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视域下的大学生低碳教育研究

2017-04-12周成莉顾厚顺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区生态

周成莉, 顾厚顺

(1.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2.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视域下的大学生低碳教育研究

周成莉1,2, 顾厚顺1,2

(1.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2.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生态为本质,以实现江西绿色崛起为目标。经济区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而江西本地高校担负着这一历史重任。结合该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积极探索大学生低碳教育的内容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具备低碳意识和低碳能力的复合型生态人才是当务之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学生;低碳教育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以“绿色”发展为平台承载着江西崛起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理念,也是江西崛起的重要旗帜。“碳”即二氧化碳气体,“低碳”即“倡导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在“低碳”的理念指导下,“低碳生活”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我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降低碳排放,循序渐进地实现整个社会碳排放量降低的目标,进而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低碳”,是生态文明建设前提和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性、奠基性和破题性的意义。具备“低碳”意识和“低碳”能力的人是践行“低碳生活”,发展生态文明的主导性因素,而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来源,因此开展“高校低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能力,高校尤其是江西本地高校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职责。

“高校低碳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低碳经济发展为理念,以跨学科为特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低碳意识,使其掌握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知识与技能,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自觉成为面向国家需求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者”[2]。简单来说,加强大学生的低碳教育即包括低碳理念、低碳行为、低碳技能的教育。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视域下加强大学生低碳教育的必要性

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现状及人才现状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被江西人尊称为“母亲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有着世界的“生命湖泊”之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经济圈(规划范围涉及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和景德镇六个设区市)的生态保护为基础,经济发展为支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重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生态”为本质特色,以实现“绿色”崛起为终极目标。旅游业是经济区绿色崛起的突出产业,“区内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品位高、丰独好、潜力大、组合度佳”[3],分别拥有5处世界级,75处国家级,66处省级旅游资源。

上世纪80年代,江西省开始关注鄱阳湖,并取得较大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以及新型生态科技复合型人才的缺乏,目前生态环境也呈现诸多问题。自然灾害频繁,洪涝、干旱频发;因水、空气、固体废弃物尤其是水等污染元素导致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面面积和容积大幅减小,水体生态退化;因森林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森林生态退化;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生态退化等因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导致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严重;因生态环保监督政策的缺失,污染致使自然资源短缺,尤其是因重金属污染导致水资源的短缺,土地资源的消耗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严重。人均生态环境不足,如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态理念,以砍伐山林作为燃料获得生活能源,山体因而遭到破坏;干净水的短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低,为了生存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首要前提是“保护”,实现“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即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腾飞,进而带动江西的“绿色”崛起。

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大学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科学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是生产大军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力军,是低碳理念的传播者,在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中责无旁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亟须具备低碳意识和低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实际上,当下的大学生总体上具备一定的低碳意识,但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低碳习惯比较缺乏,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所需人才要求有一定差距。

大学生普遍认同我国目前存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的形势,江西本地高校的大学生也认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存在生态问题,他们普遍赞同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践行低碳行为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但在涉及到浪费资源和环境污染的行为上,许多同学却存在认识的偏差。许多大学生认为低碳消费就是贫困消费。当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泛功利倾向明显,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道德观念复杂,理想信念世俗化,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冲击,对社会上仍然存在的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及其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尚缺乏抗诱能力,形成了不同程度地追求单纯物质性和感官快感性的及时行乐倾向,对个人和社会前途缺乏一定的信仰,对个人的职责缺乏应有的坚守,理想模式向‘世俗化’转变。这些人生观、价值观上的问题,带来了生活目标的物化和生活方式的奢靡与浪费。”[4]同时,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5后”、独生子女,在校期间的大部分费用都是父母供给,基本生活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基本愿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传统教育中,高校多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播,忽视生态文明的教育,大学生无法通过常规课堂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他们若想了解生态知识,只能通过网络、报刊等片断性的方式零星了解,导致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薄弱和生态专业知识缺乏,低碳行为常常处于“空场”状态。这种在父母庇佑下和学校教育缺乏的半封闭甚至全封闭的高质量生活环境中,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出去接受外部世界的洗练,没有太多的金钱概念,认为钱就是应该消费的。因此,在生活中攀比、奢侈消费较多;为图方便,非环保的购物袋和一次性筷子也是常选;高校的“光盘”行动,治标不治本;随处可见水龙头没拧紧,电器未及时断电的现象。因此,因“低碳”理念的偏差导致“低碳”行动不够的现象在全国高校都比较普遍。

1.2 高校低碳教育的现状与人才需求的差距

近年来,环境教育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细化到低碳教育,仍处于较低、落后的水平。低碳教育开展不到位,对生态德育重视不够。

