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2016-01-27任李

关键词:启示职业教育模式

台湾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任李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社会平台的搭建和学校本身的实施体系。台湾教育制度为典型“双轨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从中等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平行的两条轨道,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为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台湾职教体系比较完善,独立性较强,因此,其办学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和学校定位规划对于大陆高职院校均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模式;启示

一、引言

对于大陆高职院校来说,生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性质、培养模式和发展方向。大陆高职院校被认为是高考学生落榜后的无奈选择,然而学生并不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来诚心接受职业教育,这就使得职院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上陷入极大被动,一方面本着职院培养“劳动者”的初衷来引导学生学习岗位必需能力,另一方面又要迎合学生转入本科以及按照本科要求来考级考证的意愿,强化理论知识教学。长期以来,职院打造强于纯理论本科生的高素质高技能专科人才的愿望不能得到良好地实现,有的高职院校干脆转为本科,由一所一流职院变成一所三流本科,有的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台湾职业院校虽然在生源吸收方面与大陆大同小异,但其教育理念却更胜一筹,他们主张:虽然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经过职院的打造,一定要让学生赢在终点线上。

二、台湾职业教育模式

《国际教育词典》认为,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其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1]台湾目前的教育体系比较完善,而占据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体系尤为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台湾企业界更是将职业教育视为台湾经济腾飞的一项秘密武器,因此职业教育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典型的“教育立交桥”体系

台湾目前教育体系呈现出一座“教育立交桥”的模式。据2013学年统计,台湾共有162所高校,其中普通大学:71所(公立35所,私立36所);应用型高校:91所(公立18所,私立73所),主要涵盖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三类。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可以进入普通高中,同级职业学校或者五年制本科就读;学生普通高中毕业后,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就读,也可以进入二年制专科学校就读;高级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二年制专科、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就读;二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毕业生可以进入技术学院读二年后达到本科学士水平。从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亦可达到本科学士水平,并且这两种学校均培养硕士研究生(如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并驾齐驱和衔接贯通,为职业院校本身及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和保障。[2]

图1:台湾教育体系示意图

(二)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准确

台湾全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职业院校的定位比较准确,他们认同,经济建设需要培育人才,职业教育应追求务实致用以强化学生就业力,学校和社会要还给职校学生应有的尊严和骄傲,学生可能是输在了起点,但是要让他们赢在终点。因此,各职业院校也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培养目标,他们明确提出二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这类学校应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而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这类学校应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才和现场技术人员,这决定了学校教学内容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以满足生产第一线工作人员够用为度。这种准确定位体现在教学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中,加上教学设施十分到位,所以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强,通常职业学院和应用型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立即就业的能力,一切有利条件不仅为企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所需的优质人力资源,还能充分改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

(三)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

作为台湾经济腾飞的一项秘密武器,职业教育备受重视,因此,实践教学的地位自然也相应地得到偏重。总体来说,台

湾职业院校对理论教学的安排仅占30%左右,而实践教学却占70%左右。学生在职业院校或者应用型大学里的大部分时间是进行现场操作,训练技能,或安排到有关单位实习。因而,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十分密切,不仅开展学生实习方面的合作,还持续进行教师层面的合作。一般来说,学校都与企业一直有着实际的协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习和练就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许多毕业生在毕业面临就业时,能同时拥有多个几个工作岗位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台湾职业院校通常直接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担任教师。这些教师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他们最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出这样人才,因此,他们独特的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就为台湾职业院校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职业院校重视对外交流

台湾职业院校在对外交流方面展示出了充分的自信心,在办学过程中重点打造国际化特色,以及注重两岸密切交流。与大陆同样面临着生源减少的问题(台湾称为“少子化”),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为例,校方从另一方面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譬如吸引短期研习生源,加强交流,以确保办学经济效益不受影响。第一,积极规划推动学校国际合作事务,如招收外国学生,开展学生交换及颁发双学位,姊妹校签约,海外宣传,国际学术合作等相关工作。2011年迄今共计有156人至海外学校、企业等观摩交流,同时选送了41位学生至美国杨格城州立大学等7校担任交换生;与河内国家大学国际学院(IS-VNU)合作于开设2个境外专班,本学期有吸收了近500名国外学生和大陆学生来校学习。第二,积极与大陆地区的本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150余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如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主办和承办多项两岸师生交流活动,近两年共组织接待了大陆高校教师培训活动24批次,共计429人,学生夏令营活动16批次,共计280人。即使本地生源减少,也丝毫不影响到学校维持办学的整体实力,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海外知名度,为学校日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目标定位明确,注重师资标准

