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皇家服饰“十二章”考(上)

2016-06-14车冰冰LiLiCheBingbing

收藏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后妃龙袍纹饰

□李 理 车冰冰Li Li Che Bingbing



明清皇家服饰“十二章”考(上)

Research On Twelve Ornaments of Royal Apparel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李理车冰冰
Li Li Che Bingbing

The design patterns of apparel in Qing court mostly inherited from the Ming Dynasty System, while the emperors and the queens used “Twelve Ornaments” in their clothing, which was directly inherited from the apparel in Ming court. Bu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Twelve Ornaments”between these two dynasties? What were their permutations and combinations in clothing? In addition to the emperor, what kind of royal members can use “Twelve Ornaments”? These questions still need to be carefully studied.

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清宫服饰的重要收贮地,目前珍藏着一定数量的清朝帝后服装。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研究中,发现清帝御用礼服、吉服之上,多绣有精美的“十二章”纹,它们在排列组合位置上,与明朝“十二章”存在着较大差别。即使是清朝本朝,“十二章”纹的排列组合方式也并不相同,如乾隆早期以前“十二章”纹的排序,比较接近于明制,呈两两对称式;而乾隆晚期以后“十二章”纹的排序,则改变为清朝特有的排列组合方式,为“一章一位式”。此外在清朝中晚期,后妃礼服、吉服之上也有“十二章”纹,另外还出现一些“十二章”的“减章”纹饰,这些在明朝后妃服饰上,都是根本没有的。说明满洲服饰在继承明式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发展,从而为传统服饰增加了新的图案内容(图1)。

图1 清朝皇帝龙袍上的十二章纹,自左至右(第一行)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第二行)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服饰图案,它将传说中舜帝、黄帝时代的图形加以引用和发展,最后形成12种特殊的徽标,即:日、月、星辰、山、龙、宗彝、华虫、藻、火、粉米、黼、黻等12种纹样。据《尚书·虞书·益稷》记载,“十二章”始于有虞氏之时,其后这些章纹或绣或织,逐渐应用于宫廷贵族的服装之上。

传统的“十二章”纹各有其代表含意,有的是自然物像,有的是象形图案,有的带有神话性质。“十二章”各章代表的寓意分别为:“日”内有金鸡,“月”内有玉兔,以金鸡、玉兔代表两个最神圣的天体;“星辰”作北斗七连星或三连星形,取其照明之意;“山”为山形,取其镇守之意;“龙”取其变化;“华虫”作雉形,取其华丽文彩;“宗彝”作虎和蜼(一种长尾猴)二兽,分作两形,取其孝意;“藻”为水草,取其洁净之意;“火”为火焰,取其光明;“粉米”碎者为粉,整者为米,取其养育之意;“黼”为斧形,颜色半黑半白,取其决断之意;“黻”形若两弓相背,半黑半青,取其辨识之意。

“十二章”概念形成后,曾被古代多个王朝所采用,及至两汉、隋唐各朝,“十二章”已逐渐成为皇帝、皇室成员专用的符号,以其昭示君权神授、皇家至尊的寓意。至明、清两朝,“十二章”纹饰则成为皇帝、后妃及皇室成员礼服、吉服之上特定的标志,代表着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荣耀,与主宰世界的神圣权力(图2)。

图2 古代帝王服装上使用的“十二章”纹

一.明、清帝后御用“十二章”纹

(一)皇帝服装上的“十二章”图案

明、清皇帝御用服装之上,往往会绣制有特定的“十二章”纹。其中明帝御用“十二章”纹,用于皇帝礼服中的冕服、衮服;清帝御用“十二章”纹,用于皇帝礼服和吉服—亦即朝服(朝袍)和龙袍之上。明朝自开国之初,皇帝御用服装已使用“十二章”纹,终其一朝都在大量应用;清朝皇帝御用服装虽然仿造明宫纹饰,较早使用“十二章”纹,但在顺、康时期,其使用数量较少,直至乾隆中晚期,皇帝朝服(朝袍)、龙袍之上才大量应用“十二章”纹(图3)。

