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astleman病的CT、MRI影像表现及诊断—附20例病例分析

2018-11-13刘淑亮林伟华郑幼榕

中外医疗 2018年27期
关键词:腹膜颈部肿块

刘淑亮,林伟华,郑幼榕

福建省漳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影像科,福建漳州 363000

Castleman病为淋巴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该病的临床发病率相对较低,并且目前医学上对于该病的具体发病原因尚未定论。Castleman病临床上表现为特征性无明显表现,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主,可侵犯胸腔、颈部、腹膜以及盆腔等[1-2]。术前检查和诊断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Castleman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该研究以 2010年 1月—2017年 12月该院收治的 20例Castleman病患者为主要对象,对CT和MRI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0例Castleman病患者为主要对象,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2例;其中,年龄最大患者67岁,年龄最小患者1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76±3.35)岁。5例无明显症状体征常规体检发现(纵隔2例、腹部3例);1例眼眶和8例颈部都是局部发现肿物就诊;2例纵隔1例肺结节是胸闷胸痛就诊,1例纵隔是口腔霉菌感染及扁平苔藓入院检查发现;右肾肿块病例和肠系膜肿块病例是分别以右上肺闷痛和头晕乏力贫血入院检查发现的。术中所见,只有1例颈部肿物质软(无明确病理分型),其余病灶都是质中或质硬,病灶边界都比较清楚,有包膜7例(胸部和颈部各2例,腹部3例);与周围胸膜或脏器粘连6例(胸部2例,颈部3例,眼眶1例),腹部病灶都与周围无粘连;病灶周围血管丰富7例(胸部和腹部各3例,颈部1例);灶周或纵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8例(胸部1例,腹部2例,颈部5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胸部6例(纵隔5例,肺实质1例),颈部8例,腹部5例(右肾1例,小肠系膜根部1例,大网膜1例,腹膜后左肾下方、脊柱旁1例和腹膜腔肝十二指肠韧带下方1例),双侧眼眶1例。多发病灶2例,透明血管型,部位是左颈深部和左颌下区,其余18个病例都是单发病灶。20例患者中,包括透明血管型10例,浆细胞型3例,无具体分型7例(由于病例收治的时间较早,当时该院对该病的认知和研究不足,故没有具体分型)。

纳入标准[3-4]:①该研究中纳入的所有Castleman病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符合该病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术前意识清晰,基本资料完整,该研究在患者和家属知情、自愿的情况下参与,病例纳入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均经该院医学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具体如下。

CT:该院使用的CT检查仪器为一代宝石能谱64排CT、lightspeed64排螺旋CT,胸部和颈部行常规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腹部病变行常规平扫、门静脉期、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CT增强扫描:肘前静脉注射85 mL非离子造影剂,注入流速高压为2.5 mL/s。延迟45 s,螺旋扫描,探测器宽度为40 mm,螺距为0.984:1,球管转速 0.8 s。

MRI:该院使用的MRI为飞利浦1.5 T核磁共振仪器,取患者仰卧位,行 T1WI、T2WI序列、化学位移成像。MRI动态增强采用顺磁性造影剂Gd-DTPA,使用剂量为0.1~0.2 mmol/kg,连续采集4~6次,每次间隔5~9 ms。可根据患者病情的需求,延迟扫描,注射剂量为10 mL,注射速度为2.5 mL/s。

1.3 观察指标

对CT和MRI诊断Castleman病的准确率进行计算,对比两种影像学方法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

1.4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中20例Castleman病患者的资料和数据均纳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计数指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和MRI诊断Castleman病的准确率比较

术前诊断符合率为45.0%,与病理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13,P=0.000<0.05)。

2.2 Castleman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

病灶大小,直径大小15~120 mm,平均直径47 mm;其中纵隔肿块和腹部肿块病灶大部分偏大,平均值以上的纵隔肿块4个、占4/5(5个纵隔病例中的4个)、腹部肿块占3/5(5个腹部病例中的4个),颈部肿块大部分偏小,大于平均值的才1个,占1/8(8个颈部病例中的1个);实质脏器病灶都偏小,其中右肺上叶结节20 mm,右肾结节15 mm,双侧眼眶肿物分别约42、30 mm。

12例患者做了CT检查(胸部6例,腹部3例,颈部3例;其中1例颈部只有平扫)。CT检查,3例病灶内有明显斑片钙化灶、占3/12(纵隔、腹膜后及颈部各1例),4例见灶周血管丰富、占4/11(纵隔、颈部各1例,腹部2例),与术中所见病灶血管丰富符合率57%(术中见7例病灶血管丰富);灶周或纵隔、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9例(纵隔1例、腹部2例、颈部4例),与术中所见符合率225%(术中发现4例),说明术前影像检查可以发现更多信息帮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该文12例病灶平扫密度普遍较高,CT值约20~60 Hu,平均46 Hu,高于平均值的病例占9/12;增强检查都明显强化,部分均匀强化,部分边缘强化明显,渐进性向病灶内充填,延迟扫描见病灶内条片状无强化区;增强后CT值约75~161 Hu,平均127 Hu,强化后最大CT值高于平均值的占7/11;增强前后CT值相差较大,即强化后最大的CT值比平扫的CT值明显升高,CT值升高范围约38~115 Hu,平均79 Hu,高于平均值的病例占7/11。右肺结节病例合并纵隔胸腺瘤(B1型,部分B2型),右肾病灶增强“快进快出”,平扫及3期增强 CT值分别约 51、88、128、95 Hu,误诊为嫌色细胞癌。