完整的、系列的生态学教材缺乏,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纵观江西省高校的课程设置,除部分高校环境、资源类专业设置了专业的课程外,其他高校很少有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课程。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多倾向于环保科学知识的介绍,低碳道德意识教育很少。没有统一的有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教学内容介绍,也未能形成上下贯通的教学体系。授课方法上单纯的“授课”,忽视德行、素质的培养,缺乏实践性。师资方面不专业,自身素质不过硬。生态学教育需要整合伦理学、哲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同时需要具备生态保护、环境工程知识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师。目前高校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常常只有具备某项专业技能的自然科学的教师或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尤其主要是思政课教师。而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普遍接受过生态文明、低碳文化的训练和学习,教师自身生态道德比较薄弱,生态德育知识匮乏,在低碳行为实践上不能做到率先垂范。管理方面宣传不够,校园广播、校园媒体未发挥真正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对低碳认识很少。校园环境中校园规划不低碳,教学楼、宿舍、餐厅等公共场所未使用节能设备,缺乏低碳的校园文化。因此改善高校低碳教育刻不容缓。

高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机构,承担着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意识的责任。江西本地高校应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江西的“绿色”崛起输出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人才为己责,积极结合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本地高校应紧紧结合国家和本地经济发展的目标需求,在学科、专业结构及教学内容上注入“地方”和“生态”的因素。创新教学方法,将教育的实效性“嵌入”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战略基地中去。培养出能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基础知识,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性以及鄱阳湖经济区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过程,了解当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状和特点,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及原因,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掌握一定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养成珍惜自然资源和节约能源的低碳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低碳的行为活动,愿意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服务的具备低碳行为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行为,同时具备生态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大学生低碳教育对策

培养低碳理念,养成低碳行为习惯,是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由之路。教育是社会文明转型的催化剂。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低碳教育,发挥大学生低碳意识的辐射作用。

第一课堂,打造科学的低碳教育内容体系和科学教育方法。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渠道,以环境资源等专业课为承载,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形势与政策》五门课为主要平台,以大学生低碳道德和低碳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内容,以正确的环境意识、理念、习惯和行为方式、价值观为培养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渗透式教学,提高低碳教育的实效性。每门思政课的侧重点要有区分,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在教学中带领学生领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规律,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低碳理念、生态文明理念的介绍,“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发展规律,激发时代赋予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5]

积极探索主要包括生态学基本知识的普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的实情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观教育的教育内容体系。以非环境专业学生为对象,开展生态学基本知识的普及,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常识、环境保护的现状和意义、生态保护的策略和方法、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自然资源的管理制度、生态保护的红线规定、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自然资源使用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方面的内容。普及大学生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的实情教育,紧紧围绕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的基本状况;明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内涵、表现及产生的根源;掌握保护生态经济区的相关环境保护知识而设置教学内容。以环境道德代内平等的原则和代际平等的原则的生态道德和环境道德教育,以低碳伦理教育为突破口,向大学生渗透儒家的“知命畏天”的思想、道家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佛教 “万物一体、依正不二”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生态法制观教育以引导大学生了解在生态环境中的权利与义务,促进他们自觉遵守生态环境法制的意识提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践中,进而给社会中生态环境违法形成一定的压力,为生态环境的执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主要教学内容。

另外,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以提升教学的效果。在综合利用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实践实验、多媒体、小游戏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有趣、有效。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开展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能力的调查,通过调查让大学生从理性角度反思其自身的行为和能力。环境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论文的撰写,加深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污染因素、解决方式等技术层面的反思等。

第二课堂,环境育人,培养低碳行为意识和参与能力。

低碳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低碳意识,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低碳参与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低碳参与能力。

