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疗法联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的机制

2017-09-03葛亚博冯晓东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15期
关键词:肌张力电针痉挛

葛亚博 冯晓东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电针疗法联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的机制

葛亚博 冯晓东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 探讨电针联合康复运动对脑卒中模型大鼠肢体痉挛的治疗机制。方法 取60只SD大鼠,将造模成功者随机分为电针+康复运动组、电针组、康复运动组及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建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治疗,康复运动组治疗1次/d,30 min/次;电针组治疗1次/d,30 min/次;电针+康复运动组治疗时先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再进行电针治疗,治疗方法及时间与单独治疗组相同三组均连续治疗1 w。分别于术后1、3、10 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治疗前后测定肌张力实验结束时,取各组大鼠脊髓颈膨大、腰膨大和脑干,测定大鼠突触结合蛋白Ⅰ表达水平。结果 电针+康复运动组治疗后大鼠神经功能分数降低最显著,与单独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和康复运动组相比,电针+康复运动组改善模型大鼠肌张力效果更明显(P<0.05),各组织中的突触结合蛋白Ⅰ表达增多最明显(P<0.05)。结论 电针联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对模型大鼠脊髓颈膨大组织、脑干组织及腰膨大组织中的突触结合蛋白Ⅰ表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联合疗法改善脑卒中大鼠肢体痉挛神经功能及肌肉功能更优的内在机制之一。

脑卒中;肢体痉挛;电针;康复运动;突触结合蛋白Ⅰ

脑卒中后约90%的患者伴肢体痉挛,导致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生存质量〔1,2〕。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导致关节出现挛缩、甚至畸形,常伴随不同程度的疼痛不适,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正常活动造成严重妨碍并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针刺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主要是影响抑制性递质及其受体。突触结合蛋白Ⅰ是囊泡膜融合的Ca2+感受蛋白,位于神经元的突触囊泡上,结合钙离子后可以诱导神经递质的正常释放,参与突触囊泡融合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由广东药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级,体质量(350±2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许可证号SCXK(粤)2015- 0031;购回后适应性饲养7 d,将其随机分为电针+康复运动组、电针组、康复运动组及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本实验操作过程中及实验结束后,对各大鼠的处理方法均符合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颁发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滚筒式网状训练器(自制),G6805- 2型电针仪(中国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水合氯醛(天津科密欧),血管内栓线(北京沙东生物),I抗、Ⅱ抗及显色剂DAB(Sigma公司)。

1.3 大鼠模型的制备 参照文献〔3,4〕,在Ngaaswaa法基础上进行改良,使用血管内线栓阻断法造模,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各大鼠禁食12 h后,于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0.3 ml/100 g剂量)进行麻醉,固定于洁净手术操作台上,消毒;沿大鼠颈部正中剪开,慢慢剥离组织,使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颈内、外动脉完全暴露,在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近心端结扎,在分叉膨大处开口,将事先浸泡过盐水的栓线(干燥后)插入颈内动脉,深度18~20 mm,阻断大脑中动脉的血流。插线完毕后,将颈内动脉与栓线一起结扎,然后逐层缝合。术后为防止出现感染或脑水肿,给予腹腔注射庆大霉素(2万U)及呋塞米(10 μg/100 g剂量)。

1.4 大鼠模型的评价方法及模型成功标准〔5〕对大鼠神经功能采用Zealonga标准评分,采用改良Ashworth标准评定大鼠肌张力。

模型成功及入组实验标准:神经功能评分1~3分者以及肌张力1级及其以上者为模型建造成功,可以入选分组实验。

1.5 电针操作及康复运动训练方法〔6,7〕

1.5.1 康复训练 (1)滚筒训练:对大鼠进行抓握能力及抓力大小、旋转方向、行走功能等运动训练,采用滚筒式网状训练器,进行训练;(2)平衡训练:训练大鼠的平衡能力,将大鼠轻轻平放于离地15 cm的平衡木上,让其自由行走;(3)网屏训练:训练大鼠的前爪抓握能力,先将一块厚的海绵铺于网屏的下方,将大鼠置于水平放置的网屏上,从网屏一端慢慢将其抬高,2 s内转动90°,保持5 s。

1.5.2 电针治疗 取大鼠右侧申脉(后肢外踝正下方凹陷处)、照海(后肢内踝下1 mm)两个穴位,用普通30号0.5寸不锈钢毫针,于申脉处直刺0.5 mm,照海处直刺1.5 mm。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选取连续波段刺激,强度以肢体肌肉有节律性收缩为度,频率50 Hz,调整输入电流。

1.5.3 疗程 各组治疗均于建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康复运动组治疗1次/d,30 min/次,连续治疗1 w;电针组治疗1次/d,30 min/次,连续治疗1 w;电针+康复运动组治疗时先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再进行电针治疗,治疗方法及时间与单独治疗组相同;正常组、模型组自由饮水进食,不做治疗处理。

1.6 疗效评价

1.6.1 神经功能评定 分别于术后1、3、10 d对各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平衡能力、异常运动测定,评估大鼠神经损伤程度,评定1~6分为轻度损伤,7~12分为中度损伤,13~18分为重度损伤。

1.6.2 肌张力测定 ①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标准判定治疗前后各组大鼠的肌张力是否异常;②对各组大鼠股四头肌肌张力进行电生理描记。

