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2016-03-07郭丛兰王芳陈燕杨微微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冲管置管抗凝

郭丛兰 王芳 陈燕 杨微微

(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贵州 贵阳 550002)



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郭丛兰 王芳 陈燕 杨微微

(贵州省人民医院肿瘤科,贵州 贵阳 550002)

目的 通过分析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 sertedce ntralca theter, PICC)实施化疗,在穿刺、使用过程中出现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并制订预防及护理措施,以便有效地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 回顾6例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给予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观察其效果。结果 6例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抗凝、溶栓治疗,有效的护理,血管均再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导管、置管静脉的选择及专业护理是预防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要点。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形成; 肿瘤患者; 护理

Inser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via peripheral puncture; Venous thrombosis; Cancer patient; Nursing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 sertedce ntralca theter ,PICC)已成为危重患者及肿瘤化疗患者治疗中安全、可靠、方便的治疗通路。我科于2009年开展此技术,并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中,然而随之产生的并发症也增加,尤其是静脉血栓的形成,困扰着临床医护人员,也困扰着患者。现将我科在使用PICC导管过程中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5年1月,我科345例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进行化疗治疗,有6例患者在置管使用过程中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女性4例,男性2例。6例患者分别于置管后3~50 d出现静脉血栓。1例患者置管3 d出现置管侧肢体疼痛、肿胀明显,血管B超诊断为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血栓形成,3例患者出现头静脉血栓形成,2例患者出现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6例患者都是在住院期间发生。

1.2 方法 PICC导管选择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导管(4Fr导管)和德国贝朗PICC导管,实施PICC置管者为具有PICC穿刺资质并有丰富置管经验的专职护士;方法均为盲插。置管成功后,均常规行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

1.3 结果 本组患者发生血栓后,及时请血管外科专家会诊,给予抗凝、溶栓治疗2周后拔出导管,其中1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后强烈要求拔管,拔管后继续治疗。6例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 原因分析

血栓形成的三大病理因素:一是血管壁受损或炎症,二是血流速度减慢,三是血液高凝状态。本组6例患者均为肿瘤患者,其中3例患者选择头静脉穿刺置管,3例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出现送管困难。出现静脉血栓原因为:选择血管不佳,送管困难,血管内膜受损,促进血栓因子的释放,并导致凝血因子的集结,肿瘤患者血液多为高凝状态,活动少,卧床时间长,血液流速缓慢。

3 护理

3.1 置管前评估 置管前对患者一般情况及血管情况进行评估,正确选择导管的型号和留置导管的静脉。根据治疗的需要和静脉血管的情况选择导管,一般较细的导管并发症较少。首选贵要静脉作为穿刺静脉,此血管粗、直、弹性好,离上腔静脉最近。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因头静脉前粗后细,头静脉近似直径只有6 mm,且高低起伏,进入腋静脉处弧度较大,易发生送管困难,颈内静脉的异位和反折,同时PICC导管置入血管内长度较长,当导管通过静脉狭窄处、成角处,静脉血管解剖变异或血管痉挛均可导致导管置入困难,评估患者穿刺侧上臂有无外伤、化疗史,手术或腋窝手术后特别是腋窝淋巴结清扫后,由于手术瘢痕的影响,使血管管径变细、狭窄,解剖位置变形,易致送管困难。反复插管可引起血管内膜受损、血管内皮细胞破裂、促进血栓因子的释放、并导致凝血因子的集结,导管异位及导管尖端位置不正确等,均可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目前有条件的医院,采用超声引导PICC穿刺可清楚地观察到血管的状态,减少组织损伤,可以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避开静脉瓣,避开分支静脉[1],能评估血管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和狭窄,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2 置管中护理 由专职护士进行规范置管,穿刺前充分准备,做到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反复送管。穿刺成功送管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送管时摩擦、损伤血管内膜,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如遇送管困难,不能盲目反复退送,尽快寻找方法解决,如更换患者穿刺侧肢体的方位,让患者适度活动手臂、颈部、肩部,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放松,缓解紧张情绪,使痉挛的静脉缓解,以利于送管。

