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诚信思想及其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启示

2016-03-19廖丹琪

高教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论语诚信孔子

廖丹琪

(广西教育学院 思政部,广西 南宁 530023)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孔子的诚信思想及其对高校诚信教育的启示

廖丹琪

(广西教育学院 思政部,广西 南宁 530023)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对于其成长成才和未来进入社会意义重大。但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诚信精神,一直是高校诚信教育中的难点。而孔子的诚信思想丰富深刻,无疑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借鉴。孔子从个人立身、朋友交往和君主治国三个层面对诚信的内涵及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从守信的内在立足点、守信的标准和日常道德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应该如何培养诚信精神。把孔子的诚信思想运用于高校诚信教育,可以为解决相关教育困境提供启示。

信;求诸己;义;启示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每一位大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然而,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屡屡发生的诸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求职简历造假、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等现象,却极大地挑战着大学校园里的诚信风气。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刻不容缓,而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其中的难点。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思想中蕴含了大量的诚信思想,可以从中获取启示。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谈到的那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旨在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的诚信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和现代转化,希望能对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所启示。

一、孔子的诚信思想

在当代诚信一词中,“诚”与“信”二字连用表示诚实守信之意。但在《论语》一书中,“诚”和“信”二字并未连用。“诚”字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两次,分别是“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论语·颜渊》)和“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各自表示的是“的确”和“对”的意思,并未涉及道德品质。而“信”字在《论语》中则出现了38次,大部分是用于道德要求上,与当代的诚信一词意思相似。所以本文对于孔子诚信思想的研究主要是以《论语》中所讲到的“信”为依据。

(一)“信”的内涵及其价值

孔子所述“信”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论语》里的“信”字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诚实守信之意;二是信任之意。而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只有自己做到了诚实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孔子正是从个人立身、朋友交往、君主治国三个层面来阐释“信”的这两种含义的。

1.“信”是个人立身之道

在个人层面,“信”指的是诚实守信之意。孔子认为,“信”是个人立身行世的前提。他曾把“信”比喻成让车子前进的重要零部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没有了輗軏,车子无法前行;没有了诚信,人也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弟子子张问如何处世时,孔子也告诉他“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可见做人诚信的重要。

除此之外,“信”也是实现“仁”的一个条件。《论语·阳货》篇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要培养“仁”这一最高层次的道德品质,就要从包括“信”在内的多种稍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做起。所以孔子在教导学生时,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之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一步步朝着“仁”这一理想人格而迈进。

2.“信”是朋友交往之道

朋友交往,也不可缺少“信”德,应怀着诚实守信之心与人交往。孔子的弟子深得孔子教诲,多次论及“信”在朋友间交往的重要。譬如,曾子就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每天必须反省的一项内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不仅自己与人交往时做到“信”,孔子希望所交的朋友也应是诚信的,他是这样挑选朋友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谅”在此即为守信之意,正直的、守信的、博闻多识的这三类是益友;而惯于谄媚奉承的、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夸夸其谈巧言口辩的这三类便是损友,可以看到皆是缺少诚信之心的人。

彼此坚守诚信相交往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获得互相的信任。于是,“信”在人际关系这一层面的内涵,除了具备个人层面所提及的诚实守信外,还具有了第二层含义即彼此信任。孔子甚至在与子路、颜渊谈论自己的人生追求时,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作为了自己的志向,其中就提到了获得朋友的信任。当然,“信”是相互的,你想结识诚实守信的朋友,想要获得朋友的信任,自己首先必须是诚实可信的。由此可见,上文中所提到的第一层面的立身之“信”,正是这里朋友间交往之“信”的基础。

后来的孟子进一步明确了传统五伦关系的道德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这其中,君臣和朋友是超越了血缘和家庭的交往。可是,朋友关系没有血缘的天然维系,也没有“孝”与“悌”那些家庭中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的约束;并且,朋友关系是平等的,并非像君臣关系那样有着上下级等级秩序的严格限制。因此,朋友关系是可以随时断绝的。这样一种交往关系的特点就决定了“它的道德规范必须是平等的而不能像家庭伦理那样的双方不对称,但能够达到平等交往的最低条件就是‘信’”[1]。所以“信”是儒家在探讨朋友关系时所不可或缺的道德标准。

3.“信”是君主治国之道

怀着诚信之心与朋友交往,朋友会信任你;若作为君主,怀着诚信之心与臣民交往,臣民也会信任你。因此,从君主治国之道的层面而言,“信”在朋友之间公共伦理的意义上,上升为了一种政治伦理。

