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奇中山 雄风浩荡
——战国中山国遗址出土的田猎、军事器具

2016-06-14刘卫华LiuWeihua

收藏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晋国中山

□刘卫华Liu Weihua



传奇中山 雄风浩荡
——战国中山国遗址出土的田猎、军事器具

On Hunting and Military Instruments Unearthed from Zhongshan Warring StatesHistoric Site

□刘卫华
Liu Weihua

Zhongshan State in Warring States was a country of legendary. It had continu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nations strif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o demise. Zhongshan State was small, but with heroic warriors and sophisticated weapons and equipment, so they were able to seek temporary glory in the Warring States era. The hunting and military heritages unearthed from Zhongshan State historic site highlight us the important reasons of this country being able to survive and grow relentlessly in the turbulent Warring States era, and uncover the many mysteries of the legendary kingdom.

战国中山国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国家,这个国家先后与晋国、魏国、齐国、燕国、赵国等大国持续征战,国运历经风雨,几次亡国,又一次又一次奇迹般地复兴,并屡克劲敌,跻身强国之列(图1)。在战国那样群雄争霸的年代,中山国虽小,却能在列强的夹缝间顽强生存、开疆扩土,甚至称王称霸,其原因何在呢?

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田猎用具和军事器具,向后人展示了中山国的昔日雄风,也让我们更多了解到这个国家能够创造传奇历史的诸多秘密。

一.中山国的传奇国史

周王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如众星捧月般拱卫周王室,巩固了统治。但到了西周后期,周王室势力衰微,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强大,以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经过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是公认的强国,为拥有兵车超一万辆的“万乘之国①”另外还有五个兵车超过一千辆的“千乘之国②”,其中就有中山国。但在这十二个强国中,只有中山国的统治者并非周王室宗亲,也没有受过王室分封,而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它的历史饱历风雨、几经曲折,一度被称为“神秘王国。”

关于中山国的起源,一直以来流传着多种说法,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当前得到较广泛认同的是:中山国由白狄族鲜虞部发展而来。《国语·郑语》记,(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郑桓公问西周史伯何处才能得以安居,史伯回答的一段话中提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则皆蛮、夷、戎、狄之人也”③。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注:“鲜虞,白狄别种。”④这是“鲜虞”之名首见于典籍记载。春秋前期白狄居住在陕北一带,过着逐水草而居住的游牧生活,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当时白狄游移于晋国和秦国之间,时而倒向晋,时而倒向秦。后来,因受到秦国的挤压、又受到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由鲜虞、肥、鼓、厹繇几个部落组成的鲜虞部落联盟,逐渐由陕西北部、山西一带向中原地区迁移,并介入中原各国间的纷争。

春秋时期,白狄与晋国的关系比较密切,“重耳奔狄”的故事广为流传。骊姬为晋献公生下儿子奚齐后,不断挑拨晋献公疏远并加害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几兄弟。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公子重耳为避害,逃奔白狄,流亡白狄达12年之久。后重耳离开白狄,出奔卫国,之后,又到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重耳回晋国,立为晋君,是为晋文公。重耳在狄国曾娶狄女季隗,生公子乐,居于白狄,晋文公继位后遂与白狄结盟。晋文公去逝后,其子晋襄公继位,白狄图谋将公子乐送回晋国争夺君位,《春秋》记:“(公元前627)晋侯败狄于箕。

缺获白狄子。”⑤白狄的图谋被晋襄公挫败,从此晋国与中山的关系开始交恶,进入摩擦期。

公元前550年,由鲜虞、肥、鼓、厹繇组成的鲜虞部落联盟,东迁至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平山一带。后来晋国相继灭掉了鼓、肥和厹繇,只有鲜虞部留存下来。公元前507年,鲜虞出兵晋国,大败晋军,鲜虞部仿照东周各诸侯国建立中山国。公元前506年,“晋荀寅求货与蔡侯,弗得,言于范献子曰:‘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⑥蔡侯求助晋国出兵攻打楚国,晋国的荀寅向晋国权臣范献子进言阻止晋国讨伐楚国,在他陈述的理由中,提到“中山”,这是“中山”之名首见于典籍,这一时期对于中山国史书中兼称“鲜虞”、“中山”。