12例患者做了MRI检查(纵隔2例,腹部4例,颈部5例,眼眶1例)。12例呈稍长或等T2和稍长或等T1异常信号影(12例),DWI高信号(10例、另外2例没做 DWI,以下类同),ADC低信号(4例),T2STIR 明显高信号(7例),增强后病灶均见明显强化(10例),部分病灶内见细条状短T2和长T1信号影及小囊样长T2和长T1无强化影(5例);其中大网膜病灶(透明血管型)增强后动脉早期即明显强化,延时扫描持续强化,强化稍增多,病灶周围血管增多增粗,边界清楚,延时7 min病灶内仍见多发条形及囊样无强化区,见腹膜后及及双侧盆壁多发淋巴结。

其中4例患者CT/MRI都有检查(纵隔2例,腹部2例)。1例纵隔肿物PET/CT示病灶代谢增高;1例左肾下方腹膜后肿物IVP检查示左输尿管受压移位;1例大网膜肿物和1例颈部肿物超声检查示肿物低回声。

影像诊断情况,术前正确诊断9例(纵隔2例,腹部3例,颈部4例),正确率45%。错误诊断6例(2例纵隔肿块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1例右肺结节诊断为肺癌,1例右肾肿块诊断为嫌色细胞癌,1例颈部和1例眼眶肿块诊断为淋巴瘤)。不定性诊断5例(纵隔1例诊断肿大淋巴结,腹部1例诊断恶性肿瘤,颈部3例诊断为肿大淋巴结或占位)。该文对列举了8例典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具体如图1-8。

图1 左下颌区多发病灶,男,44岁,MRI增强明显强化。

图2 男,20岁,颈部MRI、T2-STIR高信号,内见放射状稍短T2信号,增强后渐进性强化

图3 男,34岁,左颈部胸锁乳突肌深面肿块,多发钙化灶,明显强化,周围多发迂曲血管影;周围数个淋巴结

图4 女,67岁,双侧眼眶MRI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图5 女,57岁,MRI增强后大网膜病灶明显持续强化,病灶周围血管增多增粗,边界清楚;病灶内见细条状短T2和长T1信号影及小囊样长T2信号影,增强无强化区

图6 女,39岁,左侧腹膜后肿物,病灶内见钙化灶;CT增强病灶明显强化,周边多发血管,腹膜后、腹主动脉左旁见多发淋巴结

图7 女,67岁,右肾CT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图8 男,21岁,左后纵隔病灶,CT增强明显均匀强化,病灶内见多发钙化灶

3 讨论

Castleman病是一种发病率较低且较为少见的慢性淋巴结组织增生性疾病。从发病年龄上来看,该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女性患者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5-7]。并且,该病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其中纵膈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部、腹部、腋窝。该研究中的纳入的20例患者6例发生于胸部,其中有5例发生于纵隔。从病理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等,其中,透明血管型所占的比例最高,多表现局灶型。而浆细胞型则较为少见,多伴有全身性症状,以多系统受累较为常见,预后差,临床上以多中心型为主[8-9]。

正因为Castleman病的临床发病率低,故对于该病的检查、鉴别和诊断一直是临床难点。近年来,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影像学检查方法也在不断更新,CT和MRI在Castleman病的检查和诊断上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旨在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及影响表现,希望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Castleman病的CT和MRI表现和病理、临床均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多表现为局限性,典型CT表现为边缘清晰,密度均匀,有单发的软组织肿块,部分可见分支样高密度钙化影[10-11]。经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有明显强化,且CT值接近大血管,边缘可见现状稍低密度影,延迟期和静脉期呈现出持续性增强。浆细胞主要是弥漫型病变,增强扫描呈现中等度强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CT检查的特异性相对较低,在临床诊断上需要借助胸腔镜活检,进行明确的诊断。继CT之后,MRI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MRI继CT之后的一种准确性和敏感性高的检查技术,该技术的优势更为显著。MRI平扫和增强扫描都会明显的出现出病变周围的血管影。经平扫,可准确区分病变中央瘢痕和液化的坏死区域,经多方位扫描,可进一步明确病变边缘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病灶钙化的诊断准确性上,CT更有优势,这也提示临床上要综合两种检查技术进行更为准确的诊断。

该组研究结果显示,CT和MRI两种影像学技术在Castleman病的术前诊断符合率为45.0%,这与病理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前诊断并不能完全确诊,且两种检查技术各有优缺点,故在临床使用上可采用两种技术联合的检查诊断方案,并综合术后病理进行确诊。朱艳琳等人[12]报道中重点在于研究两种影像学技术诊断Castleman病的影像学特征,该报道中得出7例单发病灶的病理是局灶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类圆形,平均直径为3.8 cm;3例多发病灶是多中心浆细胞型,CT表现为多发淋巴结重大,平均直径为2.4 cm,与该研究中的部分结果存在一定相似性。

综上所述,CT和MRI两种影像学方法在Castleman病的临床诊断上均有较高的价值。

猜你喜欢

腹膜颈部肿块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关于腹膜透析后腹膜感染的护理分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