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外冲击波对痉挛性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18-11-13康国辉李括

中外医疗 2018年27期
关键词:痉挛性小腿脑瘫

康国辉,李括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福建莆田 351100

脑瘫是一种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1]。该病临床表现各异,病情轻重不一,刚出生患儿症状不明显,出生后数天出现症状,表现为吸吮困难、肌肉痉挛等[2]。并且小腿三头肌痉挛患儿开始行走时常常表现为尖足,严重影响患儿的行走能力[3]。同时,近年来治疗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方法比较落后,其治疗周期长,疗效缓慢,其安全性差[4]。然而,体外冲击波却是一种治疗患者疼痛的新方法,且研究表明[5-6],其在痉挛方面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该文为了探讨体外冲击波对痉挛性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便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该院接收的80例痉挛性脑性瘫痪小腿三头肌痉挛患儿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痉挛性脑性瘫痪小腿三头肌痉挛患儿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诊断为痉挛性脑性瘫痪并具有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表现;②均心肝肾等严重性疾病及精神障碍;③均无口服过抗痉挛药物和注射肉毒素;④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整个研究流程,并且在知情书上签字,且该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 1~4岁,平均年龄为(2.14±0.89)岁;对照组 40例,男24例,女 16例;年龄 1~4 岁,平均年龄为(2.20±0.87)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安全性比较分析[n(%)]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性康复治疗,其包括矫正器治疗、运动治疗等。

观察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即在矫正器治疗、运动治疗基础上采用Swiss DolorClast(FT-174)型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其操作步骤为:首先嘱患儿成俯卧位,在其小腿三头肌肌腹处涂抹耦合剂。然后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的探头以小腿三头肌肌腹最充盈的部位为中心,半径3 cm内进行移动。其中在治疗时应该尽量避开神经血管位置,探头直径15 mm,冲击压强2 Pa,冲击频率7 Hz,冲击次数2 000次。每周进行2次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情况:①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对患儿治疗后的小腿三头肌痉挛情况进行评定,其分级为6个级别;②采用粗大功能量表(GMFM)对患儿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其分值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③采用footscan检测系统测试足底支撑面积、足底压力及步长、步速。

两组患儿治疗后安全性比较:患儿治疗后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其包括皮肤损伤、骨骼扭曲、肌肉麻木等。

1.4 统计方法

运用SSP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行 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情况比较分析

两组患儿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GMFM评分、足底支撑面积、步长和步速均高于对照组,而MAS评分和足底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安全性比较分析

两组患儿治疗后,观察组出现1例肌肉麻木患儿,其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且两组患儿治疗后安全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妊娠期妇女吸烟、酗酒、吸毒、服用避孕药及流产史等因素的增加,脑瘫患儿出生率增加。且痉挛性脑瘫患儿发病后的表现为肌肉痉挛及肌张力增高,同时由于人体小腿三头肌存在较高的肌张力,使得患儿的踝关节难以背屈,足跟无法正常着地,进而患儿出现走路不稳、步行困难的现象,严重影响患儿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7]。目前临床上多用矫形器、运动治疗和肉毒毒素注射进行治疗,但是其疗效缓慢且效果不佳[8]。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情况比较分析(±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情况比较分析(±s)

?

然而,体外冲击波是一种通过物理学机制介质(空气或气体)传导的机械性脉冲压强波,其可以改变伤患处的化学环境,使组织产生并释出抑制疼痛的化学物质,同时其还可以破坏疼痛受体的细胞膜,抑制疼痛信号的产生及传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患者疼痛的方法。并且临床研究表明,体外冲击波对痉挛也具有较好的疗效[9-10]。

因此,该文为了探讨体外冲击波对痉挛性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选取该院接收的80例痉挛性脑性瘫痪并存在小腿三头肌痉挛表现的患儿进行研究。在该研究中,80例患儿治疗后,采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患儿的GMFM评分为(25.83±1.76)分、足底支撑面积为(63.42±3.21)cm2、步长为(37.24±0.02)cm和步速为(45.23±0.12)cm/s,均高于采用一般性康复治疗患儿,而MAS评分为(2.43±0.32)分和足底压力为(79.34±3.76)N/cm2明显低于采用一般性康复治疗患儿。说明体外冲击波能够明显改善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提高其运动功能,并使足底支撑面积增大。这也与刘青等[11-12]研究结果相似,应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患儿的 GMFM 评分为(25.69±2.37)分,MAS 评分为(2.41±0.55)分,足底压力为(83.19±5.18)N/cm2和足底支撑面积为(63.28±4.98)cm2,均明显升高,且优于对照组。这是由于体外冲击波其不仅能够改变患儿小腿三头肌内的化学环境,促进组织产生并释出抑制疼痛的化学物质,而且可以破坏疼痛受体的细胞膜,抑制疼痛信号的产生及传道,抑制疼痛。其还可以改善治疗区域的新陈代谢和减轻患处的炎性反应,并可以促进组织康复,松解钙质沉着,减轻水肿及增加组织的机械负荷,从而使得患儿小腿三头肌张力降低,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

另外,80例患儿治疗后,采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患儿出现1例肌肉麻木患儿,其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采用一般性康复治疗患儿的25.00%。这是由于采用一般康复治疗患儿其穿戴矫正器,其穿戴时间较长,必然会对皮肤进行磨损,随着时间的延长对患儿的骨骼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虽然采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患儿也需要穿戴矫正器,但是其在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时,冲击波改善治疗区域的新陈代谢和减轻患处的炎性反应,并可以促进组织康复,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其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该院应用体外冲击波对痉挛性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进行治疗,其疗效极佳,减轻其痉挛,提高其运动能力,并使足底支撑面积增大,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痉挛性小腿脑瘫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