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赵绍琴医学全集》有感

2016-01-29付慧群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气分温病人民卫生出版社

付慧群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中医院,浙江 金华 321031)

读《赵绍琴医学全集》有感

付慧群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中医院,浙江 金华 321031)

笔者从事临床近20年,今认真研读完《赵绍琴医学全集》,现将读后感想结合笔者临床常犯的一些错误作一总结、探讨,希望能给同道借鉴警醒。

《赵绍琴医学全集》 中医医话 温病 伤寒

《赵绍琴医学全集》是温病大家赵绍琴总结从医60余年临床经验写就的著作,为广大临床医生认识、治疗温病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思路及方法。赵师是三代御医之后,其父是太医院院使(副院长),深得家传,又师从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本人私淑赵师,从大学时期就专门研习赵师的温病理论,近年来通过认真研读《赵绍琴医学全集》,让笔者深感惭愧,现将笔者认识到的观点罗列,以为同道共享借鉴。

1 温热病与伤寒不同

古人提出“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的观点,此观点不全面。温热病与伤寒虽同属外感病,二者却迥然不同。现在临床不少中医大夫,都把温病看成外感。1.1 感染途径不同 大家都学过中医四大经典,外邪从皮毛感受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就是表证。很多人就认为,温病不是也有发烧恶寒,那不也有表证吗?温热病是温邪从口鼻而入的,所谓“温邪”,当然包括感受的疫气、传染的病菌,都是从口鼻吸进来的温热之邪。因为温邪从口鼻进入后,经气管到肺,波及整个上呼吸道,包括扁桃腺肿大、咽喉炎、咽峡炎、口腔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等,整个是上呼吸道炎症。所以它的特点就是咽红、口干、咳嗽。

1.2 鉴别方法 赵师指出发热病首先看白细胞。有炎症时,白细胞必然高,就是温热病;若受风寒,白细胞必低,乃是伤寒。

2 “在卫汗之可也”的意义

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据此大部分医生认为就是汗法,这是错误的。

2.1 在卫分,当以疏通卫分为主,宣其阳,开其郁,佐以清热 不是解表,绝非是应用汗法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青龙等。银翘散虽然有荆芥穗但主要的是宣阳。热多则清,郁多则宣,湿遏用芳化,火郁当升降。切不可伤寒、温病混为一谈,若求汗,用辛温解表药,必然伤津液,损伤了阴液,不利于病。古人说“在卫汗之可也”,非属方法,而是目的。

2.2 温病卫分证,用辛凉清解,以宣郁舒卫,清透郁热,并非发汗 辛能开郁,凉可泻热,郁开则热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得以恢复,营卫通畅,表清里和,津液得复,自然微汗出而愈。于寒凉之中可稍加辛温,既能开郁宣畅气机,又能避免一派寒凉,导致涩而不行,但其量宜轻。温病最伤人阴分,故温病历来有禁汗之忌,若误用辛温发汗,则助邪,伤阴,必使病情加重。

3 高热早用寒凉生石膏或“白虎汤”值得商榷

有人提出每遇高热,越早用寒凉的生石膏或“白虎汤”越好,这也值得商榷。

3.1 叶天士云“到气才可清气”,意思是说不到气不可以清气 就是说邪在卫分时,虽发热不可清气,卫分之邪当用辛凉清解的方法,若误用清气,因过于寒凉,使卫分郁闭,卫气受伤,令邪不得解,反而郁闭。因为邪不能到外头去,那就必往里来,病必加重,故须改用疏卫展气之品,使邪从卫分而解。

3.2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汤证,得脉证俱全,可不能早用白虎汤 寒凉多用,必寒则涩而不流,令气机不宣,三焦不畅。早用寒凉,必抑遏邪气,使邪无出路,反至病不能保。清气法颇多,泻火,导滞,通腑,可选凉膈散、温胆汤,治疗时以宣气机为主。到了气分,也离不开宣阳。温病主要是气分证病变,卫分只一两天,化热则到了气分,从咽喉往下,肺,心,胸膈,一直到胃肠,在营分以前,都属于气分,包括肺、胸膈、胃、肠、肝、胆、膀胱等,均以热盛、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主症。卫分证、气分证都属于功能性病变,均有一个原则,那就是邪热均有外达之机。故虽用寒凉,但必须注意热势轻重,以“寒而不凝,利于邪气外达”为原则。赵师曾举一个案例,一个高中毕业生,患病毒性脑炎,高热、昏迷好几天,大便不解十几天,前医给用过了紫雪、至宝、安宫,也有给予通大便,都不见好转。赵师用了淡豆豉、山栀、前胡、杏仁、枇杷叶。3剂,每2小时1剂,第2天汗出便通泻而愈!

