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元功能视角下《登鹳雀楼》英译文的比较研究

2017-11-02赵丽华赵林静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沧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沧州0600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鹳雀楼译文原文

赵丽华,赵林静(.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沧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沧州 0600)

经验元功能视角下《登鹳雀楼》英译文的比较研究

赵丽华1,赵林静2
(1.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沧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经验元功能是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指人们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世界(包括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语言来描述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实现经验元功能最重要的语言系统就是及物性系统。在及物性系统框架下,对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原文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经验功能分析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原文与译文在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三个方面的相似度或对等度越高,就越趋于与原文的经验功能对等,那么译文在思想、意象和风格上就越贴近原文。这种系统的、量化的、比较客观的功能语言学路径为古诗英译及其研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新视角。

经验元功能;《登鹳雀楼》;英译文;比较研究

对于古诗英译的研究和评价,翻译界的专家、学者大多是从文学批评、美学欣赏和文化传递等角度着手,这一度成为上世纪末诗歌翻译研究方法的主导趋势。但是,近十几年来,由于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语言学路向逐渐在诗歌翻译研究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越来越突显出其适用性和应用性。以中山大学黄国文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和学者,自2002年起,一直致力于将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建设性成果。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元功能理论,对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品《登鹳雀楼》原文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经验功能分析和比较研究,讨论各个译法的经验功能对等度及相应的翻译效果,以此开拓古诗英译的新思路,为诗歌翻译研究注入新活力,提供新视角。

一、经验元功能概述

元功能是韩礼德(M.A.K.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核心范畴之一,包括三种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又分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种[1]。经验功能指人们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世界(包括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语言来描述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语言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表达这些看法时会涉及动作、状态、东西、事物的属性、背景和其他情形。经验功能主要是描述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各种事件,它由多个语言系统来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统。及物性系统将这些活动和事件按照其性质表示为不同的过程(Process)类型,指出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ce Element)。韩礼德区分出六种主要的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2]。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的过程,过程本身由动态动词来表示(如build,break,make等),逻辑主语是动作者(Actor),动作的目标(Goal)是直接宾语,主语和宾语用名词或代词表示,一般还有表示时间、空间、方式和伴随等的环境成分(Circumstance Element)。物质过程又可分为动作过程和事件过程。有生命的参与者的动作叫动作过程,无生命的参与者的动作叫事件过程。心理过程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认知(Cognition)等心理过程,参加者一般有两个,即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觉者(Senser)”和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表示感觉的动词有see,look等;表示反应的动词有like,please等,表示认知的动词有know,believe,convince等。关系过程反映事物具有何种性质、特征等或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可分归属(Attributive)、识别(Identifying)两大类。归属类指某实体具有什么属性或归为什么类型,两个参与者分别是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识别型含一个识别者(Identifier)和被识别者(Identified)。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气、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常见的表示行为过程的动词有breathe,cough,sigh,dream,laugh,cry,等。此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而且行为者一般是人。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常见的表示言语过程的动词有say,tell,talk,praise,boast,describe等。涉及的参与者是讲话人(Sayer)、听话人(Receiver)和讲话内容(Verbiage)。存在过程是指的是某物(人)的存在情况。这个过程只涉及一个参与者,即存在物(Existent)[3]。

二、《登鹳雀楼》原文及其经验元功能分析

《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题名中的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该诗艺术特色鲜明:动与静、虚与实、景与理,互相对照,水乳交融,主要描述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从经验元功能的及物性角度看,《登鹳雀楼》一诗共由四个过程组成,即:(1)物质过程:白日依山尽;(2)物质过程:黄河入海流;(3)心理过程:欲穷千里目;(4)物质过程:更上一层楼。就语篇功能分析而言,在进行及物性分析时,一旦确定了过程类型,就要对相关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进行确定。具体来说:(1)“白日依山尽”构成的是一个事件型物质过程:过程是“尽(即隐没、下落)”;参与者是无生命的动作者“白日”;“依山”是环境成分,表示动作者“白日”“尽(即隐没、下落)”的方式。(2)“黄河入海流”构成的也是一个事件型物质过程:过程是“流”;参与者是无生命的动作者“黄河”;“入海”是环境成分,表示动作者“黄河”“流”去的方向。(3)“(你)欲穷千里目”构成的是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过程是“欲穷(想要看尽,希望看尽)”;参与者没有出现,但是从语境上看是指一个隐性的感觉者“你”,泛指任何来此登楼、想极目远眺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或听到、看到这首诗的人;现象是“千里目(千里的视野,视野的尽头)”。(4)“(你)更上一层楼”构成的是一个动作型物质过程:过程是“上”;参与者是隐性的动作者“你”和目标“一层楼”;“更”是环境成分,表示程度“再,又”。