君主首先自己要做到“信”,孔子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正是这个意思。君主做到了诚信,提升了道德修养,才能在领导民众时更具权威性和示范作用,从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的效果,否则就会“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君主还必须要取信于民,获得民众信任,这对于国家而言至关重要。《论语·颜渊》篇中有一段孔子和子贡关于为政之道的著名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有三个重要条件即“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备充足)和“民信之”(百姓对君主的信任),如果要依次去掉其中的一个条件,那么最后最不能去掉的是“民信之”。这三个条件中,一个是经济上的生活保障“足食”,一个是军事上的安全保障“足兵”,还有一个是文化上的诚信保障“民信之”。孔子当然不是唯心主义者,认为国家不需要生活和安全保障,他在此只是想强调,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和军备都很充足,可是百姓对君主和政府不信任,不为其卖力,那么这个国家也是无法治理好的。用当代著名学者杜维明的话说,“有信才能凝聚人心,没有信就根本没有道德力量。如果大家都不相信领导者,没有人愿意加入社群,社群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暂时存在也会瓦解……社会没有信,社会就崩溃了”[2]。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文化上的诚信保障变成了比生活和安全保障更为核心的要素。

君主取信于民后,更能获得民众的拥护,这对于激发和团结民众为国效力的决心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论语·子张》)。治理国家,必然少不了“劳其民”,获得百姓信任之后去“劳其民”,百姓是心甘情愿的;而如果还没有得到百姓的信任就去“劳其民”,百姓则会以为君主是在有意折磨他们。这样的治国智慧,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成就“信”德之道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到,诚信无论对于个人自身、朋友交往还是君主治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孔子看来,人们应该怎样培养这种道德品质呢?

1.守信的内在立足点:“求诸己”

“信”德的三个内涵层面中,最基本的就是个人这一层面,个人有信,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君主有信,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孔子立论的立足点不是在于旁人,而是在于个人自身。所以,要培养“信”的品德,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即孔子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何晏的《论语集解》里解释为“君子责己,小人责人”[3]。培养道德也好,做事也罢,君子都是从自身下功夫、找原因、多要求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要求他人;小人则恰恰相反,习惯于依赖他人,把品德得不到提高、遇事失败等归结于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也就是说,个人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自觉能动性,注重自身努力,这是儒家修身所秉承的一贯之道。后来《大学》里所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齐治平”顺序把这一立足点阐述得更为明显。

所以,孔子在与弟子探讨怎样成就“仁”的时候,经常是以自身作为立论的出发点,譬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譬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培养仁德是如此,守信同样也是如此。只有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才能把道德要求内化于心,从而认识到守信是发自于内心而不是别人强迫的,才能在无论有无外部监督的情况下都能严于律己,这就是后来《大学》和《中庸》中所提到的“慎独”的修身方法,也即为当代所说的自律。并且,只有将诚信意识内化于心,在违反诚信的时候才能感到羞耻,从而积极去改正;若只是他律的作用,则人们只是畏于法规制度而去遵守,不能从内心真正产生对诚信的认同之心。

2.守信的标准:以义为先

孔子讲求“信”,但是他所提倡的“信”并非是毫无条件地遵守一切承诺,“信”也是有标准的。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和子贡曾对士的等级进行过一次讨论,孔子把士分为三个等级:最高一等级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稍次一等级的士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最次一等级的士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由此可见,孔子对于“言必信,行必果”这种“信”的认同度并不高,那么什么样的“信”才是孔子所赞赏的?其标准何在?

“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很好地诠释了孔子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朱熹解释“贞”为“正而固也”,“谅”为“不择是非而必于信”[4]。孔子赞赏的是“贞”的态度,既能守信,也能固守正道;批判的是“谅”,不分是非黑白而言必信、行必果,虽然做到了守信,但只是小信,是一种把是非黑白等更重要的道德标准都抛弃了的偏执心态。由此可见,孔子固然认为守信是应当的,但所守之信也是要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即为“义”。在《论语》中,孔子时常以“义”作为其行为的道德标准,例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等。孔子弟子有若的一句话也印证了“信”的标准为“义”即“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可以兑现。后世的孟子则更为明确地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守信不是无原则地遵守一切承诺,必须要以“义”为标准,合于义的“信”可守,不合于义的“信”则应当抛弃,反对枉顾道义、不知权变的小信。