打造低碳的校园文化,强化大学生低碳认识的情感体验。建构低碳的校园物质文化,让大学生切身体会低碳的“消费”。江西省地方高校应该根据各校特点,以低碳为原则,在学校规划、校舍布局、场馆建设、道路布置、宿舍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推广低碳建筑,打造低碳的校园物质文化。同时,打造低碳行为的校园精神文化,浸润大学生内心,塑造低碳“灵魂”和低碳能力。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定期邀请校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举办尊重自然、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生态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规划和发展现状为主题的低碳知识和省情知识系列讲座,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相关疑难问题,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低碳行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坚定低碳行为的意识和理念。同时,利用学校网络、校报、广播站、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橱窗、手机短信等,宣传低碳知识以及低碳行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性,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邀请专家在线答疑、交流引导大学生对低碳行为的探讨,全方位地、潜移默化地让大学生接受低碳行为相关知识。建构教学、管理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低碳管理机制,为低碳行为保驾护航。以学工、团委、教务处等机构部门负责,根据“大学生的学习、饮食、着装、居住、出行、交友、购物、休闲旅游、娱乐等方面,对大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指导性作用、可操作性强的行为准则。”[6]如低碳用电标准、低碳购物标准、低碳出行标准等,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多部门联合建构低碳评优机制。以低碳行为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大学生个人、班级评优过程中,充分考虑“低碳分值”,奖励践行低碳行为的积极分子,树立榜样,使低碳教育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传播正能量,强化教育功能。再者,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以各类课题为依托,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低碳文化的研究,使低碳校园有深厚的文化氛围。如设立低碳教育专项科研经费,开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生态文明、低碳文化、低碳行为等的内涵与外延研究;以思政为基础,环境学为突破,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有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背景下的生态保护、生态发展、低碳文化、低碳理念的科研互动和凝聚力,并将科研成果积极向社会开放推广。在有条件的高校将与低碳相关的学科列为学校的重点建设学科或者成立相关的研究单位或研究基地等,形成低碳文化的特色和专门研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低碳行为能力的培养。结合课堂渗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团委、学工等相关部门举办各种各样的低碳类活动,将理论知识进行行为能力的转化。如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地球一小时”等重要节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低碳行为的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活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标语竞赛、歌咏比赛、征文比赛、“衣物捐赠”等志愿活动。成立低碳基金,引导大学生成立生态环保社团,通过社团的宣传和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大学生低碳行为的技能。以社团为依托,以网络为平台,搭建大学生低碳教育的网络虚拟课堂,开辟校园BBS、公共微信平台,设立校园网络跳蚤市场,鼓励大学生将自己的闲置物品交易,以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浪费,打造低碳生活教育的专门板块;设置低碳购物平台,以团购的方式,节省运费。在校园里发起“最美低碳大学生”、“低碳寝室”、“低碳班级”的评选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低碳的正确态度。

低碳行为的体验是大学生低碳行为养成的有效途径。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内在于人的身体并改变人的身体存在形态的经验”[7]。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线路,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考察,通过实地勘察或监测,让大学生了解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实地的考察,激发大学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产生兴趣,使大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生态环境的方法,提高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唤起大学生投身于本土经济区建设的热情。在推动全面践行低碳行为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传播者,担负着教育普通民众的责任。因此,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一些面向机关单位、中小学校、城市社区、农村的低碳行为教育和宣传工作,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低碳行为的实践活动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形成课内课外,教学与管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组格局。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说道:“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2016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同样指出“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9]江西地方高校要以打造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复合型生态人才为己任,积极探索大学生低碳教育对策,为推动鄱阳湖经济区建设输送人才,促进江西的绿色崛起,以讲好江西故事,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张玉珍,洪小红.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关系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141.

[2]陆汝成.低碳教育与高校的实践路径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07.

[3]宋甜,郑玉洁.旅游碳排放量初步测算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2013(2):123.

[4]周怡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培育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0.

[5]黄晨,华启和,花明.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70.

[6]邓志高.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低碳生活适应性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5.

[7]孙利田.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新华文摘,2001(7):34-36.

[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EB/OL].(2014-07-11).[2017-08-29].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711/c40531-25267092.html.

[9]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EB/OL].(2016-02-03).[2017-08-29].http://news.cntv.cn/2016/02/03/ARTIrqO5CtBYCxNiN3WbWIot160 203.shtml.

StudyontheLowCarbon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fromthePerspectiveofPoyangLakeEcologicalEconomicZone

ZHOU Cheng-li1,2, GU Hou-shun1,2

(1.JiangxiResearchCenter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System,Nanchang330013,China;2.AcademyofMarxism,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takes ecology as its essence, and aims at realizing the green rise of Jiangxi.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zon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so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xi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this paper actively explores the content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students’ low carbon education. To cultivate compound ecological talents with low carbon awareness and low carbon ability is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College Students; Low Carbon Education

G641

A

1674-3512(2017)03-0263-05

2017-04-12

江西省高校人文课题“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提升大学生低碳意识的研究(MKS1101)”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西省教改课题“生态文明建设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接研究(JXJG-13-6-20)”阶段性研究成果。

周成莉(1981—),女,重庆渝北人,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周成莉,顾厚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视域下的大学生低碳教育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3):263-267.

Zhou Cheng-li, GU Hou-shun.Study on the low carb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3):263-267.

猜你喜欢

鄱阳湖经济区生态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鄱阳湖好风光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生态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