三、《登鹳雀楼》四种英译文的经验元功能分析及比较研究

关于《登鹳雀楼》的英译文,本文收集到四种:译者分别是徐忠杰、许渊冲、吴钧陶和翁显良。为了讨论方便,上述译者的译文分别标记并简称为徐译、许译、吴译和翁译[4]。为了便于与原文进行比较和分析,先对以上四种英译本的过程类型、参加者、环境成分三要素逐句进行分析。

(一)“白日依山尽”的译文经验功能分析

如表1所示,从过程类型的体现角度来看,四种译文都使用、体现了事件型物质过程,与原文的物质过程保持了一致,但吴译的“eating away”(隐没)是颠覆原文重新构造的物质过程,新旧信息颠倒,诗中意象大变。徐译和许译共同使用了个glows,表示落日“尽”的状态:冉冉西沉时余晖渐渐暗淡下去的景象,比翁译的瞬间动词“ending”要形象得多。从参加者来看,徐译、许译和翁译的动作者分别是“The setting sun”、“The sun”和“the sun”,与原文的动作者“白日”正好对应,只有吴译调整了原文的句式后导致译文的动作者变成了“the mountain”,这与原文的信息和主位结构不符;关于目标,徐译、许译与原文一致,是零目标,因为原文的过程“尽”是不及物的,没有动作接受对象即“零目标”,而吴译和翁译分别添加了“目标”“the sun”(原文中的动作者,在译文中成了动作接受者)和“the day’s journey”(原文中没有、译者主观解读和增译的成分)。至于环境成分,只有吴译没有能够体现,其他三种译文都把原文表示方式的“依山”译作了不同的环境成分,徐译的“behind the mountain”和许译的“beyond the mountain”贴近原文,意象相似,简洁明了,体现了落日西沉、渐渐隐没直到消失于山后的情景,而翁译因为是“以散文译诗”,不拘于诗歌严格的形式和韵律,故译出了分别表示方向(Westward,补充性增译)、方式(in a slow descent,解释性增译)和方位(behind the mountains,对应原文)的三个环境成分,明确细腻有余,却失却了原诗塑造的意象模糊美和想象空间。

表1 “白日依山尽”的四种译文经验功能分析

译者译文过程类型参加者环境成分徐译Thesettingsunbehindthemountainsglows,物质过程(事件型):glows动作者:Thesettingsun表示方位:behindthemountains许译Thesunbeyondthemountainsglows,物质过程(事件型):glows动作者:Thesun表示方位:beyondthemountains吴译Themountainiseatingawaythesettingsun,物质过程(事件型):iseatinga⁃way动作者:Themountain目标:thesettingsun翁译Westwardthesun,endingtheday’sjourneyinaslowdescentbehindthemountains.物质过程(事件型):(is)ending(隐性)动作者:thesun目标:Theday’sjourney表示方向:Westward表示方式:inaslowdescent表示方位:behindthemountains

因此,从经验功能的准确传达来看,第一句诗的四种译本中,无论是在物质过程,还是在参加者和环境成分方面,徐译和许译都是很好地忠实于原文,翁译次之,而吴译在参加者和环境成分方面与原文偏离最大,容易误导目的语读者对原文意象的忠实解读。

