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文教材”到“语文教学”

2017-02-25疏大四

初中生世界 2017年40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本教材

■疏大四

从“语文教材”到“语文教学”

■疏大四

对于教材的定位和功能,历来名家众说纷纭。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名言将教材的范例功能以及“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王荣生教授则根据语文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王教授的理解和分析,更是细致地阐释了语文教材的多重功能和不同价值。其实,教材在日常教学中究竟如何定位以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教师对教材特性的认识和见识。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文经典。

语文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为了推行语文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指出,“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在语文教学中,文质兼美的内涵一般指在文章形式上要求语言规范、措辞优美;在文章的思想上,要求积极、内容健康、情感丰富。经典作品,指的是经过人们推敲和检验的,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经典是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经典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有高于一般文本的广度和深度,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源泉,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传承中国文化是其义不容辞的使命。因此,作为语文教育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选文上注重传承经典,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选入了冰心、巴金、鲁迅、朱自清、老舍、茅盾、叶圣陶等名家的经典作品,如七(上)《社戏》(鲁迅)、《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七(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八(上)的《背影》(朱自清),八(下)的《白杨礼赞》(茅盾)、《孔乙己》(鲁迅),九(上)的《故乡》(鲁迅)、《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绿》(朱自清),九(下)的《藤野先生》(鲁迅)等。这些传统名篇内涵丰富,在精神上滋养了几代人,同时在语言形式上也为学生提供了典范。

2.主题集中。

初中语文教科书体现出以专题组织教学单元的编写特点。教材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亲近文学”“金色年华”等三十六个专题。在教材的教学参考书中,教材编写者对每个专题的内涵进行了解说,在解说的过程中,也对主题目标也进行了界定。如七(上)第一单元“亲近文学”专题对单元主题目标的界定为:(1)欣赏名家优美诗文,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2)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3)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4)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5)投身“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

总观教材编者对单元主题教学目标的设定,体现出编者“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希望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研读活动,深入文本,达到领悟单元主题思想的目标。

3.文体相近。

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以单元的形式展开。单元选文除了立足内容主题之外,也有部分单元兼顾了文体特点相近的选文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对文学样式的学习和揣摩。例如,“金色年华”单元选文主要是记事写人,“多彩四季”单元四篇现代文都是写景散文,“道德修养”单元选文多是议论文,“建筑艺术”“动物世界”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说明文,“信息传播”单元主要是新闻类文本,“诗词拔萃”单元是诗词的荟萃,还有“借物抒怀”“事理说明”“小说之林”“精彩演讲”,看到这些单元主题,本单元选文的文体特点也便一目了然了。

单元的选文在统一主题的观照下,兼顾体裁相近的选文的编排,既有利于主题式阅读的开展,又有益于文本样式的集中学习。

二、语文教材的例子功能

基于上述对于语文教材编写的大体特点的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教材的“例子”功能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现提供以下几种主要策略。

1.独木成林。

语文教材在经历多次修订和蜕变之后,如大浪淘沙一般,也沉淀下来一些经典名篇。这些久经荡涤而保存下来的名篇往往有其经世不衰的价值,有其超越时代的普世意义。它们既有教育感化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它们也是现代汉语的典范。遇到这些作品,我们语文老师常会如与老友重逢一般,热情相迎,盛情相邀,隆重、全面、细致地将其介绍给我们的学生,希望他们能一饱眼福,大开眼界。对于这样的篇目,语文教学的价值和营养无限丰富,我们需要用心研读和挖掘,使其释放出“独木成林”的语文功效。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堪称经典的写景散文。教学本篇课文,我们不妨用“独木成林”的视角去观照,最大限度地发挥本文的教学价值。我们可以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来到,中间是美好的春景展示,结尾以赞美春天收尾,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构思的新颖精巧。我们可以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文章在对春景的描绘中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喜悦之情。我们可以学习本文生动的语言:叠词叠句、短语短句、精彩的比喻拟人句等。我们还可以学习本文流露出的活力、希望和力量,启迪思想,滋养生命。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是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提升素养的绝好范本。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其综合价值,来丰厚我们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举三反一。