3.3 置管后护理 置管成功后,到放射科行胸片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才能使用。应指导患者:(1)置管侧肢体避免受压,在置管后的第一个24 h内避免进行屈臂运动,可行指端、肩周关节适当活动,同时沿穿刺静脉进行热敷,温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宜,每日4次,每次20 min,持续一周。24 h后可行松拳、握拳运动,力度适中,每日4次,每次100下左右,睡眠时不要压迫穿刺侧的肢体,清晨和晚上睡前喝温开水200 mL左右,日间多走动,置管侧肢体避免长时间下垂,可适当托起,有利于上肢血液回流,减少血栓形成。(2)置管24 h后可以适当活动,但要避免提、抬、搬过重物品,避免做360°上肢旋转运动,避免肘部过多弯曲及活动度大的动作。使用过程中每天严密观察患者置管侧肢体有无红、肿、疼痛、酸胀等症状,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每次换药时测量臂围,并做好记录,认真听取患者的感受,仔细识别PICC相关并发症的症状,警惕局部感染、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必要时行血管B超检查。(3)采用正确的冲封管技术,输液前先抽20 mL生理盐水冲管,输注脂肪乳剂要定时冲管,输液结束时再用20 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出现导管堵塞,不可暴力推注,寻找堵管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若是血凝性堵管,可用10 mL注射器缓慢回抽,抽出血凝块,再用20 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不完全堵管可及时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脉冲冲管无法缓解时,用5 000 u/mL尿激酶,注入1 mL,保留30 min,回抽导管通畅后,立即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冲管,防止血凝块进入血管发生血栓。(4)对出院带管回家的患者,加强PICC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发放维护手册,每周换药、换接头、冲管一次;保持透明敷贴清洁、干燥,换药时注意观察穿刺点及穿刺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若有异常请及时报告护士,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置管期间沐浴,温水擦浴过程中,冷热湿敷中,避免浸湿透明敷贴,若浸湿后及时更换。

3.4 置管后血栓形成的护理 置管患者在导管使用过程中穿刺侧肢体以及颈肩部肿胀、酸痛、皮肤颜色温度改变、静脉扩张、液体自穿刺处回漏、麻痹、刺麻等要警惕血栓的发生。行胸片了解导管尖端的位置,行血管B超检查,一旦确诊为血栓形成,及时请血管外科专家会诊。根据临床症状和患者的全身情况,评估导管是否继续使用,可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或拔管。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口服华法令、阿斯匹林、静脉注射尿激酶等抗凝和溶栓治疗,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出血,注射部位有无青紫或血肿等出血倾向。定时监测血常规、血小板、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变化。抬高制动患肢,避免热敷、活动过度,防止血栓脱落。如患者疼痛严重,可给予止痛药物口服,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及有无头痛、头晕等,及时发现血栓脱落栓塞重要脏器的表现。必要时在溶栓治疗前放置腔静脉过滤器。如果放置过滤器要终身抗凝治疗。本组6例患者溶栓、抗凝过程中未发生出血症状,生命体征平稳。治疗2周后拔出导管,其中1例患者发现血栓后要求立即拔管,未出现不良反应。

静脉血栓是PICC置管患者最危险的并发症。因此我们在置管及维护导管的过程中要加强置管前的评估、规范置管,严密观察有无血栓形成的症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后及时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及有效护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生存质量。

[1] 乔爱珍,苏讯,陈玉静,等.赛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临床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2013-2014.

郭丛兰(1965-),女,贵州,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从事护理管理及临床护理工作

R472

B

10.16821/j.cnki.hsjx.2016.18.032

2016-03-06)

猜你喜欢

冲管置管抗凝
持续空气阻隔法所需输液冲管液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静脉输液冲管液量与时间对冲管效果的影响
两种护理干预对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