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交际需要的英汉词汇对比教学

2017-11-02陈建文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词缀英汉含义

陈建文,李 琛(湖南城市学院 人文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基于交际需要的英汉词汇对比教学

陈建文,李 琛
(湖南城市学院 人文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英汉两种语言因为属于不同的语系,在构词、句法、语义等多个维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语言的差异性往往又造成文化的差异,这就给学习者的阅读理解和交际造成困难。在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词汇对比及其文化内涵揭示的教学,老师围绕跨文化交际这个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开展,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词汇教学

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随着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以及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员进入中国,这时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英语。在随后的100多年里,中国人对英语的研究并不很多,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当时在我国开始掀起学习英语的热潮,学习和研究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样促使了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汇融合。英语中出现了汉语词汇,汉语中也出现了英语词汇。但是英汉两种语言因为属于不同的语系,在构词、句法、语义等多个维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就给学习者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语言的差异性往往又造成文化的差异,因而在词汇对比的教学中,老师也应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这也是为了适应全球化潮流下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用的表现。在词汇对比进行中,老师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最终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为词汇的对比、文化内涵的了解,都是为了生活中的成功交际。在现行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对于英汉词汇对比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课堂扩展一些词汇比较及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途径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里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一是文化知识不等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应该是伴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同步提高的。”[1](P116)这就为我们的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于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对比教学环节当中。

一、词汇的定义

在词汇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英汉语词汇之间的差异,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日常的对比过程中,可以看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对词的描述是比较接近的,都是认为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英语中对于词(word)是这样描述的:Provisionally,we may say that words are characterized by some degree of internal stability and external independence. Insertions can only be made between words,not within words. The independence of words is shown phonologically by the fact that they may be preceded and followed by pauses;orthographically by their separation by means of spaces or punctuation mark;syntactically by the fact that they may be used alone as a single utterance;and semantically by the possibility of assigning to them one or more dictionary meaning.[2]而在笔者看来现代汉语对词的认识是:词是语言中能够造句的最小的单位,这个单位能够独立运用,形体和意义都固定化了。那么现代汉语与现代英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冒国安教授认为,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同点是:第一,词都有稳定的结构形式,中间不能插入其他东西;第二,在意义上,都有相对独立的概念;第三,在句法功能上,是句子的结构要素。它们的差异之处是:第一,从读音上,英语中一个词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中间不能有停顿的读音单位,这个读音单位代表一个比较稳定的意义,或者说,在英语中可以通过音来辨认词,而汉语中一个词就是一个音节,音节之间都有所停顿,每一次停顿间的读音单位不一定具有比较稳定的意义,无法从读音上判断词与非词;第二,从书写上,英语的每一个词都是一个完整的书写单位,前后有空格或标点符号,这个书写单位代表一定的意义,或者说,可以从书写形式上判断词;而汉语中,每一个字就是一个书写单位,不是每一个书写单位都能代表一定的意义,不能从书写形式上判断词,但是,就英语部分合成词来说,这种差异就不那么明显了。而我们所说的词汇是指在某一种语言中所有词语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词语等价物(如固定词组、熟语、谚语等等)的总汇。学生学习词汇,不但要学习词汇本身,更应学习词汇所涉及的词的构成、词的意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词的句法功能以及词语搭配等等。只有通过对词汇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学习,才能掌握好英文词语的使用方法,并在学习词汇中,掌握词汇之中的一些跨文化交际的事项。在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学生当然应该学习中英两种语言的对等或近似的含义,或者完全不同的含义。比如,英语中的词汇“Tibet”与“Plateaus”搭配连起来,它的含义会不会是“西藏高原”呢?如果查遍我们的《词源词典》与《辞海词典》,都会找不到“西藏高原”这个词,在我们的词典里就只有“青藏高原”这个词,因此在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应该了解汉语里的文化表达。还比如“blue”这个词汇在“the Blue Nile”中,就不是“蓝尼罗河”的意思,汉语里也找不到这个词汇,只有“青尼罗河”这个词汇,而它与“blood”搭配就不是“蓝血”的意思,而是“贵族血统”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从中世纪时期开始,在欧洲的上流社会中,人们普遍使用银制器皿作为用餐餐具,后来据说是由于他们使用的时间长,使用的频率高,使得他们的皮肤吸收了过多的银质而呈现出微微的淡蓝色泽,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只是后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而产生了一种语言表达上的认识文化,所以都认为贵族血统的血液是蓝色的。所以在英语中,blue blood就表示“贵族血统,贵族出身”。从文化的溯源来讲,大约是在1834年左右,“blue blood”是直接由西班牙词语sangre azul(蓝血)翻译过来的。在古代的西班牙北部地区,现在的中部和北部地区,生活着一个王国叫卡斯提尔(Castile),这个王国最古老的家族都认为自己拥有纯正的血统,并以此为荣,他们深深地相信自己的血统从未与摩尔人、犹太人等异族血统融合混血过,他们认为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那就是在他们白皙的皮肤上凸显着微微发蓝的静脉血管。事实上,这种颜色与其他种族人的静脉血管颜色完全一样,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肤色较白(或许是养尊处优的缘故)而已,青灰色的血管透过皮肤可以看得很清楚。因此,用“blue blood”来表示“高贵血统”只不过是他们自我陶醉罢了。因此老师在教授词汇的时候,可以结合文化背景知识,把文化知识融于词汇的差异教学之中。

