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2017-10-20陈红臧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7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陈红+臧波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参考组, 各99例。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手法治疗, 参考组患者使用中医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愈83例, 好转10例, 未愈6例, 总有效率为93.9%;参考组治愈56例, 好转19例, 未愈24例, 总有效率为75.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9, P<0.05)。结论 中医手法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 促进患者减轻病痛, 安全无毒副作用, 患者也容易接受, 通过辨证施治值得大范围推廣使用。

【关键词】 中医手法;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08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突发不经意的暴力活动的基础上发生的, 与椎间盘退行性变有间接关系, 外伤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3]。椎间盘是身体负荷重中之重的部分, 具有强大而韧性的抗压协调能力。一般认为20~30岁以后, 椎间盘开始发生退行性变化, 只是程度不同, 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 椎间盘的弹性和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 但是这个问题也是因人而异。人在活动中腰椎间盘反复承受挤压和扭转的负荷, 容易在受应力最大处由里向外产生破裂。这种变化在天长日久的生活中不断累积从而逐渐加重, 椎间盘裂隙的不断增大而促使损伤的纤维环逐步破裂, 髓核突出, 压迫或者刺激神经, 故有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疼痛等腰椎间盘突出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男120例、女78例, 平均年龄50岁, 病程2~9年, 平均病程6年。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参考组, 各9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可根据以下几点确诊:①腰痛伴随着坐骨神经痛, 放射到下肢,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②L4~5或L5~S1或相应病变棘突间旁侧有明显压痛点同时有放射性痛至下肢;③伸拇肌肌力减退, 小腿前外或者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 跟腱反射减弱;④影像学检查排除腰部其他病情。

1. 2 检查方法

1. 2. 1 触诊 首先用3指或者2指摸诊法检查脊柱, 看是否存在脊柱侧弯;再由大拇指按压痛点, 确定病变位置。

1. 2. 2 影像学检查 ①X线片:应常规拍摄X线腰椎正侧位。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X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只做参考。②CT:螺旋CT比较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突出大小、突出方向以及受压的情况。对临床诊断有比较大的价值。③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高清晰无损伤性可以取代三维影像的最好的检查方法, 比CT更清晰更细腻地显示病情。

1. 2. 3 体格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位平躺在硬板床上, 检查者一只手紧握住患者的脚踝, 另外一只手放在大腿前方, 一定要保持膝关节的伸直, 然后慢慢抬高, 在直腿抬高过程中如果抬高受限出现小腿以下的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 对临床可以诊断。

1. 2. 4 拉塞克征 患者仰卧屈髋呈90°, 当屈髋90°的时候申膝出现患侧的疼痛或者痉挛则为阳性[4]。

1. 2. 5 挺腹试验 患者取仰卧位, 双上肢放置于身旁两侧, 同时以枕部和足跟这两个部位为着力点, 做抬臀挺腹动作, 并使患者的臀部和腰部必须离开床面有一定的高度, 如果出现患肢的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 如果患者出现放射性疼痛不明显, 在挺起腹部的同时医生用力压迫患者腹部或两侧颈静脉均能引起放射性疼痛的为阳性[5]。

1. 2. 6 骨神经牵拉试验 患者俯卧位, 髋膝各个关节伸直, 医生左手扶住并按腰骶部位, 另右手放置在患者的大腿前方, 把放射性疼痛的患肢慢慢上抬, 促使髋关节过度伸展, 如果患肢出现大腿前部出现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 在L2~4椎间盘突出时为阳性, L4~S1椎间盘突出时为阴性[6]。

1. 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医疗环境。参考组患者使用中医中药治疗, 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0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方法如下。

1. 3. 1 参考组

1. 3. 1. 1 气滞血瘀型 多有外伤史, 腰痛剧烈, 活动受限, 治法以活血理气, 祛瘀通络, 通痹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10 g、川芎6 g、桃仁9 g、红花9 g、甘草6 g、羌活10 g、乳没10 g、地龙6 g、怀牛膝10 g、土元9 g等)。

1. 3. 1. 2 风寒夹湿型 主要腰部冷痛、沉重或痛处游走不定, 每遇风雨寒冷加重。治法:散寒祛湿, 温经通络。方药用干姜苓术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干姜6 g、茯苓12 g、白术12 g、甘草10 g、独活10 g、桑寄生10 g、桂枝9 g、川断12 g、

苍术10 g、杜仲10 g等)。

1. 3. 1. 3 肝肾虚弱型 腰痛以酸软无力为主, 喜揉喜按, 活动过劳加重, 休息则减。治法:温肾补阳, 强腰健脊。方药:左归丸加减(炒山药15 g、熟地15 g、山茱萸15 g、枸杞15 g、