图3 清朝皇帝龙袍上的十二章纹,自右而左(第一列)日、月、星辰、山;(第二列)龙、华虫、黼、黻;(第三列)宗彝、藻、火、粉米

明初,太祖朱元璋开创明帝国,诏令禁止蒙元服饰,“复衣冠如唐制”,将古代众多服饰内容予以恢复。在此前提下,古代中原皇帝御用的“十二章”纹饰,乃得以继承和应用。

从明朝宫廷服饰定制及传世实物看,皇帝服装上采用“十二章”纹主要用于皇帝礼服中的冕服之上。根据明宫典制记载,“十二章”纹的产生、定制和排列位置等,均有一定的演化过程。在工艺制作上,则采用描画、纺织、刺绣等多种工艺。

据载,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经明太祖朱元璋及朝臣议定,提出:“祀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朝会、册拜,皆服衮冕、玄衣纁裳”,其中“衣六章,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裳六章,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此外所用红罗蔽漆上另“绣龙、火、山三章”。①从此,在明帝服装上开始出现固定的“十二章”纹饰。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廷经过考订和完善,颁布推出皇帝衮冕制度,“玄衣黄裳,十二章,衣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二十六年(1393年)再次更定衮冕之制,形成所谓的“玄衣纁裳”定式。

永乐三年(1405年),明太宗朱棣又对冕服制度作了改定,“衮服仍然为十二章,其中玄衣八章,纁裳四章。”②(图4、5)

图4 明太宗定制后,上衣上的对称八章位置(明《中东宫冠服》“玄衣”样式)

图5 明太宗定制后,下裳上的对称四章位置(明《中东宫冠服》“纁裳”样式)

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朱厚以藩王世子身份即帝位,并发起有关“大礼仪”的讨论与改革。据《明世宗实录》等籍记载,朱厚 与大学张璁等人曾就冕服定制等问题作以讨论,世宗皇帝提出:“冕弁用以祀天地……及观《会典》载蔽膝用罗,上织火、山、龙三章,并大带编织袋用锦,皆与今所服不合……朕意衣但当与裳要下齐,而露裳之六章,何如?”张璁等人经过详考礼制,最后上疏:“衣不掩裳,与圣意允合。夫衣六章,裳六章,义各有取,上下适均,衣自不容掩裳。考之《大明集礼》及《会典》实与古制不异。今乃衣八章,裳四章,故衣常掩裳,然与国朝典籍皆无所见。”明世宗综合大臣之议,提出:“衣六章,古曰绘者画也,今当织之。朕命织染局查国初冕服,日、月各径五寸,今当从之。日、月在两肩,星、山在后,华虫在两袖,仍玄色。”“裳六章,古曰绣,今当从之。古色用黄,玄黄取象天地。今裳用纁,于义无取,当从古。其六章作四行,以火、宗彝、蜼虎、藻为二行,米、黼、黻为二行。”另外“蔽漆随裳色,其绣物上龙一、下火三,不用山可也。”

最终经过内阁诸臣及大学士共同考订,制定了十二章的固定使用格式:“玄衣黄裳,制为十二章之式。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其序自下而上,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为裳之六章。”③此后“十二章”在明帝衣、裳上的排列基本确定下来,一直沿用到明末亦未作更改(图6)。

图6 明世宗嘉靖皇帝朝服像其朝服上有十二章纹饰,其中衣六章,裳六章

清朝崛起于山海关外,其时因国家草创,各项服饰制度远未完备,皇帝服装之上尚无“十二章”纹饰。

入关后自顺治朝开始,宫廷中承袭明制,开始在皇帝服装上使用“十二章”纹。但在顺治时期,宫廷服饰定制远未完成,所留下带有“十二章”纹的皇帝服装也极为稀少。在北京故宫现藏清宫早期服饰中,“只有顺治时的两件‘明黄色缎绣狐皮边男龙袍’上绣有十二章纹饰,但还很不规范,并没有作为制度规定下来。”顺治、康熙两朝,采用“十二章”纹的帝服仅有几件,服装上所采用的纹样亦不规范。④