二、英汉构词对比

英语、汉语词汇的构成是多种多样的,了解词的构成、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关系,对词进行成分分析,找出构成词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学习词汇有很大的帮助。现代英语词汇的构成通常有这么几种形式:加缀法(affixation)、复合法(composition)和缩略法(shortening,abbreviation),另外还有拼缀法(blending)、转类法(conversion)和逆成法(backformation)等等;现代汉语的词汇构成通常却是重叠法、加缀法、复合法和缩略法等等,现在就探讨有关词汇构成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第一是加缀法,就是在一个词根上附加词缀构成新词。这个方法在英语中很是普遍,在一个词根上添加前缀、后缀或同时添加前后缀构成新词,还可以再在这个新词上添加词缀,构成另外的新词。英语词干具有极大的能产性,可以跟很多词缀相结合,而词缀又分成曲折词缀和派生词缀,曲折词缀包含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ing分词、名词复数、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等等,这些词只改变词形,不改变词性。派生词缀就不同,它既改变词形,又改变词性。如在形容词“able”前加“en”构成“enable”,词性由形容词变成了使役动词。汉语加缀的构词能力没有英语强,不像英语一样能够层层加缀,向四周辐射,构成一个个新词。汉语词缀没有很明显的附加意义,如“老娘”中的“老”不表示年龄,而是比较强势的妇女或女子对自己的第一人称表示法;再如“闹哄哄”和“酸溜溜”中的后缀“哄哄”和“溜溜”,除了表示“闹”和“酸”的程度和态度外,并无他义。

第二是复合法,英语复合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次序排列构成新词的方法,如greenhouse,这个词有两个重音,分主重音和次重音:`green`house,含义为“温室”,如果该词重音落在house上,而green不重读,含义则为“绿色的房子”。英汉两种语言中复合词很多,其构成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汉语复合法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的构词法。汉语复合词的构词顺序“主要受逻辑因果关系和句法结构关系(主+谓,修饰+被修饰,限定+被限定,动+宾,动+补)制约”[3],例如:时间先后、先因后果、心理顺序、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动补结构等等。

第三是缩略法,英语中的缩略词很多,缩略方法也很简单,类似于汉语的简化字,其缩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去掉一个词的某一部分,保持原词的词义和词性不变,如:phone=telephone,copter=helicopter;第二种是首字母缩略词,提取一个词组中主要词的首字母,连成一个词,如NATO=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等。汉语中也有缩略词,象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名称的压缩词,基本形成了固定的词语,如,主委=主任委员、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等;还有一些是由数字概括形成的一组词汇具有某个特点或成分的新词,如:三好、四化等等。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必须要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然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会产生交际错误。如“四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二是指“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究竟取哪个含义,全凭上下文语境来决定。

三、英汉词汇同义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义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很多词汇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情感不同,感情色彩不同,如果不了解,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交际错误。首先看方言同义词,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是语言。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词汇的构成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英美英语词汇差异比较

还有些词汇虽然是同义,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差别。如“factory”和“plant”,都有“工厂”的含义,而在我们国内,由于从初中时候学习英语起,所学到的表示“工厂”的英语词汇就是“factory”这个词,所以很多人在表达时会毫不犹豫地运用这个词,甚至在表达大型的国有企业时也有用这个词汇的,如某某卷烟厂(…factory),就是用这个词来翻译的。这很有可能是翻译工作者来自于水平有限的公司或工作室,或者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语言学或者英汉语言对比课程,才产生这样的错误,其实,在英语的文化里,这个词仅仅表示“三五个人敲敲打打的手工作坊”,如果大型国有企业用这个词来表达显然不妥,应该用“plant”。再如“pill”指“药丸”,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含义也会产生变化,这个词发展到今天就专指“避孕药”,因而在某本口语书里有这么一个错误的句子表达:甲感冒了,乙问他“How many pills do you take everyday?”老外看到了也会很惊讶!感冒了怎么要吃“避孕药”?还有“cock”一词,我们学到的含义是“公鸡”的意思,其实词汇的本身是含有文化内涵的,词义的演变含有社会发展的影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个词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公鸡”的含义,它影射的是“妓女”,如果把《半夜鸡叫》中的“公鸡”用“cock”来表示,那就含义大变,不是半夜里东家地主去引诱公鸡跟着他叫(我们知道公鸡叫三遍就天亮,长工们就得起床下地干活,地主只想长工们为他多干活少睡觉才去引诱公鸡叫),而是变成了“半夜里妓女在召唤”的意思,因此,这里应该使用“roster”来表达。

四、结语

语言随着人们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人们学习英语,将它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在学习时应该注意词汇含义的演变,注意了解英语词汇产生的文化背景,这样交际时才能正确运用词汇,在没有歧义的情况下实现交际的目标,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是外语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更应该作为外语教学的理念,深度融入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1](P120)。

[1] 陈建文,刘正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该融于语言教学各环节[J].外语学刊,2016,(6):116-120.

[2] Biber D,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0.

[3] 冒国安.实用英汉对比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ContrastiveTeachingofEnglishandChineseVocabularyBasedonCommunicativeNeeds

CHEN Jian-wen, LI Chen
(School of Humanities,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Belongi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English and Chinese differ a great deal in such dimensions as word-formation, syntax, semantics, etc., which in turn leads to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makes it difficult for learners to read and communicate. In English class, the teacher center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design, organize and conduct teaching of vocabulary contrast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students’ proficienc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llege Englis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vocabulary teaching

H319.34

A

2095-2910(2017)03-0120-04

[责任编辑尤书才]

2017-02-23

2017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编号:No.598。

陈建文(1964-),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义和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词缀英汉含义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把握实数的多重含义
释西夏语词缀wji2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
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五星红旗的含义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