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老年人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8-08-30裴丽萍孔庆红李胜琴饶和平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孝顺主观子女

裴丽萍, 孔庆红, 李胜琴, 饶和平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比在逐年增高。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老年人主观生活满意度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综合反映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1]。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提高生活质量的对策,是社会学家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对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抽样调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浙江省范围内11个地级市社区(村)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每个地级市选择10个社区(村),每社区调查4户,每户调查1人,共440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60~90岁;有自主行动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无语言障碍及老年性智障,经知情后同意接受调查者。

1.2 调查方法

选择某校护理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学习调查方法及表格填写方法,由调查员两人一组进行入户调查。计划获取样本440人,实际获取有效样本416人,有效率为94.5%。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城乡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睡眠状况等)和生活质量满意度相关指标(经济、吃穿、居住、夫妻生活、文娱体育、子女孝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医疗保健、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两部分内容。

生活满意度调查表的设计参照“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中华医学会老年学会流行病学组会议制定)的评价标准[2],共11项,每项指标“满意”赋值3分、“一般”赋值2分、“不满意”赋值1分,满意度得分30~33分为良好,22~29分为中等,11~21分为较差。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值±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104人,占25.0%;平均年龄为72.35±3.85岁,文化程度在大专或以上者5人(1.20%);330人居住地为农村(79.33%)。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肠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骨关节病、肿瘤等14种慢性病患病率为90.6%,其中高血压316例(76%)、冠心病265例(63.7%)、慢性胃肠道疾病168例(40.4%)、糖尿病135例(32.5%)。

2.2 老年人主观生活满意度状况

在416位老年人中,主观生活满意度良好的278人(66.8%),中等的116人(27.9%),差的22人(5.3%)。

2.3 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对主观生活满意度有影响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城乡居住地、居住方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为子女操劳、子女孝顺、健康状况、睡眠状况、医疗保健、娱乐活动、参加体力劳动、与家人关系和宗教信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老年人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显示,对老年人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排名前六位的因子分别是:月经济收入、娱乐活动、性别、与家人的关系、健康状况及睡眠状况。其中月经济收入排首位,与赵建刚等[3]研究显示的经济收入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生活相对富裕的老年人满足感较强、心理健康状况较少,自评满意也高的结果一致;娱乐活动影响排名第二,这点以往未见报道,反映出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进而成为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男性生活满意度高于女性,这与男性思维简洁、想法单一、情绪乐观有关,这与赵明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和睦的家人关系能给予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和宽松心理空间,极大地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健康因素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行动能力、活动范围、生活方式等的关键,健康状况越好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3];睡眠质量通过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心情状态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睡眠质量好的老人生活满意度高、主观幸福感强,睡眠状况与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有着密切的关联[5]。

表1416例老年人主观生活满意度比较

项目频数满意度得分F/t值P值项目频数满意度得分F/t值P值年龄(岁)月经济收入(元) 60^6410230.31±3.818.25<0.01 >1 0008730.01±2.4940.13<0.01 65^6910629.35±3.65 500^1 00020329.24±2.44 70^7410428.75±3.76 <50012627.14±2.70 75^795828.24±4.05为子女操劳 ≥804627.91±4.02 很操劳4228.36±3.763.850.01性别 较操劳9428.92±4.11 男10429.88±3.3918.54<0.01 一般21029.31±3.62 女31228.31±4.09 不操劳7030.31±3.68城乡居住地子女孝顺情况 城镇8630.01±3.816.22<0.01 孝顺33029.84±3.675.5<0.01 农村33027.01±4.03 一般8627.31±4.26文化程度健康状况 大专或以上530.31±3.416.55<0.01 良好16730.36±3.0616.06<0.01 中专或高中4530.35±3.62 中18829.31±2.92 初中7629.75±3.76 差6127.85±3.30 小学17228.36±4.01娱乐活动 未接受教育11827.51±4.02 经常参加10629.75±2.7621.96<0.01婚姻状况 有时参加21728.89±2.65 已婚30029.75±3.576.57<0.01 从不参加9327.02±3.07 丧偶或离异10627.01±4.02体力劳动睡眠状况 很少7927.65±3.1413.37<0.01 良好6230.01±2.7411.86<0.01 有时13629.01±2.98 中24928.89±3.01 经常20129.75±3.08 差10527.75±3.10宗教信仰居住方式 有9230.21±3.395.44<0.01 和老伴住19929.85±3.419.55<0.01 无31428.02±3.40 和子女住17228.75±3.39与家人关系 养老院1527.86±3.76 良好30130.01±3.0816.69<0.01 独居3027.01±4.03 中9828.08±3.01医疗保健 差1728.04±2.65 好10229.65±3.372.720.01 一般31428.45±4.02

居住方式、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子女孝顺、宗教信仰、为子女操劳、医疗保健等因子对老年人的主观生活满意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良好的居住方式,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这与国内外研究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生活质量较低、独孤感强相一致[6-7]。年龄相对年轻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较高;有配偶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高于无配偶的老年人,可见良好的婚姻状况和交流沟通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8]。子女孝顺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宗教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有宗教信仰的老人相对无宗教信仰的老人生活主观满意度较高;而良好的医疗保健条件、良好的健康教育开展,有利于普及健康教育和防病知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3.2 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应建立健全全社会老年人生活保障体系,并通过政府养老基金补贴、子女赡养费用、社会捐助资金及老年人劳动所得,努力提高老年人经济收入。其次,需重视老年人生活社区社会文化活动,以城镇社区老年文化室、乡村文化礼堂、老年人活动室等为依托,提供老年人聚会活动场所,提供书籍、乐器、体育运动等设备,开展多种类的老年人文化活动,鼓励积极参与,增进和保持社交能力,消除孤独感。此外,建议在全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宣传,提倡子女孝顺、邻里帮助的传统美德,无论在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各种场所,营造“家”的氛围,增强社会温暖感。最后,建议建立老年人健康保障体系,城乡社区都要充分重视老年人健康问题,以建立社区公民健康档案为切入点,充分了解和掌握社区老年人群健康状况,并分类建档;以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为依托,建立常规体检制度,提供诊疗、康复等服务,或者提供上门服务等。

猜你喜欢

孝顺主观子女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怎么孝顺
孝顺的外婆
对立与存在
“孝顺”孩子
对不起,我所理解的孝顺就是与你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