(二)“黄河入海流”的译文经验功能分析

原文中的第二句与第一句形成了严格的对仗,“黄河”对“白日”,“入海”对“依山”,“流”对“尽”。因此第二句与第一句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事件型物质过程。因此,根据表2信息和上文对第一句各个要素的分析思路,可以看出,在第二句的英译文中,无论是在物质过程还是在参加者和环境成分方面,徐译和许译同样都是很好地忠实了原文,静态的动词flows对应“流”,选词准确,把原诗中鹳雀楼下(河道平坦宽广处)“黄河悠悠、长流入海”的意象生动地传递出来。翁译也体现了一个事件型的物质过程,由动词词组“emptying into”(流入)来体现,目标是“the sea”,为了和上一句对应,增加了一个表示方向的环境成分“Eastward”,表达了黄河“东流入海”的景象,基本上也传达了原文的意象。最后来看,吴译是用一个归属型关系过程来体现原文的持续性的物质过程,载体是“the Yellow River”,属性是一个介词短语“on the run”(奔流),同时用一个体现物质过程的小句“Going seawards”来表明黄河奔流的方向。由于不同译者对原作会有不同的解读,吴译用表示某种属性或状态的关系过程给目的语读者呈现了一幅鹳雀楼下(河道险陡狭隘处)“滚滚黄河,奔腾东去而入海”的动态画面,气势磅礴,与徐译和许译的静态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妙。

表2 “黄河入海流”的四种译文经验功能分析

(三)“欲穷千里目”的译文经验功能分析

原文中第三句体现了认知型心理过程,对照表3可以看到,许译、吴译和翁译都构成了某种类型的心理过程,分别是情感型(“can enjoy”)、认知型(“desire to have”)和感觉型(“to look beyond”),而徐译构成了一个识别型心理过程(“are”),被识别者是“More distant views”,识别者是一个嵌入小句“what you desire”,该小句体现了认知型心理过程。因此可以说,四种英译文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过程类型的对等,其中吴译无疑是最忠实于原文的。从参加者来看,许译、吴译中是显性的感觉者“You”、“you”,翁译中是隐性的感觉者“you”,而徐译中嵌入小句中的感觉者也是显性的“you”,都非特指,与原文中隐性的感觉者“你”、“你们”达到了人称对等。若从语言表达形式上来看,原文中的感觉者是隐性的,只有翁译中没有直接出现感觉者,和原文的模糊表达是功能最对等的。至于现象,四个译本都没有直译“千里目”中的程度数量词“千里”,而是采用意译,分别代之以“more distant…”、“grander”、“good and boundless”和“farthest”等具有比较和极限含义的形容词,这与原文中“千里”虚指“更辽远之处”的功能是对应的。“目”分别译为“views”、“sight”和“horizon”,都有抽象的“视界,视野”之意,但是“views”和“sight”还同时包含着具体实物“景色,景观”之意,这与原文中“千里目”所蕴含的“视野景色与胸怀抱负”虚实结合的双关内涵相吻合。故徐译、许译和吴译在词汇选择上更胜一筹。翁译中还有一个环境成分“beyond”,表示方式,遥望天际,是对“farthest”的一个补充说明。

表3 “欲穷千里目”的四种译文经验功能分析

(四)“更上一层楼”的译文经验功能分析

原文第四句是个祈使句,构成的是动作型物质过程。从表4可以看出,前三种译文都体现了同样的物质过程,贴近原文的过程类型。但是,许译是上一句的嵌入小句,不是独立小句,从句法方面与原文偏离。从语气角度来看,吴译也是无主语的祈使句,与原文的功能更相近。而翁译通过副词和介词短语构成的一个隐性的关系过程,与原文过程类型不符,但其祈使语气可以部分实现语气的功能对等。在参加者方面,前三种英译文的动作者都是“you”,徐译中是显性的,许译和吴译都是隐性的,而只有徐译使用动词词组“climb up”带出了目标“a storey”。翁译的载体也是隐性的“You”。在环境成分方面,从徐译“higher”,许译“to a greater height”,吴译“to the upper storey”到翁译“up another storey”,四种译文都体现了原文中“更”的比较、上升内涵,表明上楼远眺的方式。但是四种译文中,三种只是在根据原文字面含义谈论“上楼”以“攀高”,只有许译通过“greater height”,语带双关的点明具体和抽象的两种不同层面的高度,即人生如登楼,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实现更高的抱负,很忠实地体现了原文的哲学内涵。