对于教材中主题或内容相同、相近的篇目,我们不妨前后勾连、左右逢源、内外结合,将它们整合成一些教学专题,立足一个专题点,形成一块相对集中立体的“面”呈现给学生,从而避免教材和教学的单打独斗,由“游击战教学”走向“阵地战教学”。

比如,苏教版八(上)语文教材第三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等篇目,这些文章脍炙人口又感人至深,尤其在细节描写方面独具匠心。《背影》一文中父亲翻过月台为儿子买橘的情节,通过一系列传神的动词将父亲翻爬月台的艰难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因而父亲的背影,让“我”忍不住潸然泪下;《甜甜的泥土》中诸多细节刻画,将小亮生活的艰辛、母亲对儿子的期盼之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的母亲》一文将四个生活小片段细腻地连接在一起,母亲的形象和母亲的浓浓爱子之情跃然纸上。如何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和学习细节描写的功能和方法?我们可以将本单元几篇课文整合成“于细微处见真情”教学专题,欣赏和比较几篇文章在细节描写方面的差异,在对比中集中感受细节描写的多重价值,在鉴赏中学习和借鉴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从而以阅读为导向,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再如,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诗人、词人,“月”是其作品中常见的意象。有位老师整合了苏轼的相关作品,形成了“明月知我心——月与苏轼”这一专题。分析诗歌《减字木兰花·春月》的情感,享受苏轼的“少年玩月”;品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作者形象,理解苏轼的“中年问月”;再以《记承天寺夜游》为载体,读懂苏轼的“暮年赏月”。这样的主题式阅读教学,或立足表现手法,或围绕内容主题,往往能引发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相对全面的认识和思考,进而收到举三反一的教学功效。

3.举一反三。

当然,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授和学习,都要遵循举一反三的原则,尽管这一原则在语文教学方面显得相对弱化一点。对于教材中文体相同或相近的课文,我们需要精读一篇,做好“样板”,来引导后面同类文体文本的略读或自读,从而实现同类文体文本在阅读方法或阅读流程上的举一反三,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新加坡中学华文新教材中有个主题单元“心灵的对话”。单元导语如下:不论是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会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和谐。一句简短的话,一个小小的举动,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三个故事,引领大家去体会“互相理解”的重要性,感受心灵的美好。本单元三篇课文:《开关之间》《瘸腿的小狗》《改变一生的闪念》,主题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关怀。单元学习重点:(1)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2)记叙的方法:顺叙法;在记叙中加入抒情。(3)针对别人的看法表达意见。

教学过程:第一篇《开关之间》——讲读。主要内容:(1)对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及其作用进行阐释。(2)针对别人的看法表达意见。第二篇《瘸腿的狗》——导读。主要内容:记叙的方法:顺叙法;在记叙中加入抒情。第三篇《改变一生的闪念》——自读。主要内容:(1)从文中找出议论和抒情的句子。(2)“只要我们肯花点心思,就能让彼此之间多一分理解。”你赞同这样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从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篇课文的讲读,实际上是为后面的导读和自读提供了范例,让学生能围绕单元学习重点,学会举一反三地去阅读。

再如我们教学小说单元时,第一篇小说的精读精教,实则也是为后面几篇小说的教学提供样本,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而未必需要篇篇精读,篇篇细讲。

有人说,从语文教材到语文教学,中间人是语文教师。由于语文教材的零散性和语文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使得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解构,决定了其语文教学的高度和广度。基于这样的实际,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材解构能力,也许需要终身学习,终身修炼。

[1]蒋慧.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特色初探[J].语数外学习(上旬),2014(10).

[2]陆媛媛.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特点及其教学方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3(9).

[3]疏大四.中学语文专题整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3(11).

(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副校长)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