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痛风性关节炎34例影像学分析

2016-04-22黄爱文

淮海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痛风性诊断关节炎

黄爱文



痛风性关节炎34例影像学分析

黄爱文

[摘要]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早期病变诊断水平。方法:对34例痛风性关节炎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X线、CT及MRI检查资料,根据临床分期,总结影像学表现。结果:所有患者血尿酸均增高,其中血尿酸最高为720 μmol/L,平均值(515±37.5)μmol/L,早期患者8例,均为单关节受累,其中3例X线平片阴性,5例均在跖趾关节,1例在膝关节,18例显示为中期患者,16例为多关节受累,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15例,关节腔积液13例。5例行MRI检查,骨髓腔水肿3例,晚期患者8例,均为多关节累及,穿凿或不规则骨质破坏及痛风石形成6例。漏诊误诊5例,均发生在早期,X线显示较广泛的骨质穿凿样缺损,伴病理性骨折,关节脱位或强直等畸形,MRI显示关节腔积液及骨髓腔水肿或痛风石形成。结论:痛风性关节炎累及多关节时软组织肿胀、穿凿样骨质破坏、痛风石形成。早期易误诊。MRI能对早—中期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关键词]关节炎,痛风性;影像表现;诊断

南方沿海地区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在临床工作中明显增加,有年轻化的趋向。痛风关节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或血液中血尿(UA)酸持续性增加所导致的一组疾病症候群。在临床上分为早、中、晚(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笔者收集了我院康复科2012年3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2012年1月-12月我院康复科治疗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4例,男30例,女4例,年龄34~74岁,中位数为57.1岁。病程3个月~17年不等,平均8年。其中早期8例,中期18例,晚期8例,所有病例血尿酸均增高,UA>460-540μmol/L,RF升高,ESR也升高。

1.2影像学检查34例病例均患侧均摄足正斜位片,X线仪器采用飞利浦DR机器进行X线影像照射。对病变关节摄正侧位片。18例CT平扫,所用CT扫描机为日本东芝CTTSX—021B螺旋CT,5例中晚期患者行MRI平扫,所用MRI采用东芝1.5 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使用关节线圈常规用T1WI矢状位,冠状位。常规T2WI矢状位和抑脂序列,用体部线圈腰椎T1WI矢状位和轴位序列,常规T2WI矢状位和抑脂序列,序列主要参数关节线圈:(1)T1WI TR500 ms TE15 ms 层厚5 mm。(2)T2WI TR4 000 ms TE100 ms 。体部线圈T1WI TR450 ms TE112 ms 层厚5 mm。(3)常规T2WI TR3 800 ms TE95ms 层厚5 mm,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1.3实验室检查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仪,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对血尿酸进行检查(正常值<420 μmol/L),实验室相关指标有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性因子,白细胞(WBC),尿酸(UA)检查。

2结果

2.1被检查关节阳性病变数分布见表1。

表1 被检查关节阳性病变数分布

2.2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见表2。

表2 34例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 ±s)

2.3发病部位本组34例患者共有54个骨关节受累,其中单关节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21例,第一跖趾关节并指间关节3例,双手指间关节1例,第一跖趾关节并踝关节2例,单踝关节5例,膝关节7例并肾结石2例,单关节发病8例,多关节发病16例,多关节发病16例。

2.4影像表现本组34例病例中均有形DR检查,患病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3例,软组织肿胀15例,肿胀软组织内出现稍高密度影,骨质出现异常改变(包括多关节病变)16例。包括骨皮质下囊状透亮区,边缘骨质呈花边样骨质破坏缺损。缺损边缘锐利有硬化带,骨质偏心性破坏[1]。18例CT检查示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周围等高密度痛风结节影,中晚期骨质破坏改变累及多关节16例,见于手、足、膝关节、踝关节、腕关节凹陷性骨质侵蚀和花边样骨膜反应,局限性骨质缺损凹陷,边缘骨质翘起突出,呈“悬挂边缘”征象,位于跖趾关节及掌指骨[2]。MRI检查膝关节、踝关节腔内明显积液,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骨髓腔水肿明显,表现为髓腔内大片水肿影,有痛风石形成[3],T1WI低信号肿物,T1WI增强呈不均匀强化,T2WI呈均匀高信号,术后病理证实痛风石组织切片为尿酸盐结晶及蛋白沉积物(+)。周围有巨噬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