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中山国开始扩张领土。在与中原强大诸侯国的竞争中,鲜虞中山国的命运几经波折。公元前494年,中山与齐、鲁、卫共同伐晋,取得晋国的棘蒲(今河北赵县境内)。公元前491年,中山收留了因晋国内乱逃奔而来的晋大夫荀寅。晋国为报此仇,于公元前489年派赵鞅帅师大破中山,这次进攻对鲜虞中山国的打击极为沉重,此后20余年间史籍对中山国没有只字记载。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间,中山国又持续受到晋国的致命打击,几乎灭国。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部重新崛起,在诸侯国势力薄弱地带建都,当时称顾,在今定州境内。中山武公仿效华夏诸国建立起政治、军事制度,与中原诸国相抗衡。武公之后,年幼的桓公不恤国政,而魏文侯派将军乐羊猛攻中山,最终于公元前406年占领中山,中山桓公率余部退入太行山深处。逃避于大山之中的中山国桓公励精图治,经过20余年,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古城(今河北平山县三汲乡附近)。此后,中山国逐渐国富兵强,不断开疆拓土。公元前327年,中山国最有作为的国君王厝即位,中山国在他的治理下达到鼎盛。公元前323年,王厝与韩、赵、魏、燕国国君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中山王厝去世后,中山国大臣弄权,政治腐败,外交失当,享乐成风,《韩非子》中记载其“战士怠于行阵”、“农夫惰于田”⑦,以致国贫兵弱,内外交困。而相邻的赵国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后,则加紧了对中山的进攻。公元前296年,赵国攻陷中山国都灵寿古城,消灭中山国。

图1 战国中山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二.中山国的田猎用具

中山国是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保留了大量游牧雄风,剽悍勇猛,具有尚武喜猎的精神。战国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许多具有游牧民族色彩,也有许多表现狩猎及弱肉强食题材的文物,明显彰示了中山国的猎猎雄风。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这件文物的整体造型是一只猛虎正在吞噬一只小鹿,老虎体态威猛,小鹿正在虎口中无力地挣扎。鲜明表现出大自然中强者凌弱的场面,也表现出中山国尚武的威猛之风。

在中山国遗址还分别出土了一件狩猎纹铜鉴和一件狩猎纹铜盖豆,两件文物上的纹饰生动刻画了中山国的狩猎场面。狩猎纹铜鉴出土于平山县穆家庄,口外径46.5厘米,鉴的内壁装饰有线刻的备宴图和狩猎图。狩猎图(图2)中,有的猎人正在徒步射猎,还有的猎人头戴羽饰正站在猎车上张弓射猎,表现了罕见的战国时期的车狩场面。狩猎纹铜盖豆(图3),通高19.6厘米,平山县穆家庄出土。盖豆的捉手、顶面、盖面、器腹、柄座上凸铸有七组图案,共计90个人物、63只野兽、26只鸟和6条鱼,纹饰繁密,形象鲜活。豆盖上是两组狩猎宴乐(图4),图中的二层楼台上有饮酒的贵族,楼下有演奏钟磬的乐伎,楼外有射雁的猎手,有的大雁在空中飞翔,有的已中箭正挣扎跌落。豆的腹部是两幅狩猎图,猎人们有的手持刀剑奋力刺兽,有的操着长矛拼力追逐,有的乔装成动物正在格斗,画面中还有正在仓惶奔逃的兔子、野猪等,众多的人物、动物动感十足,场面生动,气氛热烈。

图2 狩猎纹铜鉴纹饰局部

双提链耳三足铜盆(图6) 高10.1、径36.4厘米,中山成公墓出土。共出土两件,形制基本相同,为取暖或烤肉用具。盆的两侧有双提链,既可悬挂又可平置。盆为圆形,平底,有三蹄形足。盆壁两侧有铺首衔环,各联结两条七节铜链,每两链顶部由璜形龙首衔环提梁连结在一起。璜形龙首提梁上装饰云雷纹,三个蹄形足上部装饰兽面云纹,盆底装饰两周同心圆纹饰,同心圆中心为有十字形纹。这种盆便于携带、适于游猎,在河北省的战国时期考古发掘中是首次发现。

