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咳嗽100例的临床观察

2018-10-16

关键词:紫菀荆芥药理

戴 元

(滨湖区戴元诊所,江苏 无锡 214062)

小儿咳嗽常继发于感冒之后,为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中若不得法,每每迁延难愈。笔者积二十年的临床经验,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多位小儿咳嗽,效果良好。下面为笔者搜集的资料并作两组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8月到诊所就诊的小儿咳嗽愿意吃中药的100例患者治疗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治疗组)50例,B组(对照组)50例。A组年龄2~12岁,其中2~4岁8例,4~8岁26例,8~12岁16例。反复发作3年以上7例,1~2年的12例,1年以内的31例。B组年齡2~14岁,其中2~4岁9例,4~8岁的28例,8~14岁的13例,反复发作3年以上的6例,1~2年15例,1年以内的29例。两组的临床表现,近期均有受凉,以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临床表现。

1.2 诊断标准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风寒咳嗽:咳嗽痰稀声重,头痛流涕,发热怕冷,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而紧。风热咳嗽:咳嗽痰稠,头痛身热,咽喉痛,苔薄黄,脉浮数。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细数。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方药组成:麻黄10 g、北杏仁12 g、甘草10 g、紫苑10 g、荆芥6 g、炙百部12 g、桔梗10 g、白前10 g、陈皮10 g。加减:表寒重而咳剧者加紫菀、款冬花、枇杷叶、苏子等;表寒里饮合小青龙;表热重加桑叶、菊花、薄荷等;无表证用蜜炙麻黄减去温升之性;肺热重者去陈皮加石膏、桑白皮、鱼腥草等;咽痛:用蜜制麻黄、银花、连翘、桔梗;气急的加桑白皮、厚朴等;痰湿胜加半夏、陈皮、葶苈子、炒莱菔子等;咳重的加枇杷叶、川贝、苏子等;寒热往来、口苦、胸闷加小柴胡、厚朴等;手足心热,咽干,舌红,苔少偏阴损者去陈皮、荆芥加芦根、沙参、百合、麦冬;胃纳极差者加莱菔子、厚朴、焦三仙、鸡内金[2];部分患儿后期痰多表现的所谓的“半声咳”,或者反复迁延不愈,此乃肺脾气虚,通调运化失健之故,宜玉屏风、六君子丸、人参健脾丸等,取其“培土生金”之意,使脾肺气壮,运化得健,而咳嗽咳痰自愈。服用方法: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先浸泡30分钟,武火煎滚文火炖5~10分钟,分多次少量温服用,表证明显,服后微取汗出,最好。当晚再加适量水煎煮10~15分钟多次少量温服用,5天为一疗程。

2.2 对照组

强力枇杷露5~10 mL口服1日3次,盐酸氨溴索口服液10 mL口服,1日3次,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口服1日10 mg/kg顿服,第2~5日5 mg/kg顿服,5天为一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肺部罗音消失,胸片、血象无异常;好转:发热咳嗽痰多等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正常,双肺呼吸音稍粗,白细胞及肺纹理正常;无效:咳嗽不减轻,有的加重[3]。

3.2 治疗结果

经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50例中痊愈34例,显效13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50例中痊愈10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2%。见表1。

表1 两组比较差异(n,%)

4 典型病例

周铁奇,女,9岁。2015年10月20日就诊。患儿10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咽痛、咳嗽。曾经静脉滴注头孢他啶、利巴韦林及口服川贝枇杷膏等药物治疗。发热咽喉痛好转,但仍有咽痒,阵发性咳嗽,晚间尤甚,影响睡眠。后改用红霉素、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加止咳化痰药口服3天后咳嗽日间稍有好转,但夜间仍咳,阵发性加剧难以入睡,家人着急,求治于中医。当下患儿咽喉痒而咳,阵发性,咳时剧烈,痰少为白色粘液咯吐不畅,伴咽干,舌红,脉细数,纳少。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67%。证属余邪未净,肺失宣肃。治当清热宣肺,利咽止咳。药用炙麻黄10 g,北杏仁10 g,生甘草10 g,荆芥10,黄芩10 g,桑白皮10 g,川贝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炙百部10 g,桔梗10 g,前胡10 g,莱菔子10 g,芦根20,麦冬10 g。服药5剂咳嗽渐消而愈。

5 体 会

三物汤原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麻黄、北杏仁、甘草三味药组成,功用宣肺解表,治疗感冒伤于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头痛目眩,肢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之症。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宣肺达邪,透散郁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驰作用,有强大的抑制流感病毒及利尿作用;北杏仁降肺气、散风寒,同麻黄合用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现代研究北杏仁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使呼吸中枢趋于安静而达镇咳平喘效应,并可润肠通便,以泄腑安肺;甘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且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有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解毒等作用[5-6]。

止嗽散原出程国彭《医学心悟》,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之功效,主治风邪犯肺证。方中紫菀、百部为君,两药味苦,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可选用。药理研究表明:紫菀有显著祛痰镇咳作用,对多种杆菌有抑制作用。百部具有中枢性镇咳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驰作用,对多种杆菌、多种球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桔梗味辛平,入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效,配以白前降气化痰,二者协同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止咳化痰之力,现代药理研究:桔梗能反射性增加气管分泌稀释痰液而有较强的祛痰作用,并有镇咳作用,有抗炎作用,联合白前能增强祛痰作用;荆芥辛温发散,解表退热,走血分,发散不伤气,入血不伤阴,且利咽喉,现代药理研究: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汗腺分泌,具有解热镇痛,抗多种病毒等作用等。陈皮理气化痰,有扩张气管,抗组织胺等作用[7]。诸药合用宣肺达邪,利咽止咳,利气化痰,临床出入化裁,功效良好。

综上所述,小儿咳嗽以外感多见,三拗汤合止嗽散解表宣肺,止咳平喘,正合小儿咳嗽病理机制,临床随症加减应合病机变化,效如桴鼓,值得推广。

此外,患儿尚且注意饮食起居调摄,禁食生冷寒凉、肥甘厚味、油炸辛辣食品,适寒暖,调治结合,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紫菀荆芥药理
基于DNA条形码鉴别缘毛紫菀及狭苞紫菀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大型学术著作《药理研究方法学》出版发行
金莲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润肺、通二便的紫菀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荆芥香里夏日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