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未病”在社区肿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2016-06-30曾铃俨广州市荔湾区岭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510130

北方药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治未病气虚血瘀

曾铃俨(广州市荔湾区岭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州 510130)



中医“治未病”在社区肿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曾铃俨(广州市荔湾区岭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州51013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在社区肿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中心治未病中心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属于气虚质、血瘀质肿瘤康复期患者13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66例,对照组未给予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中医治未病个性化健康指导,随访9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体质积分及生活质量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体质转化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体质转化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对照组体质转化分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体质转换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运用于社区肿瘤患者康复,有助于调整患者体质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肿瘤康复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对预防医学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核心观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1]。社区是个人及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维持健康的一个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影响个体及其家庭健康的重要背景;此外,社区也是基本的卫生服务单位和肿瘤防治工作展开的基本元素[2]。本研究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于社区肿瘤患者的康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中心治未病中心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属于气虚质、血瘀质肿瘤康复期患者136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72例,患者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8.35±10.26)岁,气虚质58例、血瘀质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70例、对照组6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布情况基本一致(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二甲以上医院确诊为癌症患者;②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表》对患者体质进行判断,属于气虚质与血瘀质;③经手术、放疗或(和)化疗治疗后患者,或不能耐受手术、放疗以及化疗采取姑息性治疗后的患者;④籍贯为广州,或在广州地区居住3年以上的非广州籍贯患者;⑤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身体状况不能进行自我评价患者;②合并精神病史患者;③因故未能完成研究患者。

1.3社区肿瘤患者气虚体质与血瘀体质特点:气虚体质:①总体特征:形体消瘦或偏胖,语声低微、面色苍白、精神不振、气短懒言、体倦乏力、常自汗出、舌淡红、苔白、脉虚弱;②发病倾向:患者易患感冒、内脏下垂,平素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后康复缓慢。

血瘀体质:①总体特征:面色晦暗、皮肤粗糙呈褐色、色素沉着、口唇暗淡、舌质有瘀斑或青紫,脉细涩;②发病倾向:患者易患癥瘕、痛证以及血证。

1.4研究方法

对照组:经人群体质辨别,未采取特殊的治疗干预措施,顺其自然,但每月跟踪随访。

观察组:经体质辨别后,建立个体化的方案,给予患者中医“治未病”健康教育以及中医辨证体质食疗养生指导,定期向患者展开健康知识讲座,指导患者在居民生活中运用中医养生知识改善体质,达到或趋于平和质,每月跟踪随访。食疗养生及健康教育要点包括:气虚体质:①饮食调节:气虚体质的人平素应采取饮食调节,多吃补气益气、易消化以及性平味甘的食物,例如山药、大枣、莲子、龙眼肉、芡实、黄芪、党参、薏苡仁、粳米等;注意忌食生冷性凉、油腻厚味等容易损耗脾胃的食物,例如香瓜、西瓜、香蕉、空心菜、黄瓜、苦瓜、笋、蚌类等;②心理调养:气虚体质的患者需要加强精神调养,善于调节情感,消除忧虑、惊恐等不良心理;③运动养生:气虚体质患者容易出现肌肉松软,倦怠乏力,且患者多不喜运动,机体抵抗力较弱,患者起居需要有规律,并注意谨避风寒邪气,患者不适合长时间、剧烈的运动,“劳则气耗”,耗伤正气。血瘀体质:①饮食调养:血瘀体质的人应多食用养血活血、补气补血的食物,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例如羊肉、山楂、桑葚、红糖、醋、黄酒、葡萄酒等;②心理调养:患者需要注意心理状态调整,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避免过激情绪以利气血的通畅;③运动养生:血瘀体质的人需要注意气血的调养,适当参加有助于心脏血脉的活动,例如气功、各种舞蹈以及保健操等,但运动需要注意劳逸结合,并保证睡眠充足。

1.5观察指标:①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表》,于干预前、干预后(随访9个月后)指导患者现场填写,体质量表共由74个条目组成,共9种体质(8个偏颇体质和1个平和质),每个亚量表含有6~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积分法,计算各亚量表原始分数,原始分数为亚量表各个条目分值相加,然后将原始分换算为转化分,转化分0~100分;8个偏颇体质诊断标准:各个体质亚量表转化分≥40分,且平和质亚量表转化分<60分。②采用KPS评分法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KPS评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体质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体质转化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体质转化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对照组体质转化分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体质转换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体质转换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体质转换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tP 70 66 --58.42±13.20 60.36±15.38 0.791 >0.05 53.50±14.69 62.10±14.84 3.395 <0.05 2.084 0.661 --<0.05 >0.05 --

3 讨论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被记录于《黄帝内经》一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以预防为主的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医学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指导作用[3]。在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该思想也体现了中医学提倡的一种健康理念,即做到防患于未然[4]。

对社区肿瘤患者,健康教育是“治未病”的重要宣传手段,资料显示,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及致残率,有助于肿瘤患者的康复以及生命质量的提高[5]。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便为健康教育,通过对社区肿瘤康复患者的健康教育,让其充分了解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将“被动医疗”转为“主动医疗”,防患于未然,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6~7]。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中医体质进行辨别,根据不同中医体质状态及分类特性,制定个性化的防治原则,采取“因人制宜”的干预手段。从本研究结果来看,经中医“治未病”干预后,观察组中医体质转化分明显降低,干预后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表明将“治未病”理念运用于社区肿瘤患者的康复,将健康教育、食疗养生与治未病有机结合,让患者运用中医养生、食疗以及保健等方式,调整患者体质,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运用于社区肿瘤患者康复,有助于调整患者体质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学谦,林洪生.林洪生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药防治肿瘤疾病上的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1):1157-1159,1164.

[2]江琪,王国玮.“治未病”思想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1,30(2):123-124.

[3]柯龙珠,罗莉,王定雪,等.浅谈治未病理论中“瘥后防复”对肿瘤复发转移的指导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2):1-5.

[4]张晓春,赵静静,戴小军,等.中医治未病理念在肿瘤防治中的运用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5,8(5):5-7.

[5]梁少华,李廷冠.中医治未病在乳腺癌康复期中的应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1):18-19.

[6]王霞,魏睦新,孙志广,等.“治未病”思想在胃癌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28):3167-3168.

[7]刘文博,谭晓斌,贾晓斌,等.基于Nrf2通路的中药化学预防肿瘤的研究思路[J].中草药,2011,42(7):1429-1434.

△基金:广州市荔湾区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51216092,项目名称:中医“治未病”在社区肿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the community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5 disease center in our hospital of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belong to Qi deficiency,blood stasis rehabilitation quality of tumor in 136 patients,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of 70 cases,6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ntervention measures,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personalized health guidance.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score and life quality score changes after nine months of follow-up. Results:the interventio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hysical transform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nstitution converte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intervention control group patient constitution is converted and before treatmen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hysical convers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intervention in the former two groups score of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fter intervention,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quality of life sco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while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scores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TCM "treating disease"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patients in community,which is helpful to adjust the biased constitution of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sease Tumor Rehabilitation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351(2016)06-0019-02

猜你喜欢

治未病气虚血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话说血瘀证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