表4 “更上一层楼”的四种译文经验功能分析

(五)对比研究结果分析

整体来看,《登鹳雀楼》原文与译文在过程类型的对应方面比较一致:第一句物质过程,四种译文全部对应;第二句的物质过程,只有吴译使用了关系过程,另外三种译文也基本对应;第三句的心理过程,除了徐译使用关系过程外,其他译文也都是对应的;第四句的物质过程除翁译选择了关系过程外,另三种译文的过程类型与原文都保持了一致。而在参与者与环境成分方面,大部分译文都尽量贴近原文,但是也有个别译者,对某一句或某一处诗文,理解不同加上自身语言表达风格方面的差异,使得该译文与原文的对应度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如原文的第三句的参加者没有言明,是隐性的,而译文中除翁译外,其他三种全部译成了显性的参加者“you”;而吴译第一句也未能体现原文的环境成分“依山”。

概言之,在经验元功能的及物性系统框架下,对《登鹳雀楼》原文及其四种英译文,逐句进行经验功能分析和比较研究后,可以发现:原文与译文在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三个方面的相似度或对等度越高,就越趋于与原文的经验功能对等,那么译文在思想、意象和风格上就越贴近原文。该诗中许译和徐译就前两句对仗联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反,越是脱离原文及物性的翻译,就越易于悖逆原文的意象和风格,产生原文之外的新的解读意义,如吴译第一句和翁译第四句。综合来看,许渊冲的译文最切近原文,徐忠杰译文次之。总之,四种译文在及物性理论框架下各有所长、相得益彰,又各具不足,难称完美。

四、结语

综上,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译诗风格和翻译宗旨,或如许渊冲推崇的“三美、三化、三之”的译诗论[5],或如徐忠杰坚持“以诗译诗、音韵美、膨胀性、解释性、跨文化性”原则[6],或如翁显良认为译诗须意象传达先于形式考虑,“意态由来画不成”[7]。根据韩礼德的经验元功能理论,对《登鹳雀楼》原文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了逐句分析和比较研究,这种系统的、量化的、比较客观的功能语言学路径为古诗英译及其研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新视角。

[1]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M].London:Arnold,1994.

[2] 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1-11.

[3]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4]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 林蔚.许渊冲翻译思想探析[J].海外英语,2010,(11):1-8.

[6] 李正栓.徐忠杰翻译原则研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45-48.

[7] 包家仁,梁栋华.翁显良先生翻译观初探[J].暨南学报,2003,25(6):110-114.

AContrastiveAnalysisofEnglishTranslationsofTangPoemDengGuanqueLou:APerspectiveofExperimentalMetafunctionTheory

ZHAO Li-hua1, ZHAO Lin-jing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A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concept of Functionalist Linguistics, Experimental Metafunction means that people use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perience about the world and depict the events or situations that occurred to the world. Transitiv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nguistic system to realize it.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Transitivity, the poem Deng Guanque Lou, written by Wang Zhihuan in Tang Dynasty, and its translations can b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pectively in perspective of Experimental Metafunction, and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 more agreeable or equivalent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are in terms of Process, Participant, and Circumstance Element, the more similarly their Experimental Metafunctions are realized, so the closer the translation is to the original poem in meaning, image and style. Thus, the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and more objective Functionalist route provides a fresh and effective perspectiv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its study.

experiential metafuction; Deng Guanque Lou; English translations; contrastive analysis

H315.9

A

2095-2910(2017)03-0071-05

[责任编辑尤书才]

2017-04-11

赵丽华(1980-),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赵林静(1963-),女,河北沧州人,沧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语言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研究、翻译、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鹳雀楼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抱憾鹳雀楼
译文摘要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蒋昱欣??《登鹳雀楼》
I Like Thinking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