怀牛膝12 g、杜仲15 g、生地15 g、五味子12 g、菟丝子12 g等)。

1. 3. 1. 4 湿热下注型 腰部疼痛, 小便黄等, 治宜清热化湿。方用通四妙散加减(苍术15 g、薏米30 g、知母15 g、怀牛膝12 g、瞿麦10 g、泽泻15 g、黄柏15 g、车前子12 g等)。

1. 3. 2 观察组 用以中医骨伤科手法及针灸治疗。治疗主要的手法包括按摩穴位、关节复位。endprint

1. 3. 2. 1 手法治疗 作用可归纳为:①松解肌肉痉挛程度、缓解疼痛和提高局部组织活性, 增强腰腿部肌肉弹性。②矫正腰椎侧凸、棘突侧弯和小关节的紊乱。③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介质和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手法:以点按推压、按摩点穴、弹拨法、揉、滚、腰椎斜扳法等。取穴:阿是穴、大肠俞、关元俞、环跳、承付、委中、关元、昆仑等。操作:①俯卧位。医者先用滚、揉和点按推压于患者的腰及患肢往返推拿10 min, 以腰部及患肢为主要施术部位为佳。②点按按摩以上穴位, 以“得气”为宜, 弹拨压痛点以及环跳委中和关元俞等穴位各3~6次, 用力由轻渐重, 由慢到快, 用力均匀, 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宜, 切不可操之过急。③做腰椎斜扳法(以右侧患者为例):患者朝上侧卧, 患侧下肢屈曲, 健侧伸直, 患者上肢放于腰部, 健侧上肢放于身下, 医生以左肘部抵住患者右肩, 右肘下压右髋部, 双肘反向轻微用力下压, 即可听到关节复位弹响声, 按压无骨性异常, 表示复位成功。先患后健的左右各扳1次。④推拿腰部以及患肢2~6遍, 均匀的用力摩擦腰骸部、直到腰部膀胱经, 以患者自感有透热为度。⑤若腿疼痛的比较严重的, 应该先拔开伸展后点穴推拿。⑥如果患者腰部及腿痛基本得到消失、医生触诊腘绳肌紧张的, 可以进一步做强制性直腿抬高动作2~6遍, 幅度由小到大。

1. 3. 2. 2 针灸治疗 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根据证候虚实, 酌用补泻, 或平补平泻。取穴:肾腧、委中、夹脊、阿是穴。随证配穴:风湿配风府、腰阳关;肾虚配命门、太溪。锻炼方法:嘱咐患者加强肌肉锻炼、强化腰背部肌肉力量。使脊柱的力量平衡, 可以防止腰背部软组织损伤, 减少本病发生。如倒走、游泳等锻炼。

1. 4 疗效评定标准[7] 治愈:原有各型症状完全消失, 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 腰部、下肢疼痛减轻, 不影响正常生活;未愈:症状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83例, 好转10例, 未愈6例, 总有效率为93.9%;參考组治愈56例, 好转19例, 未愈24例, 总有效率为75.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9, 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原因是肝肾不足、外邪侵袭、反复过劳或跌扑损伤造成的。中药以辨证论治来改变患者的临床症状, 需较长时间服用中药, 过程繁杂, 疗效缓慢[8, 9]。中医手法以正骨推拿手法,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造成的病变疗效较好, 方法安全无药物副作用, 简便易行[10]。大大节省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本次临床对比调查研究显示, 观察组治愈83例, 好转10例, 未愈6例, 总有效率为93.9%;参考组治愈56例, 好转19例, 未愈24例, 总有效率为75.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参考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729, P<0.05)。

总之, 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中运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 孟承伟. 外科学.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29.

[2] 俞大方. 推拿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28.

[3] 岑泽波. 中医伤科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15.

[4] 邱茂良. 针灸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2.

[5] 孙承南. 齐鲁推拿医术.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26.

[6] 罗奇, 唐晓菊, 唐正中.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概述. 大众科技, 2014(10):135-136.

[7] 周肃陵, 王正.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概述. 颈腰痛杂志, 2007, 28(1):56-58.

[8] 张国庆, 王遵来, 张菲菲, 等.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概况.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1(4):251-253.

[9] 崔英先, 王敦庆, 聂伟志. 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概况. 中医正骨, 2006, 18(8):77-78.

[10] 金蓉, 顾一煌. 近10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概述. 江西中医药, 2008, 39(11):74-76.

[收稿日期:2017-08-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