直到乾隆朝,随着宫廷服饰制度逐步完备,皇帝服装上开始大量采用“十二章”图案,并逐渐形成较明确的使用定式,在皇帝御用礼服、吉服之上,均有固定的位置。

另外,从现在保存于北京故宫的清宫皇帝画像来看,清高宗之前的几代皇帝,无论是身著朝服(朝袍)还是吉服(龙袍),其服装之上均未见有“十二章”纹。但到了乾隆朝,“十二章”被正式定制于皇帝朝服(朝袍)和吉服(龙袍)之上,直至被刊绘于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之中。而且在大量清宫绘画上,也出现很多皇帝身著“十二章”纹的朝服像或“行乐图”。这反映了皇帝御用“十二章”在清初至清中期的一个使用演变过程(图7)。

图7 乾隆朝宫廷中绘制《钦定大清会典图》时,已明确绘出“十二章”图案

据乾隆朝宫中服饰制度规定,皇帝朝服(朝袍):“前后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⑤皇帝龙袍:“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⑥

清朝中晚期,皇帝御用服装上开始大量出现“十二章”纹,在礼服中的朝服(朝袍)和吉服中的龙袍上,往往都有制作。这一点无论是在清朝宫廷绘画之上,还是在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馆藏的皇帝服装之上,都有明确的体现(图8、9)。

图8 清宣宗旻宁朝服像其服装之上有完整的“十二章”纹

图9 清 明黄纱彩绸云蝠平金龙单朝袍其上有十二章纹饰沈阳故宫藏

(二)皇帝“十二章”纹的具体位置

综合可见的明、清两朝传世文物及宫廷绘画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两朝皇帝服装虽然都采用“十二章”纹,但两者的排列组合方式并不一样。明帝“十二章”纹大多呈两两对称式排列,宽袖之上或多或少地亦制有一定徽章。而清乾隆早期前,皇帝服装上的“十二章”纹,大体仿造明式,呈两两对称排列,但已不足“十二章”;至乾隆晚期,皇帝御用“十二章”纹则变为“一章一位”,形成新的排列组合方式,反映了明、清两朝各不相同的“十二章”位置。

首先从明、清两朝皇帝所用“十二章”纹饰的总体布局看,两者在衣、裳用章定制以及“十二章”纹具体组合及位置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具体来说,明帝衮冕服装上的“十二章”纹,最初在明太祖时期,曾定制为:“衣六章,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裳六章,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而至太宗时期则改定为:“衣八章,裳四章”。

明太祖时期的皇帝衮冕服装至今尚未见传世实物,“十二章”纹排列方式尚不得而知。但太宗朝御用“十二章”的位置,即可以通过明朝刊印的《中东宫冠服》记载,绘制出明朝皇帝的“十二章”图案。其各章具体位置为:“玄衣”之上列八章,分别是:左右肩为日章、月章、双龙章,后背有五星章、山章,两袖各有各三组火章、华虫章、宗彝章;“纁裳”之上有四章,前部自上而下分别是:藻章、粉米章、黼章、黻章⑦(图10、11)。

图10 明朝皇帝衮服前后图,其上标示的“十二章”为左右两两对称式排列

图11 明朝定陵出土的皇帝衮服复制品,其上有典型的明帝御用“十二章”排列图案

此后,“十二章”纹在明世宗朝经过改制后,排列顺序已较为固定,各章图案定制为:“衣六章,裳六章”,且各章纹饰呈两两对称的形式。此后,明帝“十二章”排列顺序基本没有更大的变化。