4 “四肢逆冷,寒战,打哆嗦,面色苍白”非全为寒

4.1 什么是火郁? 病机十九条云“寒傈,如丧神守,皆属于热”——冷得直打哆嗦,脸都苍白,如丧神守,都没神了,怎么会属于热呢?赵老指出火郁时常出现寒证。何为火郁?第一,虽然症状表现是冷,可脉却数,或细数,或沉滑数。第二,看舌,舌分舌质和舌苔,舌质是实质,舌苔是功能,更要看舌底下,营血在底下。若是虚、寒,舌面必是嫩、润、滑,若是热,那舌面是干、裂、糙老,舌质必红、绛;第三,再问兼症及大小便,心烦躁,不眠,小便色红,量少,甚至尿血,尿疼,便干,都是热。此即是火郁。

4.2 须遵循“火郁发之”的原则 假如此时候治疗不当而用寒凉、苦寒,必使气机不宣,热郁于内,故清之不去,滋之不透,补之益炽。若此时用清法、清法加滋润、甘温除热,均不可,必须要强调气机条畅,升降正常。知此宣气机,调升降,使邪气能够外达。绝非药量多少,更非石膏多少这么简单。赵师曾治一32岁女患者,四肢不温,心烦,多梦,面部色素沉着,表面看是阳不足,实则其舌红尖绛,苔腻,脉弦涩,稍沉,不滑利。前医均用四逆汤等治疗无效。赵师认为是热郁于内,选用升降散,即蝉蜕、僵蚕、片姜黄、荆芥炭、防风、苏藿梗,2剂后大便通,10剂后痊愈。1个月之后,面色复常,色素沉着亦全无。所以该患者色素沉着的原因,主要是热郁血分。

5 温病入营分,即可清营养阴值得商榷

温病入营分,即可清营养阴,因温病消烁阴分,此观点值得商榷。

赵师指出温病入营分证,要分为两方面看,一就是营阴伤、津液伤,需增营液,用甘寒之清营汤、增液汤恢复津液,这时候清营养阴是正确的;第二是其他原因阻塞气机,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气机才能条达,神昏谵语复常。这即是赵老应用宣透方法,宣畅气机为主,透热转气的道理。

何为透热转气?凡温热病,热性病,尤其是湿热病,更要注意,不能用凉。如有滞、瘀、痰、热而不治,越用凉药(羚羊、犀角)发热更甚,三宝更非所宜。若用此寒凉则甚者可致命,因气机停滞,“寒则涩而不流”,障碍不除,气机不畅,即入营之热没有外达道路所致。故清营、养阴同时,须加入有针对性的相应宣畅气机药物,即入营透热转气之理。有郁治郁,有痰治痰,有食去食,有湿阻去湿阻,必须使气机条畅,排除障碍,打开营热外达道路,使入营之热可透出气分而解。这就是宣畅气机的方法,亦即在营分证治疗中透热转气。

6 剂量大小与疗效的关系

临床上,很多医生药量越用越大而药效降低。赵师教导用药轻则灵,重则滞。正如古人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在卫分要轻,灵能开窍宣通,助热外达。因为轻灵,才能宣通,花、叶之类,勿用太苦,选用甘淡,芳香化湿之类,助热外达,而透热转气,即使内郁之热到卫分而解。

赵师的理论带给笔者耳目一新之感,时刻警醒笔者,今共享之以为各位前辈同仁指正共勉!

[1] 赵绍琴.温病纵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75.

[2] 赵绍琴.温病浅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5.

[3] 赵绍琴.文魁脉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198.

[4] 赵绍琴.赵文魁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2.

[5] 彭建忠,杨连柱.赵绍琴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234.

[6] 赵绍琴.赵绍琴临证400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6.

[7] 赵绍琴.赵绍琴内科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301.

[8] 赵绍琴.赵绍琴温病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16.

[9] 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2.

[10]刘公望.伤寒金匮温病经典速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68.

[11]姚廷周.新伤寒论校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272.

[12]孙桐.难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8:105.

[13]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071.

[14]严冰.吴鞠通医书合编[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660.

[15]沈庆法.温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30.

R249.1

A

1004-745X(2016)11-2095-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6.11.025

(2016-05-05)

猜你喜欢

气分温病人民卫生出版社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气分装置异丁烷硫含量异常分析与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试从《内经》理论探讨《金匮要略》中气分、血分、水分等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教学中应用“以纲带目”教学法的探讨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探讨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