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分类培养的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6-03-19黄玉祥朱瑞祥

高教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研究型应用型分类

黄玉祥,陈 军,朱瑞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基于分类培养的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黄玉祥,陈 军,朱瑞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分类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本文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实施分类培养的原因,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与创新体系、指导团队、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分类培养模式的推进提供借鉴与参考。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实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46年,是全国开办最早的七个农业机械化专业之一(简称农机化专业)。由于传统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课程设置分散,创新性教学环节过于单调,导致人才综合创新能力偏弱。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对农业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手段、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类培养多样成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从2008年至今,经过8年的分类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了一套农机化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分类培养模式推进了学院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学生在分类教育中成长成才,人才培养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分类培养是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

(一)社会对农业工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是分类培养的现实需要。农业工程作为研究工程技术为农业服务的学科,其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农业工程师,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2005-2008年,笔者跟踪调研了13个从事现代农业装备生产与服务的企业和5个国内主要涉及农业工程的高校,它们对农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向,希望毕业生不仅具备高等工程学科良好的基础,又具备农学和生物学良好的基础。同时,农业工程问题的解决和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正日益依赖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支持,并为完成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奠定基础[1]。因此,这就需要培养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多样化需求,而实施分类培养是促使学生多样化成才的基础保障,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对农业工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学生的类特色是分类培养的客观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论述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农机化专业学生的现实状况看,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术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2,3]。“学术研究型”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好,有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攻读研究生的明确目标。这类学生占到本专业人数的30%左右。这些学生中,有可能产生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应用型”学生是农机化专业学生的主体,占总人数的70%左右,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有较强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就业、创业意识强烈。实际上,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研究应用型大学,都要面临这样的问题,既要照顾学生攻读研究生的需要,又要照顾学生直接就业、创业的需要。两种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不同,培养方式也必然不同,这客观上要求高校应探索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

(三)分类培养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效果[2,4]。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希望学校的培养模式要同时能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应充分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多样化培养。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方面看,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和水平,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组织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实行有差异的激励制度等,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分类培养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现实举措。

二、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年农业工程教育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总结归纳与分析提炼,研究和实践了农机化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建“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前述农机化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机电学院于2008年构建了学术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分类”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1.确定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强调在加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在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先进技术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从事现代农业装备研发与创新奠定基础;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掌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技术知识,重在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提供保障。

2. 探索并逐步完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针对两种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三个培养阶段、两条发展路径”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分类”人才培养模式。以个性化、全方位为特点,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教育”三个阶段和“学术研究”“复合应用”两条发展路径。通识教育按照专业基本培养目标的要求开设,保障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能力、满足共性需求,同时与专业课程有机对接,注重为专业服务;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个性教育平台主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农业工程教育发展,创设适合不同发展路径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实行差异化教学。

学生完成2年通识教育后,根据自身发展规划,确定“学术研究”或“复合应用”发展路径,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依据“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委员会为两型人才制定了单独的培养方案,体现了培养方案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5]。“学术研究”班的培养方案强调夯实基础知识、拓展专业课程、注重学科交叉,配备研学导师,增加创新训练。“复合应用”班通过改革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性课程,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鼓励学生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研究、实践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创设差异化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发展路径人才培养的知识需求。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决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为实现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差异化课程体系,实施相应的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两种类型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一致的,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教育阶段。在高年级中开设一些具有探究和工程实践特色的新课程,结合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术研究型学生的课程设置主要依据学科发展需求,结合国际农业工程教育发展前沿方向,设置了生物生产机器人、3S技术与精细农业、农业机械自动化等15.5学分的学术研究型专业课程。应用型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依据行业发展需求,重在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为本科生就业、创业提供保障,设置了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等16学分的复合应用型专业课程。不同课程体系的创设,满足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对知识的需求。

(三)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针对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忽视创新能力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训练较少的问题,通过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增加学术研究型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和复合应用型工程实践训练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30%)和校企协同育人环境条件建设,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1. 按照“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经过多年建设,建成了省级农业装备工程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级农业装备观测站、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校内实验室,搭建了基础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平台,开设了涵盖农业机械学、拖拉机汽车学等课程的82个基础实验,按“装备”“测控”知识模块组织了136个设计、综合型、研究型实验。建立了25家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和2个校企、校所(研究所)实验室。覆盖“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践-工程实践”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为不同类型学生开展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提供基础保障。

2. 研究不同类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在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30%)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开设差异化实践课程。学术研究型学生开设科研基础实训、创新设计训练等7学分课程,增加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依托设计和综合性实验、开拓性工程实践、各类学科竞赛、创新性项目研究,探索和实践了“科研基础训练-创新设计-工程应用”三维一体的实践创新教学新模式,突出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复合应用型学生开设机械装备拆装实习、机械化生产实习等9学分课程,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实验室,开展了以生产实践、工程认知、工程应用为重点的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四)构建优势互补的指导团队,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教学指导方法在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改革教学指导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是人才分类培养的必然选择。根据农机化专业的特色,结合本科生个人基础的差异性及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为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及促进不同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组建优势互补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指导团队,全程指导两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