从保存至今的明朝世宗、熹宗、神宗诸皇帝朝服像来看,明朝晚期,皇帝服装上的“十二章”位置已保持不变。明晚期皇帝衮服上的“十二章”纹排列为:上衣章纹为六章,其中“日、月、星辰”三章为单体独立式排列;袍服后背的“山”章,有两种排列方式:其一为左、右对称式排列,位于下面两行章纹之首;其二为单一式排列,“山”章排于后背的“星辰”章之下,呈“星、岳对称”方式。“龙”章,在肩部左、右两侧对称排列;“华虫”章,在袖后两两成组,并左、右对称式排列。下裳章纹亦为六章,前后两面一一对应,在一面则呈左、右对称式排列,其自上而下排列顺序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⑧(图12、13)。

图12 明神宗朱翊钧朝服画像“十二章”位置已基本固定

图13 明熹宗朱由校朝服像“十二章”位置已基本固定

清朝早期,皇帝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尚不健全,至雍正朝和乾隆早期,宫廷中仍在沿用“十二章”所包含的“六重章”制。这种数章在袍服上左右一一对称的方式,无疑是从明帝衮服“十二章”的排列形式中借鉴而来(图14)。

图15 清帝御用“十二章”纹定制后,在袍服正面、背面各章均有其固定位置。此为龙袍正面所见七章(清黄缎绣金万地金龙彩绣十二章龙袍料)沈阳故宫藏

图16 清帝御用龙袍背面所见“十二章”之五章(清黄绸绣三兰云蝠金龙袍料)沈阳故宫藏

图17 道光皇帝读书像,其所著龙袍饰有完整的“十二章”纹北京故宫藏

从清宫传世文物和顺治、康熙、雍正诸帝画像来看,当时皇帝袍服上都有“十二章”完整的图案,而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都收藏有世宗或高宗皇帝御用的“六重章”龙袍,反映了当时“十二章”制尚示最后确定(图15)。

乾隆朝晚期,龙袍上的“六重章”形式发生变化,完全改变成“十二章”各据一个位置,互不重复的状态。其后至清朝晚期,朝服(朝袍)定制为:“衣八章,裳四章”,而龙袍则完全改为固定的“十二章”式,再没有发生改变(图16)。

清朝皇帝所用“十二章”纹饰在清中期确定具体位置后,基本按照两两对称的形式排列,但它并不像明帝“十二章”纹那样以相同图案对称排列,而是各自不同的两个图案进行对称。其排列分布位置为:“日、月”二章纹对称排列,分别置于左、右两肩之上,且靠近脖颈部位;“星辰、山”二章在身体前、后对称排列,分别位于领口下部和后颈下部,另有少数“星辰”章和“山”章两者皆位于背部后颈处,按“星”在上、“山”在下的顺序排列;“黼、黻”二章对称排列,分别位于前胸左、右两侧;“宗彝、藻”二章对称排列,分别位于袍服前下摆上部左、右两侧;“华虫、龙”二章对称排列,分别位于袍服后背左、右两侧;“粉米、火”二章对称排列,分别位于袍服后下摆上部左、右两侧(图17、18)。

图18 清明黄江绸绣平金夹龙袍,袍身饰有十二章纹饰。沈阳故宫藏

(三)清宫后妃服装上的“十二章”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起来的封建制王朝,它实行中原地区传统的农耕民族统治方式,等级制度森严,封建礼教沉重,妇女地位低下,男权始终占据社会主导,明朝宫廷后妃服装上,并没有采用完整的“十二章”纹,而只是采用某一章纹作为服装的局部部分装饰。

清王朝由东北地区的游猎少数民族所建立,由于它是最新诞生的民族共同体,思想活跃,传统观念束缚较少,而且因受到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的要求,女性地位几乎与男性相同。男女平等观念反映在宫廷服饰上,使清宫后妃服装上具有一些皇帝御用的图案和纹饰,具体来说,即清宫后妃服装上也采用了典型的“十二章”纹,这在古代各朝后妃服饰上也是从未见的事例(图19)。