那么,什么是合于义的“信”呢?所谓义,最初的本意指“宜”也,皇侃的《论语义疏》里解释为“合宜也”,朱熹的解释为“事之宜”[5],都是指合宜、合理、应当之意,《中庸》中也明确提到“义者,宜也”。对于孔子来说,合宜合理的“信”主要可理解为符合公众利益或更高道德准则的“信”,这从以下两个例子可以得到印证:第一个例子是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论语·宪问》篇中详细记载了孔子与子路、子贡关于管仲能否称为“仁”的讨论,弟子们都认为管仲不能称之为“仁”,因为管仲所辅佐的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死后,他不但不追随曾经的君主而死,反而去辅佐了齐桓公,这是有违忠信的。可是孔子却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可见在孔子看来,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使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这才是最符合公众利益的大功德,当然是“仁”的;如果为了守小信追随公子纠而死,这就是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了,只是“匹夫匹妇之为谅也”,所守的只是不合宜的、不符合公众利益的小信,不值得推崇。因此在这个例子中,守信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公众利益,损害公众利益的守信是不值得提倡的。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直躬之信”的评价。《论语·宪问》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如果仅仅从是否诚实守信来评价,父子相隐自然是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但孔子却赞赏这种相隐的态度,而反对直躬告发其父偷羊的诚实行为,这是为何?就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有比诚信更高的道德准则(在这个例子中即为血缘道德上的“孝”),当守信与这些更高的道德准则相违背时,就未必要“言必信,行必果”了。当然,这种血缘道德高于诚信的观点在当时的时代有其依据,但到了当代,如果因为血缘关系而妨碍了诚信的履行、妨碍了社会公义的实现、甚至妨碍了法律公正精神的践行,自然是行不通的。

总之,孔子所说的“信”是有标准的、合宜的,并不是无原则地遵守一切承诺,这放在当代,则社会公德和法律是其不可僭越的底线。

3.重视道德实践

孔子并不只是重视“知”,他也重视“行”,为了培养诚信品质,日常言行中的各种道德实践当然必不可少。首先,孔子强调要多学,学习明辨是非的知识与技能。既然守信的标准是“义”,要明白什么是“义”,必须靠学习,通过学习能更明事理、更辨是非,更知道何为合宜的守信。如果缺少了学,必然不能明白真正的守信之道,甚至会危害“信”德本身,这就是所谓的“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论语·阳货》)。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这正是在讲求学业上的诚信。

其次,孔子认为守信之人应该“慎言”。守信源于自己所作出的承诺,而承诺必然与言语相关。孔子一向厌恶巧言口佞之人,真正有信之人不是花言巧语的,而是以行动说话。其在守信方面对于慎言的要求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不能放空话,即所谓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第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在说话前就应考虑说出去的话能不能办到,言语要谨慎,不要信口开河。

再次,孔子很重视反省的作用。每天要进行常规的自我反省。孔子的弟子曾参就谈论过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与人交往时也要善于自我反省,以人为镜,“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试想,一个人若能像这样不断地自我反省,必能促进自我革新,实现“信”德乃至其他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孔子的诚信思想对当代高校诚信教育的启示

(一)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困境

虽然孔子非常重视诚信精神的培养,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尤其是当代越来越多人“利”字当头,为了逐利而放弃了诚信,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不小的诚信危机,甚至已蔓延到高校之中,不少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令人担忧。而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境,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各级各类部门没有形成教育合力。一些管理者和专业教师或者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认为诚信教育只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事情,与己无关,没有为诚信教育提供配合和必要的条件支持,没有树立起“全员育人”的理念。

第二,部分大学生自律意识有待提高,对提升自身的诚信水平缺乏自觉能动性。正因如此,一旦缺少外部监督,大学生们就会出现各种诚信缺失行为,譬如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学业诚信缺失,助学贷款不还、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等经济活动诚信缺失,还有各种日常言行心口不一、弄虚作假等行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自律不强。

第三,诚信教育重知轻行,缺乏有效的诚信道德实践。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完成,很少结合有效的实践活动;考核方式也主要还是考试等传统方式,这只能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却无法真正检测学生本身诚信水平的高低。

第四,部分教师自身诚信缺失,给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可是一些教师本身缺乏诚信,屡屡发生的不守承诺、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行为也极大地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会更加困难。