1. “研究型”班贯通科研基础训练、创新设计、工程应用等实践环节,实施“导师组+责任导师”指导制。每个导师组由6-8名教授、副教授以及讲师组成,组长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负责团队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责任导师是团队教学小组的成员,它是对团队教学的制度补充。在具体的工作中,采用团队指导、责任导师负责、团队研讨、学术交流的方式指导。责任导师需要协助学生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及时掌握学生的工作进展,为学生的研究工作提供条件。这种指导方式,具有“导师能力互补、研究领域交叉,全方位指导”的特点,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6]。

2. “复合应用型”班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制。学院为复合应用班选配10-15名校内导师,形成优秀导师队伍。同时,深入开展校企联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学院和企业、研究所联合建立了2个实验室,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协作共享。聘请8名在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方面有丰富经验的科技型企业家、资深工程师为双师型导师,直接为学生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参与企业项目实践,将源于工程实践的具体问题、实际案例以及来自行业企业的工程设计和工程研发项目转化成教学资源,并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提高实践培养效果[7]。

(五)创建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分类培养的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

1. 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建立分类培养的选拔机制。分类培养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流。机电学院教学委员会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学积分、英语成绩、动手能力、科研活动经历等方面,出台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分流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分类培养学生分流工作的规范性。

在分类前,通过招生宣讲会、经验交流等活动,充分宣传“研究型”班和“复合应用”班的特质,减少信息不对称,使符合选拔要求的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分类培养的理念及具体培养内容,按照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资源的配置质量和效率的原则,帮助、引导低年级本科生选择合适的培养路径。对没有满足理想意愿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情绪疏导。

2. 完善分类培养的激励机制。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增加。为此,机电学院先后出台了《团队指导小组管理办法》《双师型导师管理办法》,在明确教师责任义务的同时,加大对分类教育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对教师在整个分类教学过程中的投入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激励,鼓励教师更好地参与到分类培养的指导工作中。

3. 建立内外互动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除了建立学校内部的管理评价制度外,还建立了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第一,每年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填写分类培养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学术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两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第二,通过发放问卷、打电话等途径,获取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状态、分类培养满意度等的信息;第三,遴选了15家规模以上相关企业和3家涉农高校,与之建立了毕业生发展潜力联系制度,定期返回毕业生的发展情况,为科学评价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依据。实践证明,只有在内外互动的开放式评价模式下,才能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特点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三、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效果

农机化专业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专业,学院通过深入开展人才分类培养综合改革,极大地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增强。先后获批省特色专业、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项目、省农业工程教学示范中心,《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入选省级精品课程,获得农业部优秀教材奖1项。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增强。先后主(副)编出版教材5部,发表教改论文36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得2015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学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类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5届该专业毕业生获得授权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得各类竞赛奖励5项。2015届“学术研究”班升学率为69.2%,“复合应用”班升学率为11.5%,总体升学率达到32.2%,较实施前提高17%。继续深造学生全部考取“985”“211”高校,升学质量显著提升。2015届“复合应用”班一次就业率95%,超过80%的学生在规模以上企业就业,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责任编辑:徐建平)

[1]赵文波,应义斌. 综合性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1):11-14.

[2]刘献君. 论“以学生为中心”[J]. 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 1-6.

[3]赵桂龙, 缪培仁,丁为民. 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12,247(1): 40-42.

[4]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3): 3-5,9.

[5]王卫东,彭立敏,余志武,等.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144-148.

[6]付作立,黄玉祥,朱瑞祥,等. 团队教学在本科生创新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15(2): 19-22.

[7]陈丽春,毛建卫,茹潇潇,等. 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72-7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lassified Training Mode for Talents i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HUANG Yu-xiang, CHEN Jun, ZHU Rui-xiang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Xi′an 712100,China)

Classified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exploration in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 of implementing classified training for talents in th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From training mode, curricculum system, practice and inrovation system, guide groups, operation mechanism, espound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which will provid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classified training mod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classified training;mode;practice

G640

A

1671-9719(2016)11-0023-04

黄玉祥(1980-),男,宁夏中宁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工程;通讯作者:陈军(1970-),男,宁夏固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农业工程。

2016-07-29

2016-08-26

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项目和陕西省教育厅“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农机化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Y1502018);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个性化培养模式下农业机械类本科人才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研究”(SGH140539)。

猜你喜欢

研究型应用型分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分类算一算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