有柄铜箕(图7) 通长36.6、宽21.9厘米,中山成公墓出土。铜箕的前端敞口,另三面为斜立壁,平底,底面布满菱形或三角形镂孔,可以筛下木炭和碎渣。箕上有八棱形长柄,柄中有銎,可以安插木柄。

五齿炭耙(图7) 长33.2、宽7厘米 中山成公墓出土。耙为五齿,耙背上装饰镂空云纹,中部铸有一螭形兽,正在向上攀爬。耙的长柄为圆管状,前细后粗的出土时柄端銎内残存已朽的木柄屑。

金银狗项圈(图8) 两件,均长38.26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中山国当时有著名的猎犬——北犬,在王厝墓杂殉坑出土了两具狗骨架(图9),狗的脖子上都戴着精致的金银项圈,项圈系将长方形金片、银片分别卷成扁管状,外面正中作出一条凹沟,内面中间有合缝,四角作细孔用以联缀。项圈外面中间部位缀有一个铜环,用来结带。国王给爱犬佩戴金银项圈,既表现出对猎犬的无比喜爱,也证明了猎犬在当时的受宠地位。

圆形猎帐柱顶帽(图10) 高29.2、直径39.5、銎外径16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柱顶帽整体呈蘑菇状,鼓顶,顶面有三个等距的三角形孔。帽壁周圈等距分布十五个半圆环,环中各套一“凸”字形环,环上有鸭首状吊环。用柱顶帽,圆形猎帐的架设十分简单,即将柱帽安装在高柱之上,用十五条一端绾成环形扣的绳索套入鸭首状吊环,然后呈辐射状拉向周围固定即可。中心柱帽与车和猎狗一同出土,应为狩猎时设帐所用。钺上装饰卐形纹和三角形纹,孔和刃之间竖刻铭文两行16字:“天子建邦,中山侯。作兹军钺,以敬(警)氒(厥)众。”(图13)意为中山侯受命于周天子,其威严不可侵犯。与铜钺一起出土的还有铜帽和错银铜。铜钺古朴端庄,气势威严,铭文记录了中山国崛起自称为侯的事实,对研究中山国史极为重要。

图3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

图4 狩猎纹铜盖豆纹饰局部

银球弹(图14) 径4.7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银制,实心球形,表层经火焚烧已氧化,推测是国王狩猎时所用的具有一定杀伤力的投掷武器。银球弹系从原始社会的石球发展而来,因银较为贵重,应是国王行猎作乐时所用,也反映了中山王的奢侈。

流星石球(图15) 直径5.9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圆球形,用灰地红条斑石制成,中间贯穿系孔,系孔两端较粗,中段较细,将绳子系在穿孔上可以掷向较远的攻击目标。穿孔上有横向磨痕,是使用时绳子在孔中转动留下的痕迹,是游牧民族保留下来的原始狩猎方式的体现。

木皮铁杖(图16),中山国的武器。《吕氏春秋·贵卒篇》记载中山人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⑧。中山勇士吾丘鸠,手持铁

五指形活动铜窗架(图11) 高13、宽20.1厘米,中山成公墓出土,是皮制帐篷上的窗架。窗架上部的五个方筒形銎,呈五指张开状,銎的两侧附有机轴,机轴可以转动,从而使窗架可以自由开合,便于帐内通风。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折叠扇式帐篷窗架,出土时各銎内还保存有残朽的木头。

三.中山国的独特军备用器具

战国中山国不但喜猎,而且善战。中山国自立国之始就是在列强的夹缝中开疆扩土的,并不断与周围的国家发生冲突,可谓战事连绵,但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小国却愈战愈勇,势力不断壮大,国土不断扩张。中山国之所以能够在群雄间纵横捭合,与这个国家强大的军备有密切关系,这从中山国遗址中出土的众多兵器装备上可见一斑。