(二)孔子的诚信思想在高校诚信教育中的启示

孔子及后世儒家的诚信思想,曾经塑造出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把其思想应用于当代高校诚信教育中,对于解决上文所提到的这些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第一,高校领导和各部门教师应深入理解孔子关于诚信对于个人立身处世、朋友交往等重要价值的观点,认清诚信对于当代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切实重视校园诚信风气建设。一些高校领导和教师对于诚信教育重视不够,原因之一是没有真正意识到诚信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而孔子对于“信”的内涵及其价值的论述其实已把这些重要性阐释得非常清楚。孔子认为诚信在个人立身、朋友交往、君主治国三个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他非常重视对于弟子的诚信教育。这对于当代教育仍然适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诚信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正直可信的人,也才能如孔子所说的获得别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在毕业之后能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此外,大学生诚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的高低。所以,大学校园理应成为诚信风气建设的排头兵,培养学生的诚信精神不仅仅是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的任务,更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全员教师都应像孔子当年重视对于弟子的诚信教育那样重视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而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通过深入理解孔子诚信思想,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好,在各级各类部门中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为诚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条件支持。

第二,明确“求诸己”这一守信的内在立足点,在诚信教育中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激发其在培养诚信精神中的自觉能动作用。孔子认为要做到诚信,最重要的是“求诸己”,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多从自己身上下功夫、找原因。这一点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最为关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树立自律精神,鼓励其成为提升自身诚信精神的主人,帮助他们走出对于他人或环境的依赖。

第三,将孔子“以义为先”的守信标准进行现代转化,并借鉴孔子所提出的各种道德实践方法,采取有效途径切实提高诚信教育效果。孔子认为诚信并不是没有标准的,需要以“义”为准绳。“义”代表着“合宜”, 当代社会合宜的诚信,其实就是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诚信。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也应告诫学生要把握好这一标准,提醒学生诚信并非是哥们义气,也不是不顾是非地遵守承诺,而是要以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准绳。此外,要实现诚信教育的知行合一,不仅要进行课堂讲授教学,也要加强学生的日常道德实践。孔子所重视的多学、慎言、反省等修身功夫在当代依然适用,教师应监督学生经常性地实施这类修身行为。有关部门也可组织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培养诚信精神,从而提高诚信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教师要发扬孔子关于“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严于律己,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诚信教育效果。孔子认为君主想要获得百姓的信任,首先自己应该是诚信的,自身做到诚信后,才能在培养臣民诚信品质以及治理国家方面更具权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样,诚信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就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做到诚信,自身也应该严于律己做到诚信。一个诚信的教师,才能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一个诚信的教师,才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尊重教师、向教师学习。这正是孔子所说过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治国之道在教育中的应用,这种以身作则的态度往往能让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反思孔子诚信思想中对于他律作用的忽略,重视规章制度建设,完善诚信教育中的他律功能。如果说孔子的诚信思想有什么缺陷的话,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他主要注重自律,重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是忽略了他律的作用。反思孔子诚信思想中的这一缺陷,在当代高校的诚信教育中,我们既要重视发挥自律,也要重视他律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当学生的自律意识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的时候,他律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建设健全与诚信相关的校园规章制度,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加强对于失信行为的管理与惩戒,都是高校可以采取的措施。

三、结语

虽然从当代的眼光来看,孔子的诚信思想也有不完善之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合当代的需要。但毋庸置疑,孔子的诚信思想在塑造受教育者的诚信精神方面依然是具有优势的,其对于“信”德的追求与实践、对于在成就“信”德过程中发挥个人主体性作用的重视、对于守信的标准以及对于好学慎言的告诫都给了当代人践行诚信精神以极大的启示,也给了高校诚信教育以相应的指导,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研究。

(责任编辑:任初明)

[1]张德苏.从“礼崩乐坏”到“克己复礼”:周室衰乱与孔子救世的人性思索[M].济南:齐鲁书社,2008:216.

[2]杜维明.体知儒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68.

[3]程树德.论语集释(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03.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8.

[5]程树德.论语集释(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0:51.

Confucius' Integrity Theory and Enlightenment to Integ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LIAO Dan-qi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Nanning 530000,China)

Integrity is one of the content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s also the important qua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Confucius’ integrity theory could help us to cultivate the morality of integrity. Confucius expounded his integrity theory from individual, friendship and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he also expounded how to develop integrity from intrinsic factor, standard and behavior. Confucius' integrity theory can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tegr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integrity;rely on oneself;enlightenment

B222.2

A

1671-9719(2016)11-0009-05

廖丹琪(1986-),女,广西柳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2016-07-08

2016-08-16

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孔子的君子理念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2013SZ025);2012年度广西教育学院科研项目“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B2012005)。

猜你喜欢

论语诚信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