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典籍中的古代度量衡英译研究
——以高延《中国宗教体系》为例

2017-03-29秦明星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音译典籍英译

秦明星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中国典籍中的古代度量衡英译研究
——以高延《中国宗教体系》为例

秦明星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在国家大力鼓励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英译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而在各类典籍英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古代度量衡英译的难题。我国古代度量衡历史演变较长,单位较多,而且变化较大,典籍英译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本文以荷兰汉学家高延《中国宗教体系》典籍片段中的古代度量衡英译为例,探讨出古代度量衡的英译方法:音译+加注(度量衡简介及公制换算)。

中国典籍;古代度量衡;英译;中国宗教体系

1 引言

中国典籍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积累下来的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它们在塑造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典籍的英译为世界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最为直接的手段。在国家大力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典籍的英译扮演了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角色,而在中国典籍的英译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很多古代度量衡的英译问题。朝代的更迭造成我国古代度量衡几经变化,使得我们阅读典籍非常困难,进行准确的英译更是难上加难。据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针对古代度量衡的英译进行专门探讨的很少,只有贾秀海以《徐霞客游记》为例浅显地探讨了典籍中古代度量衡的英译处理。本文将以荷兰汉学家高延的英文巨著《中国宗教体系——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现状及与之相关的风俗、传统、社会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宗教体系》)典籍片段中出现的度量衡英译为例,来探讨中国古代典籍中度量衡的英译问题,期望为中国典籍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贡献一份力量。

2 古代度量衡

2.1 古代度量衡分类

关于度量衡的传说有很多,《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五量”;《世本·帝系》:“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尚书·舜典》:“舜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阴法鲁、许树安指出“度量衡”这三个字最早一起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出于《尚书·舜典》。这里说的度量衡,度是关于长短的量——长度;量是关于多少的量——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重量(质量)。古代测量长度的单位主要有:寸、咫、尺、丈、寻、常、仞、里等;古代测量体积大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釜、钟、溢、掬、圭、抄、撮、勺、合等;古代测量重量的单位主要有:铢、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等。

2.2 古代度量衡演变特点

我国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礼记》《周礼》都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开始推行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设置了主管的官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由官府监制成套计量标准器,发到全国各地。秦王朝统一的度量衡制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沿用,形成了我国计量科学独特的体系。但是,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因此,各个朝代的度量衡单位都有所不同。

首先,不同朝代拥有自己的度量衡单位,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比如:量的单位从三国两晋到清朝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斛、斗、升和合,但是,战国、秦代和汉代量的单位比较复杂,除了斛、斗和升,还有有钟、釜、区、豆和筲,而宋元明清代增加了石。

另外,同一个度量衡在不同朝代大小有所不同。比如:度的单位“尺”在不同的朝代长度不一样,在商代1尺 =15.8厘米,战国秦汉时代1尺=23.1厘米,三国西晋时代1尺=24.2厘米,东晋及十六国南北朝时代1尺 =24.5厘米,隋代1尺=29.6厘米,唐代分为两种,大尺1尺=36厘米,小尺1尺=30厘米,宋元时代1尺=31.2厘米,明代尺分为三种,裁衣尺:1尺 =34厘米,量地尺:1尺 =32.7厘米,营造尺:1尺 =32厘米,清代尺也分为三种裁衣尺:1尺 =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

2.3 古代度量衡换算

要想准确地了解古代度量衡所表示出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最好是对它们换算。在换算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个换算的基准。

市制是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为了全面改用公制,将中国传统的度量衡改造而成的过渡制度,在1929年完成标准化并且能够很好得与十进位的公制换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市制曾普遍通行于全国,在1984年2月已被废止。同时,国家规定以米制(俗称公制,也就是SI制或国际单位制)作为法定计量单位,它的基本单位是千克和米等。英制单位是英国的旧制计量体系单位,英国已在1965年5月废止,但是在其旧殖民地国家以及北美地区依旧在使用。美制基本单位和英制相同,为磅和码,但有个别派生单位不一致。如英制为长吨等于2200磅,而美制为短吨等于2000磅。此外容积单位加仑和蒲式耳,英美制名称相同,大小不同。

公制为国际通用单位,现在为欧洲大陆及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很显然,古代度量衡和公制换算,不会出现信息不对等或理解上的失误。

3 《中国宗教体系》中的古代度量衡英译

高延在英文著作《中国宗教体系》中,引用并翻译了来自《史记》《鸿烈解》《汉武帝内传》《列仙传》《古今注》《抱朴子》《颜氏家训》《岭外代答》《册府元龟》《杜阳杂编》《酉阳杂俎》《神农本草》《渊鉴类函》等古代典籍的相关片段,里面出现了很多古代度量衡的英译。下面特从中找出一些例子对高延古代度量衡的英译进行分析和思考。

3.1 音译不加注释

根据文本分析,高延在典籍片段翻译时,对度制单位“寸”一部分使用音译,“丈”全部使用音译,并且都不加注。这种翻译方法让目的语读者很难了解寸和丈所表示的长度,造成阅读上的困惑。

(1)寸的英译

例1:……乃遗一金针,长寸余,...