图19 清宫原绘的后妃“十二章”朝袍前式图样,其上细致绘制了每一章的位置。北京故宫藏

迄今为止,在清宫典籍《皇朝礼器图式》和《钦定大清会典》之中,我们尚无法找到宫廷后妃使用“十二章”纹的明确记载。但在清晚期宫廷服饰设计图样中,明确绘有后妃使用的“十二章朝袍”画样。目前,这些带有“十二章”纹的后妃朝袍图样,仍保存于北京故宫之中。据“十二章朝袍前式”和“十二章朝袍后式”等相关图样来看,绘制者在女朝袍设计图上细致描绘出“十二章”纹每章的确切位置。另外,据贴于图样右侧的“贴黄”上所写:“照此样,明黄缂丝三件、明黄直径地纳纱一件。”⑨说明清晚期宫内制作的后妃朝袍不仅带有“十二章”,而且其订制数量也较多,在宫廷礼仪中应该是较为常见的后妃服装(图20)。

图20 清明黄纳纱彩绣女单朝袍,袍服制作有完整的“十二章”纹。北京故宫藏

除了后妃礼服之朝服(朝袍)外,清宫中制作并收贮带有“十二章”的后妃吉服(龙袍)数量也较多。据目前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两院所藏清宫传世实物来看,后妃龙袍上带有“十二章”纹的实物相对较多。按照清宫定制来推测,此类带有“十二章”纹的龙袍,应只是限于等级较高的皇后、皇太后及皇贵妃使用。

从清宫后妃礼服、吉服早中期定制来看,各项规定中并没有“十二章”纹的装饰,但相关的实物却真实存在,这反映了清宫传世文物与清朝典制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差异,是定制后因约束不严,由人为因素而造成的一些改变。这一点,体现了清朝晚期宫廷礼仪、服饰制度已经流于形式,形成了制度与实物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在今后研究清宫典制与各类实物之时,也应充分注意到这一内容。

清宫后妃“十二章”纹,主要是由皇后、皇太后和少数皇贵妃所专用,其人数相当有限。从图案位置分析,清宫后妃“十二章”纹的具体排列位置,与清中晚期皇帝“十二章”纹的位置完全相同,说明了帝后服装在纹饰上的统一性与和谐性(图21、22)。

图21 清明黄绸彩绣龙袍,袍服饰有完整的“十二章”纹。沈阳故宫藏

图21清明黄绸彩绣龙袍,袍服饰有完整的“十二章”纹。沈阳故宫藏

图22 清绛色纱金蟒袷女袍,其上有完整的‘十二章’纹。北京故宫藏

清宫后妃所用“十二章”纹饰,其具体排列分布位置为:“日、月”二章,分别位于左、右两肩之上,徽章靠近脖颈部位;“星辰、山”二章,分别位于领口下部和后颈下部,另有少数“星辰”和“山”两章皆位于背部后颈处,“星”在上,“山”在下;“黼、黻”二章,分别位于前胸左、右两侧;“宗彝、藻”二章,分别位于袍服前下摆上部左、右两侧;“华虫、龙”二章,分别位于袍服后背左、右两侧;“粉米、火”二章,分别位于袍服后下摆上部左、右两侧。

①《明太祖实录》卷三六,洪武元年十一月甲子。

②参见赵中男等著《明代宫廷典制史》第765页,2010年,紫禁城出版社。

③《明世宗实录》卷一O一,嘉靖八年五月庚子。

④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第25页,2004年,紫禁城出版社。

⑤清光绪朝《大清会典图》卷五七,“冠服一”,第605页,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

⑥清光绪朝《大清会典图》卷七一,“冠服一五”,第735 - 736页,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

⑦明《中东宫冠服》,作者不详,明刊,残存六册。现北京故宫藏复印本。

⑧明世宗、熹宗、神宗诸皇帝朝服像,分藏于台北故宫及北京故宫博物院。

⑨见北京故宫藏“十二章朝袍前式”图样文物。

(责任编辑:郭彤)

注释:

猜你喜欢

后妃龙袍纹饰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传承传统美食,匠心守护美味——龙袍蟹黄汤包
宫闱时尚
雕漆纹饰的修复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宋代后妃形象初探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花田种画
晒龙袍的六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