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性媒介资源在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2017-09-04叶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美术课程开发与利用

叶明

[摘 要] 美术课程是门视觉艺术课程,视觉性作为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质,承载着强大而深刻的育人功能。以《美术学科新课程标准》为依據,围绕视觉性媒介资源对美术教学影响这一观点,思考视觉性特征在美术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探索美术学科视觉性媒介使用的主要途径、方法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 美术课程;视觉性媒介;开发与利用

实践研究证明,一个人所获得信息的80%都是由视觉所提供的,特别是随着社会视觉信息量的超速递增,视觉性也逐步成为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特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首要性质为“凸显视觉性”,并提出“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加强当前美术课程视觉性媒介的研究,使其在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的手段与方法的使用以及作品的创作与评价的每个环节,体现视觉性媒介的优势及特点。

一、视觉性媒介对美术课程的主要影响

艺术形式以物像存在的特质,决定了视觉性必然作为美术学科的首要感官感受方式。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以视觉感受、传达、创作、呈现,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最终展现。研究视觉性媒介的特点,开发视觉性媒介资源对美术课程的影响,对美术教育来说意义重大。

(一)视觉性媒介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只能诉诸于视觉形式来完成。因此,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直接感受而进入审美体验,就成为美术欣赏的主要途径。依据此特点,在教学中可用多媒体、范画、演示作品展示等大量的信息冲击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审美的直觉感受,例如,二年级的《绘画游戏》一课,教师之前听着音乐让笔在纸上自由行走,形成了一幅抽象画,之后要从画中挑选几个不规则图形,拿出其中一个让学生通过观察想一想它像什么?教师适时地出示几幅简单的具象形象,让学生与想象的形象作以比较。从而达到了在学生脑中形成表象,发展形象思维的直观性作用。

(二)视觉性媒介具有超语言作用

谈到语言,我们情不自禁地就要先来谈谈美术语言。美术语言包括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机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作品的基本原理(如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但在利用视觉性媒介教学过程中会起到超语言的作用。比如原本毫无意义的一个圆形,一根不规则的曲线或直线,经过一定的法则进行组合就会完全不同。例如,马蒂斯的《女人像》,就是画家用有变化的线条进行组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富有弹性的线条和形象紧密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俊美、靓丽的妇女形象。这些与视觉密切相关的美术专业术语是鉴赏一件视觉艺术作品的基础,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明显特征。

(三)视觉性媒介具有传达情感的作用

表达和交流是把人的思想、情感、观念进行外化并与他人或外界进行沟通的过程。表达和交流情感也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艺术起源的“表现说”,即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其代表人物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借助视觉艺术进行表达的能力。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极具历史影响的作品,他描绘的是1937年德国飞机疯狂地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艺术家采用形象思维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形成典型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情感。这样,作者体验到的情感感染了观众,就形成了艺术活动。因此,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作品鉴赏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语言,并达到培养学生用视觉艺术表达和交流情感的能力。

二、视觉性媒介在美术课程中实施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扎实有效的课堂永远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达成目标的实现途径”。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要想充分凸显其视觉性,就要紧紧抓住视觉性媒介这一主要途径。视觉性媒介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及内容。

(一)善于利用现代媒体凸显美术课堂的视觉性

当前,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数码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迎来了“读图时代”,甚至也可以说是“视觉文化时代”。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一位老师教学四年级《大师画我也画》时,导课环节播放了一段精心设计的毕加索做画的动画视频,这段动画不仅以最快的速度冲击了学生的视觉,而且让学生牢牢记住了毕加索及其绘画的风格。教学难点不攻自破,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二)利用教师范例强调美术课堂的视觉性因素

范例能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其有效进行创作。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认识“导”的重要性,注重结合自身作品,设计创作范例,并不断将创作的体验、构思的方法、制作的过程及技法详细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在进行二年级《线条游戏》一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在前面边听音乐边拿着笔让线条自如在纸上游走的方式,让学生看得轻松,并发现原来在美术课堂上也可以如此自如,且没有目的性的“乱画”,教师的范画起到了直观性作用,这个环节主要解决绘画步骤、技能和技法的传递。

(三)利用学生作品导引视觉性媒介作用下的评价

学生的作品也是比较好的指向性视觉媒介,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时,教师可选用几张以前学生的作品给大家看。这样,不仅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会让其更加清楚自身努力方向。学生作品的选择要有目的性,优秀作业、问题作业、特色作业等都对教学起到作用及意义。

三、凸显美术课程视觉性应注意的问题

视觉性媒介作为凸显美术课程视觉性的主要途径,能否发挥凸显美术课程视觉性的最大效能,关键取决于对视觉性媒介选择注意事项的把握程度。

(一)以目标为指导,精心筛选,善于取舍

美术课程视觉性媒介的选择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依据课程目标进行筛选和取舍,并能通过良好的教学计划转化为美术课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合理应用。不要因为难以取舍,造成学生视觉疲倦,造成课程内容的不完整。

(二)以教师为主体,注意观察,勤于收集

教师是美术视觉性媒介开发和利用的首要主体,对视觉性媒介的鉴定、开发、利用、评价、管理等诸多环节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优化视觉性媒介的发展。作为教师,要不断发现和收集视觉性媒介的素材,并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及时捕捉身边有趣味、有思想、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场景,以备备课时选用。

(三)以学生为根本,潜心设计,精于引领

兴趣和需要是中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原动力,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将成为选择视觉性媒介的明确方向。视觉性媒介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不但要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还应兼顾他们的个人差异来准备丰富的课程视觉资源,做到因材施教。使其在互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动态资源。

总之,现阶段美术教育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教学模式已由传统的固定形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其说是教学策略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和态度的建立,它并无固定的模式所遵循。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提高视觉转换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是我们美术教育者终身要追求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黄启波.加强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J].中国美术教育,2012:196.

[2]尹少淳.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陈雅玲.怎样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美术课程开发与利用
新课标下美术课程教与学的探索与研究
素质教育下中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作用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研究
宁夏民俗艺术资源中生态式儿童审美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俄罗斯黄花草木樨生理活性成分原料的开发与利用
插图:课文解读的“快捷键”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