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鲁卡因针联合脑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疗效观察

2016-04-22曾家副陈玉强黄慧

淮海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咯血垂体后叶素普鲁卡因

曾家副,陈玉强,黄慧



普鲁卡因针联合脑垂体后叶素治疗咯血疗效观察

曾家副,陈玉强,黄慧

[摘要]目的:观察持续静滴普鲁卡因针联合脑垂体后叶素对于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入院的60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独应用静滴普鲁卡因针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普鲁卡因针联合脑垂体后叶素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3.33%(22/30),观察组为93.33%(28/3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33%(16/30),观察组为23.33%(7/30),观察组胸闷、心悸、高血压的发生率以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持续静滴普鲁卡因针联合脑垂体后叶素应用于咯血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关键词]咯血;普鲁卡因;垂体后叶素

由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而引起的肺部疾病被统称为肺结核[1],其病死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而肺结核大咯血是此类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的肺结核引起的咯血若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全身衰竭而死亡,所以对肺结核咯血积极治疗十分重要,传统的治疗方法止血效果较差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2],所以需要研究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肺结核咯血治疗方式,我们对肺结核咯血患者采用鲁卡因针联合脑垂体后叶素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60例肺结核咯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0~94岁,平均年龄(71.4±8.2)岁。中量咯血23例,大量咯血7例,初治病例8例,复治病例22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1~91岁,平均年龄(70.8±9.3)岁。中量咯血24例,大量咯血6例,初治病例10例,复治病例20例。2组患者年龄、 性别、咯血量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垂体后叶素治疗,即垂体后叶素10~20 U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滴速控制于15~20滴/min,每日2次,直至咯血停止后72 h,若咯血症状较严重,则可先用垂体后叶素6 U加入5%葡萄糖40 ml中缓慢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普鲁卡因静脉持续滴注治疗,注射前均给予皮试,结果为阴性,将500 mg普鲁卡因加入5%葡萄糖500 ml中静脉滴注,15~20滴/min,维持至咯血停止后72 h。2组患者均在治疗开始后2 h内每隔30 min测量1次血压,随后每隔2 h测量1次,根据血压的变化对滴注速度进行调整,使得血压变化幅度控制于基础值的20%范围中,同时2组患者均给予抗结核、抗感染等对症支持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1.3疗效评价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3]:显效:24 h内大咯血停止或仅有痰中少量带血;有效:48 h内大咯血停止或痰中带少许血;无效:48 h后仍有反复大咯血。观察2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有效率对照组为73.33%(22/30),观察组为93.33%(28/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9,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2.2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恶心、2例腹痛、2例便意、3例胸闷、4例心悸、2例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33%(16/30)。观察组术后出现2例恶心、1例腹痛、2例便意、1例心悸、1例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3%(7/30)。观察组胸闷、心悸、高血压的发生率以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讨论

老年结核疾病患者由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其病情进展十分迅速,在临床上没有典型的表现,部分患者在就诊时肺组织就已经严重受损,而青壮年出现咯血则更为常见且更加严重,大多数老年患者同时还合并有慢阻肺等呼吸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等心血管疾病[4],所以一旦出现咯血则容易引起窒息、休克、心力衰竭,所以需要进行快速有效的止血处理。

垂体后叶素对于咯血有着确切的治疗效果[5-6],目前仍是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其止血机制为兴奋血管平滑肌,使得小动脉以及肺血管出现收缩,肺循环血量下降,而普鲁卡因已被报道应用于治疗咯血中,其机制为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得迷走神经产生兴奋,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肺部血流量,降低肺动脉压以及支气管动脉压有关[7]。

由于肺结核患者合并中、大量咯血有可能随时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威胁患者的生命,所以止血速度是评价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观察组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止血后,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这是由于:(1)大部分老年结核疾病患者往往迁延不愈,肺血管床严重受损,且长期缺氧会引起肺小动脉痉挛,形成肺动脉高压,垂体后叶素的应用于会加重肺动脉高压,而对肺动脉血管破裂所引起的出血治疗不利;而普鲁卡因则能够扩张外周动静脉而减少肺动脉血流量[8]。(2)肺结核病情反复发作容易合并支气管结核而导致支气管扩张以及支气管动脉扭曲、变形甚至形成动脉瘤,垂体后叶素能够收缩全身小动脉,导致体循环压力迅速升高,而不利于来自体循环的支气管动脉破裂出血的治疗,普鲁卡因能够降低体循环血压,减少支气管动脉血流量而有利于止血处理。(3)垂体后叶素的副作用较多,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将滴速调慢而影响到药物的止血效果,亦有部分患者因副作用较大而停药[9-10]。

本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后叶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心悸、血压升高、恶心、腹痛等,而普鲁卡因则能够通过降低肺动脉压力,扩张外周血管,使得肺部血液分流至四肢及心脏,起到“内放血”的效果,通过对血管的舒张作用,改善心肌供血、降低血压、肺动脉压,使得心悸、胸闷、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11]。

综上所述,持续静滴普鲁卡因针联合脑垂体后叶素在应用于咯血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费忠亭,陈震,唐瑶,等.左氧氟沙星治疗难治性肺结核咯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7):164-166.

[2]冉燕,罗亚文,史军丽,等.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IL-2、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4,(34):4589-4590,4593.

[3]谭守勇,丁秀秀,谭耀驹,等.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方案对单耐异烟肼或利福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12):915-918.

[4]张守民,李景英,王国兴,等.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咯血的疗效及复发原因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5):414-417.

[5]姜爱英,倪薪,罗海龙,等.垂体后叶素辅助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3,19(19):3617-3618.

[6]王雪玲,李文革.普鲁卡因联合肾上腺色腙治疗肺结核大咯血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7):2998-2999.

[7]李业明.垂体后叶素致致命性大咯血3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s1):193-194.

[8]方向花.止血散联合普鲁卡因治疗肺结核咯血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734-735.

[9]龚诗.酚妥拉明在肺结核并咯血的止血治疗上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25-26.

[10]李强,覃丽英,柴文戍,等.立止血、普鲁卡因联合强的松治疗中大量咯血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6):45-46.

[11]任崇松,杜元平,于晓燕,等.普鲁卡因联合肾上腺色腙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6):1045-1046.

(收稿日期:2015-09-18)

[中图分类号]R 4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44(2016)03-0325-02

DOI:10.14126/j.cnki.1008-7044.2016.03.035

[作者简介]曾家副(1977-),男,主治医师,大学。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537000

·药物与临床·

猜你喜欢

咯血垂体后叶素普鲁卡因
鲁卡因调节TRAIL基因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肺结核并咯血患者应用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垂体后叶素预处理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中的临床价值
醋酸生长抑素与垂体后叶素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疗效比较
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全程护理对肺结核并咯血患者疗效的作用探讨
肺结核咯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止血散联合普鲁卡因治疗肺结核咯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普鲁卡因治疗难治性咯血的疗效观察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稳定性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