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促通技术联合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2018-01-03欧正龙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经穴痉挛性后遗症

欧正龙

(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重庆 400053)

神经促通技术联合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欧正龙

(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重庆 400053)

R255.233

B

1004-2814(2017)12-1431-03

目的:观察神经促通技术联合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用阴阳经穴透刺治疗,实验组加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Ashworth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改良Barthe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FMA上肢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下肢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总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促通技术联合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比单一用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效果更佳。

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神经促通技术;阴阳经穴透刺

我们用神经促通技术联合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1-2],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5例,均为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45~78岁,平均(63.8±12.5)岁;病程1~12个月,平均(5.2±2.2)个月。对照组男18例,女24例;年龄48~82岁,平均(64.5±13.7)岁;病程1~18个月,平均(6.3±3.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20-2010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标准。①脑梗死: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灶。②脑出血:多为动态下急性起病。发病时多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含糊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颈项强直等,多伴有血压升高;或有癫痫发作。脑出血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等。临床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球凝视麻痹、构音障碍、失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昏迷,双瞳孔不等大或针尖样,生命体征不稳定,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或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颅脑CT可见出血灶。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主症为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为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一般为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以上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后肌张力增高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病程1~18个月;③年龄45~82岁,且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神志清楚;④能配合治疗、检查。

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中风病有意识障碍及病情不稳定;③颅内异常血管网症、合并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等;④合并有肝(ALT,AST超过正常值上限的50%),肾(BUN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0%,Cr超出正常值上限范围)、造血系统及代谢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者及痴呆。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独取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上肢阳经取合谷、外关、曲池,上肢阴经取后溪、内关、少海,以后溪透合谷、少海透曲池、内关透外关。下肢阳经取阳陵泉、绝谷、昆仑,下肢阴经取穴阴陵泉、三阴交、太溪,以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绝谷、太溪透昆仑。针刺,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治疗5天间隔1天再进行重复治疗。

治疗组加用神经促通技术:①对于神经未受损伤的肢体,采取抑制痉挛的模式摆放;②训练上肢:采用Bobath式握手的方式,将双手交叉反复上举,双手交叉反复摆动。同时教导患者进行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的训练,肩关节做外旋、外展、前屈等运动,肘关节做屈伸运动以及前臂的前后旋转运动,腕关节做尺偏、桡侧偏、腕背伸等动作,手指做抓拳、释拳、屈伸、指拇对指等动作;③训练下肢:首先训练下肢伸展、屈膝、双腿、单腿搭桥及伸展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训练。髋关节进行屈曲训练,膝关节进行伸展训练,踝关节进行背屈训练;⑤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由患者自己进行穿衣、脱衣、解扣、系扣、穿鞋、脱鞋、穿袜、脱袜、吃饭、走路等;⑥步行前准备训练:患者用患腿做前后摆动,屈膝、踏步、伸髋等动作;之后健腿前后移动使患腿负重,再进一步训练让患腿达到平衡;之后扶持患者走路,由扶杖走路到徒手走路;最后改善患者步态以及进行上下台阶训练。每周进行5次,每次持续45min。

两组疗程均为60天。

3 观察指标

用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对肢体痉挛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对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价。Ashworth评分量表中以1分为0级,2分为I级,3分为I+级,4分为Ⅱ级,5分为Ⅲ级,6分为Ⅳ级,分数越高表示痉挛越重。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可独立生活。显效:症状及体征改善,生活基本可自理。好转:症状及体征有部分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不能完全自理。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改良Ashworth、Barthel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改良Ashworth、Barthel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改良Ashworth、Barthel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分组 例 NIHSS评分 改良Ashworth评分 改良Barthel评分治疗组 43 4.8±2.5△ 1.02±0.81△ 73.5±14.3△对照组 42 9.5±3.6 1.79±0.78 51.2±12.3

两组FMA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FMA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FMA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分组 例 上肢评分 下肢评分 总评分治疗组 43 27.2±11.7△ 16.1±5.8△ 69.1±18.0△对照组 42 17.4±8.6 12.2±4.0 56.1±17.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发病的病因病机主要由于气虚邪恋[3]。针刺方法治疗中风性偏瘫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4]。且阳明经属于“多气多血之经”,刺透阳明经有通行阳明经气血之效,可濡养肢体经脉[3]。但是手阳明经多分布在上肢的伸肌群,刺之使其增强对屈肌群的痉挛的对抗能力。而足阳明经多分布在下肢的伸肌群,刺之反而会进一步使已经痉挛的伸肌群更加紧张。所以,取阳明经治疗中风后遗症对上肢痉挛性瘫痪有较好的疗效[2,5,6],而对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却并不理想,但是神经促通技术却可弥补这一不足[7]。

神经促通技术由PNF、Brunnstrom法、Rood法、Bobath疗法等组成,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最主要的康复治疗技术,可以避免发生废用综合征[8]。其作用机理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运动通路上的每一个神经元进行刺激,使兴奋性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然后再将正常的皮肤感觉的冲动、本体运动及运动模式输入到中枢神经系统,使脑功能的代偿和重组得到提高[9-10]。现代医学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非常高,其在中风后遗症痉挛性偏瘫神经功能损伤之后,可使脑功能再次重组和代偿,让脑细胞通过改变突触阈值、树突发芽及轴突再生等途径使其功能恢复到正常。如果此时外力运用神经促通技术使形成正确的运动反射,并进行反复的训练,慢慢由意志控制占主导,使其主动运动,从而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一个新的运动模式[11],从而使运动功能得以恢复到正常水平。有研究显示,针刺与神经促通技术联合应用对改善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下肢功能有很好的效果。

阳明经穴刺透联合神经促通技术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较好方法[12],也是传统针刺与现代康复医学的完美结合。

[1]李明.针灸配合促通技术对中风后遗症瘫痪患者肢体促分离运动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6,31(8):1232-1234.

[2]李闯.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1):97-98.

[3]刘道龙,姜德友,褚雪菲,等.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6,37(8):1068-1069.

[4]马家英.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8):40-41.

[5]修宇,张松兴.郝学君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8):923-926.

[6]张玲,张岚.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3):1406-1408.

[7]贺君,庄礼兴,林涵.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多因素分析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2):6-9.

[8]王渭芳.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心理医生,2016,22(18).

[9]徐世芬,顾金花.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2):153-156.

[10]刘蓓蓓,丁志清,丁勤能,等.Thera-band弹力带结合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对偏瘫患者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2):145-147.

[11]史静卉,蔡忠云,龚利.三位一体疗法对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运动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6,31(11).

[12]王周红.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J].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2016,14(6):391-396.

2017-07-20

猜你喜欢

经穴痉挛性后遗症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春天的“后遗症”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