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比较分析

2018-05-10果基牛牛

智慧健康 2018年6期
关键词:末梢血常规标本

果基牛牛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血液检验方法,该项检查能够能检测出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值、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值以及红细胞值等。通过分析细胞形态变化情况和检测结果,能够早期发现疾病,有助于为临床对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通常情况下血常规检测标本抽取自静脉血、末梢血及动脉血,其中静脉血、及末梢血血常规检测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但目前医学界对采用静脉血或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意见尚未统一[2]。此外,有临床资料表明,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血液样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3]。本次选取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现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样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7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所有选取对象的静脉血(A管)与末梢血(B管)血液样本;其中男36例,女34例;平均(39.12±12.41)岁;其中健康体检者15例,腰椎间盘突出者17例,前列腺增生者18例,上呼吸道感染者20例;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或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两种采血方法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特点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迈瑞bc539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包括清洗剂及稀释液)。

1.3 检测方法

静脉血与末梢血血液样本均于晨起空腹时采集。末梢血采集手指血,采血量为40 μl,加入160 L血细胞分析(EPK)稀释液,将稀释液与末梢血充分混匀,进行血常规检测。采用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三钾(E DTA—K3)抗凝剂的抗凝管采集3 mL静脉血,缓慢颠倒3次,混匀,注意避免剧烈颠倒预防溶血现象发生。采用迈瑞bc539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分别对静脉血与末梢血血液样本行血常规检测,血液样本检测项目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等血小板(PLT)计数值,并于室温下监测并记录静脉血样本在即刻、l h、3 h、6 h等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 ,当 n>40,且 T>5,用检验 ,当 n>40,但 1<T<5,用校正检验,当n<40,或者T<1,用确切率检验,其中n为全文例数;P<0.05表明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

末梢血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等指标检测值与静脉血相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血小板(PLT)计数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静脉血不同时间血常规检测结果

3 h内静脉血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PLT)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后,静脉血的血小板(PLT)计数值明显下降(P<0.05),而其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医学检验都逐渐向更加准确快速、特异性、高度自动化以及超微量等方向发展,临床诊治工作也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实验诊断结果。有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住院患者中约有60%-70%的疾病都需根据实验检验结果进行诊断及治疗,因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医师诊断与治疗可造成直接的影响[4]。血常规检验工作中血液标本通常来源于动脉血、静脉血及末梢血,其中动脉血多应用于血气分析,而静脉血与末梢血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血液标本[5]。但由于静脉血与末梢血的化学组成、细胞成分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二者在血常规检测结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6]。在临床上是采用静脉血还是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8]。此外,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若采集的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将会导致血液中的血钾浓度上升,造成血中凝血因子活性消失,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利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可见血液样本放置时间是一个容易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因此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表1 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检测结果

表1 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检测结果

组别 例数 RBC(×1012/L) WBC(×109/L) Hb(g/L) PLT(×109/L)A 管 70 4.03±0.74 5.6±2.1 114.1±14.2 218.6±89.7 B 管 70 3.76±0.71 6.4±3.3 110.2±13.4 211.9±85.6 t 2.203 1.711 1.671 0.452 P 0.015 0.045 0.048 0.326

表2 比较静脉血不同时间血常规检测结果

表2 比较静脉血不同时间血常规检测结果

时间 RBC(×1012/L) WBC(×109/L) Hb(g/L) PLT(×109/L)即刻 4.03±0.70 5.7±2.3 113.3±14.7 216.6±89.5 1 h 4.04±0.67 5.6±2.2 113.4±14.5 216.9±88.8 3 h 4.02±0.72 5.7±2.4 112.8±13.8 218.0±90.5 6 h 3.94±0.76 5.5±2.1 112.5±14.1 220.5±86.3

静脉血样本获取通过由抽取肘静脉血获得,而末梢血采集一般选择指血或耳垂血,而末梢血相采集过程操作更加简便,采血量相对较少,多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末梢血血液循环与静脉血相比相对较差,采集血液标本时易受到采集情况、室内温度等客观因素的直接影响,从而造成血常规检测值与受检者实际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检测准确性较低,可导致临床诊断误诊率不断增加[7-8]。此外末梢血由于组成复杂,常混有细胞内液及组织液等,不能真实反映循环血液,同时对仪器检测干扰性较大,也会造成结果偏差。上述研究的结果中可知,末梢血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等指标检测值与静脉血相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血小板(PLT)计数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与静脉血的各项指标值检测结果相比较,末梢血监测结果不具有统一性,不能反应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真实性。6 h后,静脉血的血小板(PLT)计数值明显下降(P<0.05)。血液标本存放时间过长将会引起血中血钾上升,导致而凝血因子失活。此外在相同条件下末梢血循环明显低于静脉血循环,因此在临床相同存放条件下,末梢血很快发生溶血现象。因此由于末梢血标本采集过程中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无法确保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静脉血受客观影响因素较小,检测准确性更高,更适合用来作为血常规检测的血标本来源。

此外,有研究资料显示,血液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对血常规检测结果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9-10]。此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3 h内静脉血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PLT)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后静脉血的血小板(PLT)计数值明显下降(P<0.05),而其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静脉血检测结果受放置时间影响,因此样本后不宜放置过久,应于3 h内完成检测。由临床实践可知在血常规检测中,应结合检验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采血方式,同时在完成静脉血血液样本采集后应注意避免放置过久,尽量在3 h内检测以减少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虽然采集量小,操作方便,但其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而静脉血手客观因素影响较小,检测结果准确性更高,更适合作为血常规检测标本。此外为降低静脉血检测结果受放置时间的影响,标本检测应于采血后3 h内进行检测。

[1] 李小州.血常规检验末梢血与静脉血的结果对比[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1):93-94.

[2] 邢美荣.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6):119-121.

[3] 李军,刘东,傅奇.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6):87-88.

[4] 葛文彬.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中的效果与价值分析用于检验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3):48-49.

[5] 彭科燕.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1):2042-2043.

[6] 鞠琳.浅谈用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3):48-49.

[7] 陈丽芳.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对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8):2462-2463.

[8] 张依军.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2):53-54.

[9] 张慧敏,朱艳华.关于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长短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9(33):54.

[10] 韩晓蓉.末梢血和静脉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8):171-172.

猜你喜欢

末梢血常规标本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血常规解读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