……On this,the goddess gave her a gold needle,over one ts‘un in length,……

(2)丈的英译

例2:……开牖,已见变为一大蛇,长丈余,作赤斑色……

……then opening the window,they saw that the woman was changing into a huge snake longer than a chang,assuming a red spotted color……

例3:北方荒中有石湖,方千里,岸深五丈余,……

In the wilds of the North there is a rock-lake,a thousand miles square,and over five chang deep at its banks……

分析:高延把“寸”音译成ts‘un,把“丈”音译成chang。高延的作品写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流行使用的是威氏拼音法。

3.2 用英制直接替换

在度量衡的英语中,高延除了对一部分的“寸”和全部的“丈”采用音译外,其余的全部采用用当时流行的英制单位进行替换。

3.2.1 寸的英译

例4:昔有燕飞入人家,化为一小女子,长仅三寸,自言天女,……

And in times gone by,a swallow flew into a human dwelling and changed into a tiny girl,hardly three inches high,who said that she was a woman from heaven,……

分析:除了一部分“寸”采用音译外,大部分都是用英制单位直接替换。例4来自中国古典小说《琅嬛记》,为元代伊士珍撰写,也有研究表明为明朝人桑怿伪托。在这句话里,高延把“寸”翻译成英语的“inch”英寸。在宋元时代1寸 =3.12厘米,在明代1寸 =3.4厘米,两者相差不大;而1英寸 =2.54厘米。本句话里的三寸大约10厘米,而翻译出来的3英寸7.5厘米左右,而对于厘米而言,相差还是很大的。高延在翻译时,直接用英制里面的英寸来替换古代的寸,违反了翻译的忠实原则。

3.2.2 尺的英译

例5: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

The marine man-fish,another author says,occurs in the Eastern Sea.It attains a si扎e of five to six feet.……

分析:这个故事来自唐朝郑常撰写的《洽闻记》。在这句话里,高延把“尺”翻译成英语的“feet”英尺。在唐朝大尺1尺=36厘米,小尺1尺=30厘米;而1英尺=30.48厘米。唐朝的1尺和一英尺相差不是很大,在这句话里,传达出来的信息差别不是很大。

3.2.3 里的英译

例6:……梁南七里有鸡山,葬绣于其中;北九里有雉涧,埋钟于其内。

Seven miles south of Liang stands the Fowl mount,where they buried Wen-siu;his friend they interred in the Pheasant vale,nine miles to the north of the town.

分析:这个故事来自南朝(宋)刘敬叔撰写的志怪小说集《异苑》。里常用于计量地理距离,中国古代使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南北朝时,一里≈500米。而一英里(miles)≈1609.3米。两者之间相差天壤之别。

3.2.4 亩的英译

例7:……董安于受言而书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Tang Ngan-yü wrote these communications down as he received them,and deposited them in the archives.And he told Kien-ts扎what the physician had said;on which this ruler endowed the latter with forty thousand acres of ground.

分析:这个故事来自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国土地面积单位,1亩≈667平方米,1英亩≈4047平方米。1英亩≈6.075亩。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高延翻译成英亩(acres)就成二十四万多亩地了。两者之间相差太大。

3.2.5 斛的英译

例8:……乃作沸汤,试浇此舀,掘得数斛大蚁,……

……He now makes hot water,pours it into the hole,and unearths several bushels of big ants……

分析:这个故事也来自南朝(宋)刘敬叔撰写的志怪小说集《异苑》。斛是古代容积单位。在南北朝,1斛=30000毫升=30升=30立方米,而蒲式耳(英文BUSHEL,缩写BU)是一个计量单位。它是一种定量容器,好像我国旧时的斗、升等计量容器。一蒲式耳在英国等于八加仑,相当于36.268升 (公制)。在美国,一蒲式耳相当于35.238升(公制)。

3.2.6 升的英译

例9:……乃以三尺布,数什米糈,一赤雄鸡,一升酒,授得此法。

……and he had got it from him for three feet of linen,some pecks of rice,a red rock,and a pint of liquor.

