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21.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介入术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对比

结果显示,术后2月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84.35±5.67)分高于对照组(80.32±5.49)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9;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对比[(±s),分]

?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危险性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类型之一,心脏介入手术则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存在一定风险性故需要实施更优质的护理干预[8-11]。许多学者均对心脏介入术的护理措施进行探索与研究,如在潘楚梅等人[12]研究《PCI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延续护理需求调查》中便提出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具延续护理需求。而在胡敏等人[13]的研究《延续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中则提出针对性的延续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具较好优化作用。对此在该院心肌梗死行心脏介入术患者身上使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发现实施效果满意。

研究中除实施常规心脏介入术前护理干预外还对患者进行排尿训练,避免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进入导管室后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安抚干预,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紧张、死亡恐惧等不良情绪,避免情绪波动产生的迷走神经效应影响手术操作与效果。当患者手术即将完成时告知病房进行优质环境病房准备,可使患者居住在更适宜的环境中,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患者返回病房后除常规病情观察护理外还实施多途径的宣教干预以提高患者对疾病与治疗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降低其发生术后焦虑与抑郁的概率。但治疗手段与宣教干预并不能较好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困扰,故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术后心理干预,通过使用工具、家属协助与直接观察与询问的方式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邀请主治医生与心理医生共同进行心理干预方案制定,从而优化患者的心理状态。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的干预以巩固其治疗效果,控制其疾病状态,故研究设计进行以微信为工具的长期院外护理干预监控措施,通过微信的使用提高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效果,使责任护士能够更好的掌握患者的院外情况,从而对其院外干预措施进行纠正与更新,提高患者的疾病院外巩固效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21.43%),两组相比(t=5.126;P<0.05);术后 2月观察组患者的 SF-36评分[(84.35±5.67)分]高于对照组[(80.32±5.49)分],两组相比(t=3.309;P<0.05)。马静[14]的研究结果中也提示综合护理能够降低心脏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心绞痛、致死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缺血性心理衰竭各项症状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9%,6.72%,0.00%,0.75%),干预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行心脏介入术的患者实施针对性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优化患者的术后预后情况与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心脏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心脏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