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调查及用药指导的干预价值研究

2016-06-30樊丹怡邓少洁蒋绍艳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深圳518028

北方药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比重儿科抗菌

樊丹怡 常 宏 邓少洁 蒋绍艳(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 深圳518028)



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调查及用药指导的干预价值研究

樊丹怡常宏邓少洁蒋绍艳(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深圳518028)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药寻找有效的干预途径。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14年2月~2015年10月出现ADR的2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用药方法等临床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小儿ADR发生的内在特点。结果:ADR患儿中男性、≤6岁的比重较女性、>6岁高,差异显著(P<0.05);抗菌类药物引起ADR比重为52.0%高于其他类药物,差异显著(P<0.05);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起ADR比重为59.55%高于口服、外用、肌注等给药方式,差异显著(P<0.05);ADR主要集中在皮肤组织、消化道肠胃系统。结论:应重点加强低龄患儿的用药监管和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多采用口服等给药方式,并做好ADR常见病发部位的观察和预防工作。

关键词:患儿ADR分析用药指导

随着临床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药被研制出来并投入临床,但新药的使用存在一定的ADR风险[1]。儿科作为具有显著生理学特点的医学分科,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脏器、酶系统、免疫系统等发育欠充分,导致儿科中ADR发生率尤为明显,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儿科用药规范应引起重视[2]。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10月收集儿科220例ADR患儿病历,通过临床资料收集和统计学处理,深入探讨儿科ADR的一般特征。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准备:将收集的220例患儿病历从1到220编号,每位患儿均保留完整的临床资料,通过EXCEL表格将患儿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用药方法等分类统计。

1.2研究分组:本次研究通过收集的资料进行如下分组:①性别分组(男/女);②年龄分组。纳入患儿年龄为3个月~11岁,取中位数分为≤6岁组和>6岁组;③用药种类分组(抗菌类、镇痛类、激素类、中枢神经类、中草药等);④给药途径分组(静脉推注、口服、肌肉注射、外用);⑤ADR表现部位分组(皮肤组织、消化道、肝胆系统、呼吸系统等)。

1.3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ADR性别分布:220例患儿中男性占58.18%(128/220),女性占41.82%(92/220)。ADR患儿中男性比重较女性高,差异显著(X2=11.782,P<0.05)。

2.2ADR年龄分布:ADR患儿中≤6岁组占59.55%(131/220),>6岁组占40.45%(89/220),ADR患儿中≤6岁者比重较>6岁者高,差异显著(X2=16.730,P<0.05)。

2.3ADR用药种类分布:见表1,ADR患儿所用药物种类较多,其中抗菌药物比重较其他药物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

表1 ADR患儿用药种类比重分布

2.4给药途径分布:给药途径主要分为静脉滴注给药59.55% (131/220)、口服18.65%(41/220)、肌肉注射12.7%(28/220)、局部外用9.1%(20/220)。ADR患儿中采用静脉滴注输液给药方式的比重较其他给药途径高,差异显著(P<0.05)。

2.5ADR表现部位分布:见表2,ADR主要发生在皮肤组织、消化道肠胃系统,ADR发生比重较其他部位高,差异显著(P<0.05)。

表2 ADR发生部位分布

3 讨论

ADR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无关的有害药动力反应,临床根据药副反应表现主要将ADR分为以下几类:①副作用。疗效和副作用几乎是任何药物并存的药理特性[3];②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相对较为严重的功能紊乱,甚至导致器官组织病理变化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来说毒性反应大多是由用药剂量过多或长时间服用引起[4];③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患者对药物产生生理排斥的药理作用反应,此类群体较少,临床较为少见;④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在临床极为少见,是指应用某类药后产生与药理作用毫不相关的反应,此类患者大多存在先天性功能缺陷;⑤致畸作用,主要是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服药后对胚胎或胎儿产生的不良反应,导致患儿出生畸形或先天缺陷,新生儿出生后大剂量、高强度用药等也存在致畸的可能。上述ADR种类在儿科临床诊疗中均有体现,考虑到患儿生理发育特征,加强儿科临床用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发现ADR患儿中男性比重明显高于女性,年龄越小,ADR发生率越高,我院分析认为小儿男性来院治疗的基数较大,加上男性小儿活泼好动是ADR男性比重较大的主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小儿生长发育特别是机体免疫功能提高,ADR发生率逐渐下降。目前儿科临床治疗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多采用静脉给药,虽然见效快、给药方便,但注射操作和注射液内的内毒素、pH值、微粒存在ADR的诱发风险[5]。ADR患儿用药明细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我们发现儿科用药种类主要包括抗菌类、清热镇痛类、激素类、中枢神经类等6类药物,抗菌药物引起ADR的比重高达52.0%,明显高于其他药物,这和朱爱华[6]的研究相符。分析原因主要是:①小儿易受病毒细菌感染,感染性疾病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大;②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许多医师还坚持可以用抗生素就一定用抗生素的临床思路,甚至不明确多种抗菌药物联用的ADR机制即给予二联、三联等多联用药,这种滥用、不合理用药是引起ADR的重要因素。此外我们也发现ADR病发部位较多,主要集中在皮肤组织和消化道肠胃系统,少部分患者也会出现肝胆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等ADR表现。

根据上述儿科ADR特征,临床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低龄患儿更应该谨慎给药,评估患儿药物耐受度和安全性,可考虑个性化给药方案,尽量降低ADR风险;②重点规范抗菌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法应严格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决定,做到“能不使用抗菌药物就不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多联给药;③在确保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尽量不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可用口服药物等代替;④当患儿出现皮肤组织、消化道肠胃系统等ADR症状时,应根据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卫芳.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4):1987-1988.

[2]张卫红,陈琴,王芳,等.武汉市儿童医院输液药品不良反应303例分析[J].医药导报,2014,33(4):530-533.

[3]张淑霞.268例药品不良反应综合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5,31(8):1093-1094,1095.

[4]罗雪香,何剑琴,郭佳华,等.2012-2013年15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24(5):681-682,683.

[5]朱美红,焦惠惠,杨燕,等.医院门诊儿科处方调查与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24):56-58.

[6]朱爱华.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3):520-521.

中图分类号:R9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6)06-0138-02

猜你喜欢

比重儿科抗菌
什么是抗菌药物?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循环热处理对93W–5Ni–2Fe高比重钨合金冲击韧性的影响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