1.6.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实验结束时,取各组大鼠脊髓颈膨大、腰膨大和脑干,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处理后依次加入一抗、生物素化山羊抗小鼠(或兔)IgG,最后进行DAB显色和苏木素复染,镜下观察,神经细胞核周和胞质出现棕黄色反应物即为阳性表达,采用图文分析软件。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LSD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测评结果分析 模型组与正常组(0.00±0.00)比较,模型组有神经损伤,评分(11.77±0.91)高(P<0.05);除正常组外,造模后第1天,其他各组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没有差异〔电针组(11.81±0.89)、康复运动组(11.92±1.01)、电针+康复运动组(11.86±1.11),P>0.05〕,说明造模对各组大鼠神经损伤影响相同;造模成功后第3天,其他各组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开始逐渐下降〔模型组(9.83±0.85)、电针组(10.14±0.90)、康复运动组(9.94±0.96)、电针+康复运动组(9.85±0.77)〕,但各组间无差异(P>0.05);造模成功后第10天,与模型组(7.69±0.93)相比,电针组(5.44±0.96)、康复运动组(5.21±0.91)、电针+康复运动组(3.87±0.88)神经功能评定分数均有降低,结果显示对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而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电针+康复运动组神经功能分数降低最显著,与单独治疗有显著差异(P<0.05)。

2.2 肌张力检测结果 治疗前,模型组与各治疗组大鼠比较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肌张力升高显著(P<0.05);治疗后,与电针组相比,电针+康复运动组大鼠肌张力降低(P<0.05),康复运动组与电针+康复运动组亦有明显差异(P<0.05)。综合评估比较,电针+康复运动组改善模型大鼠肌张力效果更明显。见表1。

表1 改良Ashworth评分标准判定肌张力(n,n=10)

2.3 电生理描记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治疗前各模型大鼠的电生理描记数值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康复运动组、电针组及电针+康复运动组大鼠的电生理描记结果明显升高(P<0.05),而电针+康复运动组与单组相比肌张力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2。

2.4 各组大鼠组织突触结合蛋白Ⅰ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神经组织中的突触结合蛋白Ⅰ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康复运动组、电针组、康复运动组各组大鼠各神经组织中的突触结合蛋白Ⅰ表达均显著增多(P<0.05);与单独治疗的康复运动组、电针组相比,电针+康复运动组各组织中的突触结合蛋白Ⅰ表达增多最明显(P<0.05)。 见表3。

表2 各组电生理描记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1)P<0.05;与电针+康复运动组比较:2)P<0.05;下表同

表3 各组大鼠突触结合蛋白Ⅰ免疫组化结果积分光密度(×105)〕

3 讨 论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归属于中医文献中的“筋病”范畴,一般认为脑中风后引起经脉肌肉失养,导致肢体痉挛〔8,9〕。现代医家研究认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主要病因病机是痰癖痹阻血脉,气血不足,最终导致筋脉失养,引起肢体拘挛、僵硬〔10,11〕。针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具有通络关节及活血行气的疗效。对肢体痉挛状态的针刺治疗显示,针刺申脉、照海穴对改善肢体痉挛有明显效果〔12~15〕,这也是本实验选取照海和申脉穴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显示,康复运动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神经元及突触结构的影响是神经功能提高的基础。

电针疗法结合滚筒、平衡及网屏3种康复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明显,对降低大鼠的肌张力效果更优。电针+康复运动组后突触结合蛋白I表达增多最明显,这可能是电针疗法联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改善脑卒中大鼠肢体痉挛神经功能及肌肉功能的内在机制之一。

1 周天健.康复技术全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801- 2.

2 McGuke JR,Harvey R.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d〔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1999;10:857- 74.

3 赵 浩,李永宁,王任直,等.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有效制备〔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17(6):432- 6.

4 Lubjuhn J,Gastens A,von Wilpert G,etal.Functional testing in a mouse stroke model induced by occlusion of the dist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J〕.J Neurosci Methods,2009;184(1):95- 103.

5 曾友华,包烨华,楚佳梅,等.平衡针刺法对脑卒中后痉挛大鼠脑干GABABRI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6):1212- 3.

6 段淑荣,杨昆鹏,孙林琳,等.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2):80- 51.

7 吴 强,林 栋,张学君.电针与康复训练的干预次序对卒中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明〔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5):17- 9.

8 郑国庆.周仕明教授应用扶正法分期论治缺血中风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643- 5.

9 郭志玲.祛痰逐疲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3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57.

10 吴晓秋.脑卒中偏瘫痉挛期的中医辨证论治〔J〕.华夏医学,2002;15(4):534- 5.

11 凌方明,陈景亮,高 敏.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相关理论及辨证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7):646.

12 高智颖.电针跷脉穴治疗中风偏瘫下肢肌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7;13(3):53- 5.

13 桂清民.平衡阴阳跷脉治疗足内外翻110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4;10(3):18.

14 刘伍立,欧阳建军,岳增辉,等.针刺治疗脊髓损伤痉挛与弛缓状态差异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1999;12(17):8- 9.

15 吴 节.醒脑解痉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机理探讨〔J〕.四川中医,2005;23(3):12- 3.

〔2016- 10- 15修回〕

(编辑 徐 杰)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项目(2015ZS102)

葛亚博(1981- ),男,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康复方面研究。

R743

A

1005- 9202(2017)15- 3643- 03;

10.3969/j.issn.1005- 9202.2017.15.002

猜你喜欢

肌张力电针痉挛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