中山侯铜钺(图12) 长29.4、宽25.5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钺是古代兵器,也是象征王权的礼器。这件铜钺形体扁方,刃呈圆弧形,中部有一圆孔。两肩等宽,各有一长方形穿;长方形直内。杖,横扫敌军,所向披靡。在中山王墓中,还真的出土了一件书中记载的这种木皮铁杖,杖为八棱形,铁芯,外包木皮,密缠丝线。杖的铁芯已经严重锈蚀了,但是基本形还被保留,原长约159、径约2.1厘米。杖两端装饰的杖和杖帽都是青铜制的,上面的错金银纹饰熠熠生辉,华美的装饰反映出国王对这件武器的喜爱,在当时这是非常具有杀伤力的长击武器。

图5 铜圆壶铭文拓本局部

图6 双提链耳三足铜盆

图7 有柄铜箕、五齿碳耙

图8 金银狗项圈

蟠虺纠结纹铜剑(图19) 长30.7厘米,平山县访驾庄战国初期墓出土。剑身细长,窄格,无剑首。中脊两侧各有一凹槽。剑柄略呈长方形,中空,通体铸成镂空蟠虺纠结纹。茎与剑身一体铸成,柄部两侧小孔内原嵌有绿松石。剑的铜质精良,工艺细腻。

图10 圆形猎帐柱顶帽

弩机(图20) 中山国出土的弩机的木椁已朽,骨制的箭槽已残,只有铜制的机件尚存。《厝墓》一书中,刘来成对其结构有精细的描述:“前后两键连接着钩心、牙、望山和悬刀,前键较粗,贯穿钩心的前端,将其固定在椁上,使其可在一定的位置上下转动。钩心于双牙之间可拨动双牙下降;后键将双牙及悬刀贯穿一起固定于木椁上,可使之在一定的位置上下转动。左侧一牙后部连有望山,拉弓弦时向后搬动望山使牙上升,将弦挂住。悬刀上端在牙和钩心之间,上部有槽口将钩心固定,使牙不会随意便上下移动,如向后扳动悬刀,可使钩心带动双牙下降使弦将箭射出。”⑨

图11 五指形活动窗架

图12 中山侯铜钺

箭镞中山国墓葬中出土的箭镞种类多样,有三棱铜镞(图21、22)、菱形铜镞、圆头铜镞等,每种又可根据镞头或铤的长短、粗细等分出多种样式。如三棱铜镞中,有的镞头较长、前锋有三角形凹槽,可敷毒药;有的镞头短粗,刃薄而锋利;有的镞体细长而锋利;有的镞体细小而锐利;有的后锋带有倒刺,极具杀伤力;有的圆铤较长,可以增加向前的冲击力。据《周礼·夏官·司弓矢》记载,古代根据射程、速度、杀伤力、功用及用法,将箭矢分为八种,“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矰矢、 矢,用诸弋射;恒矢、痺矢,用诸散射。”中山国出土的多种样式的箭镞,印证了书中的记载,不同箭镞用于战争或田猎中不同用途的需要。

图13 中山侯铜钺铭文拓本局部

图14 银球弹

图15 流星石球

图16 木皮铁杖示意图

矢箙中山国墓葬中还出土了多种样式装箭的袋子——矢箙,共有五种样式(图23),整体形状和配件的安置各有不同,材质为革制或木制。其中1号矢箙保存较好,为革制,其表面涂有黑漆及朱红彩,上半部装饰两条横带,下部装有铜卡环和两个包银铜泡饰。

图17 错银铜戈纹饰线描图

三银兽面铜环饰(图24)直径5.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宽边铜环上有三个等距离的短柱,短柱上各托一只银制兽面。兽面的眉、鼻部和嘴部又分别构成一个小兽面。背部环面上有系带痕,推测该饰件为三向系带,是一个中心环饰。