图1 第一跖趾关节骨质破坏缺损,周围软组织肿胀,期间可见小斑点即痛风湿。图2 左手第二掌指关节指骨近端见穿凿样骨质缺损。图3 第一跖趾关节见痛风结节,临近骨质变形破坏,见边缘悬挂征象。图4 矢状面脂肪抑制序列,关节软骨厚薄不均,信号不均,股骨下缘见有片状高信号影,为骨髓水肿,关节腔滑膜囊积液,股四头肌腱前缘见与肌肉信号相近的痛风石。图5、图6在第一跖骨远端显长T1、长T2改变,关节腔少量积液,关节滑膜增厚。图1-图3 患者DR检查片  图4-图6 患者MRI检查片

3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GA)是由于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产生尿酸过多和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盐沉积在软组织所致的代谢性疾病,表现为关节炎症反复发作,累及肾脏,出现肾功能不全。

本组病例影像学检查显示,X线,CT,MRI对痛风性关节炎有诊断价值,在临床工作中夜间突然发病,关节疼痛,常首发于跖趾关节,可单发、多发。其次各手、足、趾小关节,踝、膝、髋、肩、腕关节累及。目前我们采用1977年ACR痛风诊断标准,其中有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发作疼痛或单侧跗骨关节受累[4]。诊断标准提及有高尿酸血症病史,最关键是在关节腔积液中找到尿酸盐晶体,可明确诊断。近来有文献报道用双能量CT(DECT)能检测出非急性期痛风结节[5]。当出现关节软骨病变时,用MRI很敏感的检测出。

本组病例显示,UA早期主要发生在关节周围软组织,痛风性关节炎常侵蚀韧带、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滑膜等,MRI对软组织病变较CT有明显优势。由于痛风结节中蛋白质含量、钙化程度、纤维组织、晶体沉积量不同,所以会含有多种信号。胡亚斌[6]将痛风结节分为三个类型,Ⅰ型多见显长T1短T2信号,Ⅱ型次之显长T1长T2信号,Ⅲ型是短T1短T2。本组5例病例与Ⅰ型相仿,CT检查有较高的密度分辩率,可以测到CT值,对非钙化的痛风石显示更好,CT可以对痛风石做出特异性诊断。痛风结节压迫骨质,形成骨质破坏的原因,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贯穿GA整个过程,MRI检查关节滑膜病变检测率高,X线做为常规检查必不可少,X线可对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中晚期做出明确诊断。

痛风性关节炎有典型的痛风病史,男性青壮年多见,早期无特异性,需与以下疾病做好鉴别诊断。(1)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中老年女性多见,无急性发病史,无夜间发作,UA不高,类风湿性因子(+)。(2)假痛风性关节炎,主要侵犯大关节,如膝、髋、肩,与GA相似,但生化检查UA不高,无痛风结节,关节软骨钙化,合并退行性骨关节病。(3)牛皮癣性关节炎常有皮肤,指趾甲牛皮癣,未指骨质增生,无痛风结节,UA不高。

综上所述,尽管X线检查对GA早期变化不敏感,由于临床医疗中的普及性和经济性,目前仍是常规GA影像学检查方法,CT检查骨质破坏优于X线,MRI检查对于早期软组织炎症,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有明显优势,尤其对关节滑膜及韧带受侵显示效果佳,当然不可漏查UA,否则会导致误诊。

[参考文献]

[1]李明亮,孙艳,刘忠岐,等.痛风性关节炎40例影像学表现[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1):1031-1032.

[2]朱儒焱.痛风性关节炎误诊16例病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374-1376.

[3]刘茂林.43例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像学征象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4,21(2):46-49.

[4]漆强.痛风性关节炎X线、CT、MR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7):523-527.

[5]李志晓.痛风性关节炎诊断[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10):17-18.

[6]胡亚斌,高燕燕,刘吉华,等.痛风结节CT、MR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2):246-249.

(收稿日期:2015-11-25)

[中图分类号]R 58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44(2016)03-0319-03

DOI:10.14126/j.cnki.1008-7044.2016.03.031

[作者简介]黄爱文(1968-),男,主管技师,大学。

[作者单位]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影像科,福建 福州 350011

·临床经验·

猜你喜欢

痛风性诊断关节炎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清热利湿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0例
痛风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