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着“动态生成”的数学精彩课堂出发

2017-09-04王连荣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动态生成创设情境小学数学

王连荣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特体验,从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设计的樊篱中走出来,用欣赏、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每一次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信心十足地在数学课堂中放开自己的嘴、手、脑,去说、动手实践、思考。在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中生成问题,并逐步养成生成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动态生成中进行改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捕捉生成

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吹响多年,站在数学教育多元化的门槛上,怎样向课程改革的纵深方向挺进,成为一名数学教师的神圣使命。改变学生先要改变自己,就要改变教师的根本。教师的教学理念、备课、上课方式都将随之发生变化。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每一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可能隐藏着学生的问题生成,成为数学课堂中新的学习资源,触动一群鲜活生命的思维火花不断碰撞,呈现数学智慧的上升之势。

一、创设情境,激发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不再拘泥于教师的一言堂。数学课堂中需要教师适当地“让位”,学生的生成问题就会在一池平静的数学课堂中荡起涟漪。教师巧妙创设有利于学生问题产生的情境,提供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展开双翼,他们才会不由自主地自然生成问题,突破、超越教师备课中理解、设计的问题范畴。学生生成的问题会成为新的教学资源,为数学课堂孕育契机,让数学课堂更为精彩。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笔者用课件出示6幅图片(升国旗、汽车方向盘转动、直推窗户、风车旋转、直推箱子、钟面指针走动)。本来,我预设的问题是“大家想一想,国旗沿旗杆上升,汽车方向盘转动和风车的转动,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结果学生在讨论哪里见过这些画面时感触很深,有的学生说:“奥运赛场见过国旗沿着旗杆冉冉升起和生活中直推窗户、推箱子一样在作直线移动。另外一个学生补充说:“汽车方向盘和风车、钟面的运动都是以一个中心为旋转的。”学生在贴切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梳理了问题的关键。同时在情境中深刻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意义,比起教师生硬地平铺直叙介绍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更为形象,理解更为易懂。可见,只要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温度,有适合学生问题产生的温床,就会叩开学生思维碰撞与智慧交集的大门,更好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进行情境的创设,当条件发生变化时,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进行创设情境的调整,激发生成。

二、认真倾听,捕捉生成

教师课前无论钻研教参、教材,还是琢磨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问题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未免有疏忽、遗漏的,考虑的问题有局限性。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問题时,几十个学生在思考中,他们的思维的绽放就有可能出乎我们的意料。如果教师当时一门心思沉浸在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展示中,很可能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生成的资源擦肩而过,失去了解读教学重点或难点的补充机会。教师虽然按照自己备课的步骤教学,但是不要被其束缚。要认真倾听学生每次回答中闪现的独到的理解、体验,捕捉住生成问题作为宝贵的学习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学《找规律》时,用课件出示:(1)5×1= 5×10= 50×10= (2)3×2= 3×20= 30×20= (3)15×4= 150×4= 150×40= 让学生算一算3组题,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汇报中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每组算式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每组算式中乘数一共有几个0,积就有几个0”。看来学生对本节课找规律的新知识的理解不错,和笔者备课中教学内容的目标设定基本吻合,笔者刚想再出几道题加以巩固,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我补充,为什么150×40的乘数中一共有2个0,可乘积6000中却有3个0?”这个生成的问题问得好,由于笔者听的仔细,马上捕捉到这个有价值的问题,它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开动了脑筋,在不断地思考中发现不要把新产生的0与原来乘数中的0弄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善于捕捉在倾听过程中学生讨论的焦点、与众不同的观点、理解的创新,虽然这些出乎意料可能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这些“意外”却促成了课堂的精彩生成。

三、合作反馈,促进生成

往常笔者在备课,尤其要上公开课时,设计的问题特别密集,细致,总是担心有细微的知识点没有设想到而讲不透。课前笔者绞尽脑汁,大费周折地琢磨教参、教材,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新授内容,总认为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高枕无忧,课堂就能精彩了。殊不知,笔者设计的问题越细,越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也难听到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就越不易产生新的学习资源。因此,要留给学生生成问题的空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在碰撞中生成问题的火花,教师要给予学生问题生成的肯定、鼓励,并与他们一起研究、探索,共同解决,利用生成资源促进数学课堂的优化。

在四年级的百题计算考试中,笔者发现一个严重的错误现象,班级有半数同学在计算100÷25×4中都用100÷100=1来简算的。而正确的结果是16。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生讨论的不亦乐乎,有的同学说这道题能简算,有的同学说题中有25和4,应先乘它俩,但结果却是1和正确结果16差很多,还是不能简算。到底能简算不?大家争论不休。这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大声说,其实只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挺简便,结果就正确了。他继续补充到:“25×4只能在有小括号或在最左面时先算。这是交流反馈中一个很可贵的知识生成,笔者立刻让这个学生再次汇报一遍,以提醒学生们于混淆的知识状态下有更深刻的理解。

看来,一次错题可以引发学生们的深究细想,让他们在小组交流反馈中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生成新的知识迁移,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错误的数学现象在小组交流、讨论、反馈中形成有价值的数学资源,及时地分析、处理,就会让数学课堂这片沃土开出更绚丽的花朵。要极力肯定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不要拘泥于预设不变的流程,让数学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充满生机活力。

当今的教育呼唤学生本真的回归,数学课堂中要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相得益彰。数学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特体验,从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设计的樊篱中走出来,用欣赏、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每一次生成的问题,让学生信心十足地在数学课堂中放开自己的嘴、手、脑,去说、动手实践、思考。在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中生成问题,并逐步养成生成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动态生成中进行改进。教师以学生生成的问题成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抓手,开启智慧,尊重、促进学生每一次有意义的理解、体验、感悟的有效生成,与学生共同感受“动态生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绽放的快乐与创新,让“动态生成”的精彩数学课堂扬帆起航!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桂林.预设与生成的融合[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2).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动态生成创设情境小学数学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