图18 金戈

图19 蟠虺纠结纹铜剑

图20 铜弩机

夔龙纹镶金银泡饰(图25)直径5.3厘米,重86克,中山王厝墓出土。中山王厝墓共出土各类泡饰24件,有银质镶金的,有铜质包金、铜质包金镶银、铜质素面的,有的出土时背面尚存朽革,应是革甲上的饰物。这件银质镶金泡饰形状保存完好,整体为圆形,表面凸出,上面装饰两只缠绕扭结的夔龙,中心镶铸一朵柿蒂形金花。金花的花瓣上清晰装饰有针刺细脉和点状纹饰。背面为四个短柱体承托一方形环,铸有铭文一周,为“十三祀(年),厶(私)库,啬夫煮正,工孟鲜”12字,表明其制作于王厝十三年,由监工、工匠分别为煮正和孟鲜,系中山国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

图21 铜箭镞

包金镶银铜泡饰(图26)径分别为5.8、5.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整体呈环状,外圈鼓棱,包有金片,中心镶嵌一朵用银片捶打成的梅花,精巧秀丽。一件背面环沟处铸有铭文:“十三祀(年),厶(私)库,啬夫煮正,工陲面。”一件背面环沟处铸有铭文:“十二祀,私库,啬夫煮正,工。”均是中山国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

图22 铜箭镞

圆形军帐中山王厝还出土了一组大帐构件,复原后是一座圆形军帐。军帐构件主要有帐杆接扣(图27)、椽杆帽和挂钩三种,均为青铜质。接扣构件共有20套计40件,每套均为子扣和母扣相配合,子母扣配合严密,并配有销栓,可以紧密固定,结构十分精巧。接扣构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搭建帐篷底圈所用,铜构件子母扣的结构可以将木杆一根接一根地连成一个圆形底圈,用以固定篷面底部;第二种接扣与第一种相配,只是径较细,用于搭建帐壁上圈构架,将木杆连接成与底圈直径相同的环形帐架,这种构件四角都有斜杀,便于捆绑以固定帐顶椽杆。椽杆帽是帐顶椽杆顶端的帽,两侧各有一圆形销钉孔,可以用来固定椽杆。椽杆帽的一面还有一个向外的弯钩,用来固定帐顶棚布。挂钩呈“卜”字形,镶于椽杆背槽内,设帐时挂钩正位于上圈帐架之上,可用绳索将之与上部圈形帐架固定在一起,以增加帐顶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大帐顶部为轮状圆形架构,椽杆外端固定于帐篷上圈,结构类似现在的蒙古包。原军帐高约3、底圈直径约5.56、帐门高约2.8米,高大宽敞,气魄宏伟。(图28)

图23 矢箙样式

图24 三银兽面铜环饰

图25 包金镶银铜泡饰

图26 夔龙纹镶金银泡饰

图27 圆形军帐铜杆接扣

图28 圆形军帐帐顶复原

四.结语

战国中山国是在列强夹缝中不屈不挠成长起来的国家,自立国至灭亡不断地参加列国纷争,特别善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趁机在列强的夹缝中开疆拓土,其国家命运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战国的历史脉络相暗合,其国家的向背隐然决定着诸多大国的命运,是战国时代的一个传奇国家。清代王先谦感慨“战国所以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⑩

中山传奇所凭借的不仅是其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和灵活多变的外交战略,还因为它秉承了游牧民族喜猎善战的威猛雄风,并拥有独特而实用的田猎用具和兵器。中山国遗址出土的田猎和军事文物,向我们彰显出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动荡的战国时代不屈不挠地生存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所在,为我们揭开了这个传奇国度的众多谜底。战国时代,勇猛精神和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立国的重要方面,中山国国家虽小,但英勇善战,武备精良,所以能在战国时代逞一时雄风、成就自己的传奇!

①②(西汉)刘向《战国策》。

③(春秋)左丘明《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④(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昭公十二年》。

⑤(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

⑥(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鲁定公四年》。

⑦(战国)韩非子《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⑧(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卒篇》。

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上),文物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 305页。

⑩(清)王先谦《鲜虞中山国国事表疆域图说》。

主要参考资料: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上、下),文物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3.何艳杰《中山国社会生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刘昱)

注释:

猜你喜欢

晋国中山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甘拜下风
丘树宏黄刚携手打造中山首部城市传记《中山传》
师旷劝学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翳桑之报
历史上的“中山人”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