台湾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非常明确,专科学校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培养科技、工程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这种准确定位体现在教学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中,这也对教师的资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总体来说,职业院校专职教师博士学位师资占比达到75%~85%,其中约半数具有国外博士学位。台湾职教界普遍认为,只有教师具备了优异的教学经验和产业背景,才能实现“办学创新及实务导向相结合”的理念,因此,职业院校教学工作除了要求教师具有教科研能力外,还要求教师任职期间具备2~3年的企业工作经历。

(二)高职体系完善,注重终身教育

从学制上讲,我国大陆的高职绝大多数都是三年制专科层次的,在台湾,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却拥有多种选择,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已打通衔接渠道,并非脱节。在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台湾职业教育已摆脱二流或二类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无论是注重其实用功能还是看中其跳板作用。在办学理念上,职业教育也摆脱了终结性色彩,打造出“终身教育”特色,强调以“重学力”取代“重学历”,加强学生“通识能力”,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台湾颁布和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力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拥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力资格,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另外,各职业院校积极创造高等教育回流机制,鼓励民众不断回流学习,以顺应终身学习时代全民学习的需求,降低“少子化”对职业教育的冲击,培训产业升级所需的人力资源,以及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相对不利的学习权利。

(三)交流渠道多元,注重开放办学

台湾目前高校招生正处于由于“少子化”带来的不利局面,因此,各高校千万百计拓宽办学交流渠道,争取校际交流、开展校企合作、提升自我实力,吸引境外师生。如由龙华科技大学牵头成立“台湾私立科技大学校院协进会”,资源共享,作为一个集体与大陆职业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与各类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开展全方位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校教学督导和评鉴当中来;广纳海外学生,安排专门部门、专门人员专攻“海外市场”,吸引国际学生,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利用合作共赢提升海外影响力。台湾高校在两岸合作交流上的做法尤为值得借鉴,摒弃一切政治色彩和政治影响,积极开拓两岸合作空间,提升合作质量,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本校资源,为职教体系尚不完善的大陆职院师生提供培训和研修,逐渐实现两岸院校资格互认、证书互认和学分互认,为以后的深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台湾职校注重培养学生参加国际性比赛,将学生取得的各项大奖的多少作为评鉴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国际比赛评奖,营造学习竞争氛围,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了解、沟通和交流。[3]

(四)评鉴制度改革,注重教师激励

台湾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到了职业院校与学术性本科的不同,根据其独有的目标定位制定出符合校情的评鉴制度。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为例,笔者于2014年7月在该大学进行短期研修,该校总务长陈荣辉博士介绍了台湾职校教师的评鉴制度与激励措施,由于当前台湾教育面临着“少子化”、学用落差以及竞争激烈的三大尴尬局面,因此,各高校均积极采取措施,提升教师士气,强化教师参与感,增强学校凝聚力,以引导学校继续走向成功。龙华科大对教师的评鉴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学术能力的评价上,而是从教学、研究、服务和辅导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鉴,判断教师是否切实提高了教学品质与教学成效,能否指导学生取得实用证照,是否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作品,是否参与社会行业企业的业务,以及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关注学生未来就业情况。基于对职业教师综合能力和多方面水平的评价和判断,学校从五个方面对教师开展激励,包括给予奖金,颁发奖状,减授钟点,出国补助和鼓励升等。在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改进之后,学校拟定明细的奖励政策对教师进行正面激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专业成长社群,并参与情境教材等开发;鼓励各系积极创新和开发教学教法,每学年开发至少1种;各系积极发展行动学习课程,每学期至少1位老师开授相关课程;规划安排行业专家协同授课、开展证照辅导等活动;正面强化职场伦理等。

由于激励措施具备了严谨的制度保障,因此,龙华科大的教师激励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论

职业教育就是通过“课程”实施完成“知识与技术”的掌握,形成“职业熟练”,实现“特定职业”的准备。[4]职业教育应追求务实致用,以强化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就业能力。台湾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还原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初衷,体系完整,进路畅通,学制类科,多元适性,产教合作,教学相长,办学绩优,国际输出,效能卓显,全面重视;同时,还强调倡导职业教育的价值尊严和社会关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陆职业教育才能在教育竞争中不断摄取有益资源,占据有利位置,为职业教育的迈上新的台阶打开思路,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112.

[2]陈锁庆,何玉宏.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5).

[3]林东.我国台湾与大陆职业教育之比较[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7,(10).

[4]程广文,孟祥仁.专业变迁·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台湾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猜你喜欢

启示职业教育模式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永续债券探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