分析:故事来自东晋陶潜(365—427)撰写的《搜神后记》,三国两晋时代,1升 =204.5毫升;而1英制品脱 =568.26125毫升,不考虑“升”在不同年代的大小不同,直接替换,造成翻译前与翻译后容积相差很大。

高延对古代度量衡的翻译,音译采用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目的是为了传递异国的文化,但是不加注释,不能有效地音译所传达的信息。用英制单位直接替换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方法,但是高延忘记了古代度量衡本来在英语文化中就属于空缺现象,在目的语中根本找不到对等替换的单位。高延是汉学家,本不是翻译家,而且他所翻译的典籍片段本就是服务于自己的著作。高延的这样替换翻译方法让目的语读者觉得很亲切,阅读也很通畅,但最为重要的是丧失了原语文化的特色,而且传递的信息有误,有的错误还很巨大。

4 古代度量衡英译方法

在翻译中国典籍中的古代度量衡时,一些译者也进行了如下处理。比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沃兹生翻译为:how many thousand li;王榕培翻译为 thousands of li.再比如: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欧阳修《醉翁亭记》),罗经国翻译为:Six or seven li;而杨宪益翻译为 a mile or two。在翻译古代的长度单位里时,美国汉学家和翻译家沃兹生、王榕培和罗经国直接用音译,而且使用斜体,但是没有相关的注释,让目标语读者对长度没有概念;而杨宪益则直接换算成英制单位,不能传递出中国特有的文化。

王榕培、王宏指出:“原作的度量衡单位在异文化读者看来比较陌生。简单的音译会使读者难以获得清晰的概念。用增译或加注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这可能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但好处是传递了原语的文化特色。如果采用归化翻译法,即转换为译入语中经常使用的度量衡单位,译文行文自然,能使读者有亲切感,但缺点是丧失了原作的文化特色。”古代度量衡在跨文化交际中,属于词语空缺,在目标语中根本无法找到对应的词语进行替代。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处理古代度量衡单位名词英译时既要保留中国特色,又要忠实传递信息,同时达到交际目的,最佳的英译方法就是是在音译+加注(度量衡简介及公制换算)。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关于音译:古代度量衡采用音译,一定使用现代汉语拼音,同时采用斜体引起读者注意以示区分。第二点关于加注:因为单纯按音译不能传达出有效的信息,通过加注可以把需要的信息传达出来。加注的内容包括度量衡单位的简单介绍及单位的公制换算,加注的方式基于翻译的目的或语境等使用括注,脚注或者尾注。第三点关于换算: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同一度量衡在不同的年代大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与公制进行换算的时候,一定要基于某个朝代。朝代取决于文本最初出现的时候,而不是后来某个作家或某本书收录或引用的时候。这一点非常耗时,需要考究,但是有助于传达正确的信息。

据此翻译方法,并注意以上三点,可以对高延典籍片段翻译中出现的部分古代度量衡进行改译。例如:上面第三部分的例1:……乃遗一金针,长寸余,……经网络查找和典籍考究,发现这个故事来自唐代冯翊子所撰写的文言轶事小说集《桂苑丛谈》。英译为……On this,the goddess gave her a gold needle,over one cun (one of the ancient length unit in China,in Tang dynasty,1 cun=3cm./3.6cm.)in length,……也根据翻译的目的或者其它因素,把注释作为脚注或尾注。

[1]贾秀海.从《徐霞客游记》看典籍作品度量衡名词英译处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0).

[2]DE GROOT J.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M].http://classiques.uqac.ca/classiques/groot_jjm_de/religious_system_of_china/ religious_system.html.

[3]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丘光明,张延明.中国古代计量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王榕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CIENT METROLOGY IN CHINESE CLASSICS—TAKING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BY J.J.M.DE GROOT FOR EXAMPLE

QIN Ming-xing
(Zheng扎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Zheng扎hou Henan 450064)

Under the strategy that the country encourages Chinese culture to go out,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s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effective means to enhance China’s cultural soft strength.Whi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ll kinds of classics,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cient metrology is a problem.Because the Chinese ancient metrology have undergone a long historical evolution,with the more units and the bigger chang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s is prone to errors.The paper,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cient classics fragment in 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by J.J.M.de Groot for example,explor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he ancient metrology:the combination of transliteration and explanation(brief introduction and metric conversion of metrology).

Chinese classics;The ancient metrology;English translation;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H315.9

:A

:1672-2868(2017)01-0120-05

责任编辑:李 晓

2016-08-15

2015年度郑州市科技局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0640)

秦明星(1981-),女,河南叶县人。郑州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音译典籍英译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