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安迈向国际城市的路径选择

2015-12-25戴江伟

关键词:经济带西安国际化

卫 玲,戴江伟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自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国家级的重要战略构想以来,包括西安在内的西部中心城市均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规划,都在积极争取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城市。2015年两会期间,更有消息称国家级“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将落户西安[1]。国务院于2015年3月28日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核心影响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沿线城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国际分工体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题中之义,而早在2009年出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西安走向国际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然而,就现实而言,西安与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鉴于此,需要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重新思考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定位和路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际城市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国内文献基本上借鉴了国外关于“国际城市”的概念,《伦敦新闻画报》于1886年用“国际城市”一词来形容利物浦这类不合比例地左右全球商业态势的城市。总体上,有关“国际城市”内涵的代表性观点有两类:一是以Friedmann和Saskia Sassen为代表的学者主要基于等级体系的视角界定国际城市的内涵,Peter Hall认为国际城市首先是现代化的一流国际大都市,是政治、贸易、金融、人才、信息、财富和服务中心,国际城市还应该包括城市区域,强调影响全球的、综合的城市功能[2](P67)。Friedmann以其构建的“核心—边缘”理论为基础提出“国际城市假说”,认为国际城市处于全球城市体系的最高层级,通过集聚和扩散全球资本,整合和控制全球生产和市场,从国际分工的角度认为世界城市是全球金融、技术和市场中心[3]。荷裔美籍学者Saskia Sassen首创“全球城市”(Global City)概念:具有高度集中的生产者服务业和管理、协调全球经济的战略能力的控制中心、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和消费中心[4](P79),与Friedmann不同,Sassen特别强调生产者服务业的重要性,认为全球城市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的最佳场所,但却不一定是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也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成为国际城市,只有那些有能力生产和出口金融产品以及高度专业化的服务的城市才能成为国际城市[5](P31-36)。二是以P.J.Taylor为代表的学者从动态的视角界定了国际城市,提出“国际城市网络”概念,强调城市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关系,国际城市只是这个网络体系的主体,对全球发挥作用有赖于网络中的服务业机构,在这个网络化的动态过程中所有城市都有可能进入国际城市网络。

自西安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来,学者围绕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渠然、王艳从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和国际交往方面分析了西安的现状,认为西安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经济实力有待提高,财政投入不足,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人口和市民素质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较低。因此,需要制定明确的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6]。陈鼎藩、王林雪、杨开忠系统阐述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和意义,根据西安资源禀赋与发展现状,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资源统筹、对外交流、文化软实力、民生改善、西咸新区和低碳城市八个方面探析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路径选择。指出西安的定位理应是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国际文化旅游大都市[7]。王丽梅阐述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城市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8]。裴成荣从城市空间布局的视角探讨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定位[9]。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文献回顾

在空间范围上,郭爱君和毛锦凰[10]、卫玲和戴江伟[11]均在空间范围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划分,二者均对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做了几个层次的阐释,包括国家层面、地域层面和节点(城市)层面。胡鞍钢等在战略层面上指出,中亚经济带、环中亚经济带和亚欧经济带分别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重要区和拓展区[12]。白永秀和王颂吉提出,中国、中亚五国和俄罗斯构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其他国家构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扩展区,欧盟、西亚和日韩构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区[13]。在内涵上,卫玲和戴江伟基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成机理的视角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秉承“古丝绸之路”文化、由中国倡导、为实现欧亚大陆腹地复兴,在中国和中亚的政治和能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交通便利流通和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人口和产业沿着“点轴”集聚形成的带状空间经济结构和一体化经济组织[11]。赵华胜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学术界的“西进战略”和官方的“向西开放”有相通之处[14]。卫玲和戴江伟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包含了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机制和扩散机制、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15]。更多学者从战略层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了研究。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路径,即在交通、能源、产业、城市、贸易、金融、文化、生态八大方面实现一体化,其中产业、能源、交通和城市一体化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初级阶段,文化、生态、贸易、金融一体化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的高级阶段[16]。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面,程贵和丁志杰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地区在经济贸易合作上的互补性[17]。罗钢强调了交通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交通物流体系的对接与协同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决条件[18]。李宁从成本—收益的视角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指出西北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获得的收益[19]。董锁成等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详细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端高中间低的发展格局,提出核心—边缘合作共赢模式、交通经济带模式和丝绸之路经济共同体模式[20]。高新才等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21]。

综上可见,目前还少有文献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结合起来,而事实上,二者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契合,首先在时间上,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其次在空间上,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极其重要的沿线中心城市,其国际化进程必然离不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时代背景。研究西安的问题有利于将战略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推向应用的层次。

二、国际城市的内涵与基本框架

明确国际城市的基本要素是判断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城市的标准,也是衡量西安与国际城市差距的重要参考。对国际城市的基本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国际城市必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对“国际化”的认识基于两个方面:一是internationalization,强调城市的国际化成长过程,即国际特征的发展趋势;二是international,强调国际要素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两方面的关键词是“国际”,核心要素是城市的各项指标具备的国际程度,即开放性,包含经济、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开放度主要体现在进出口贸易流量,包含资本、劳动、技术和知识在内的国际要素流动性;文化的开放度或者称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优秀文化的输出能力、城市培育文化品牌的能力、文化的多元化、双语标识的普及率等;社会的开放度主要体现在移民特别是国际移民的融入难度、非政府组织发展情况等。

其次,国际城市必须是杰出的现代化城市。“城市”的本质是高水平的集聚经济,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迈向国际化的基础。具体体现为:一是经济实力强大,其经济总量能够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走势;二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软件主要是指城市治理;三是高度的文明共享,城市必须能给城市居民提供共享文明的机会,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又要能将现代文明扩散到周边区域,促进社会的进步,促进区域乃至国家的进步。

最后,国际城市强调辐射范围不仅是区域的还要是跨国界的。国际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而且对跨国界乃至洲界的广大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它是国际性经济、文化资源和能量集聚与释放的空间节点,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这种影响理应是世界性的,在跨国界生产活动、贸易、文化传播方面应该充当枢纽的作用。国际城市的三个核心要素是:经济影响力、现代化水平以及国际开放度。

国际城市的基础框架需由在逻辑上依次渐进的三个层次搭建(见图1),其中代表国际城市成长潜力的基础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由城市规模、城市区位。城市现代化构成,这是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城市的必要条件,缺乏这项能力意味着不具备建设国际城市的可行性。软实力由城市品牌、城市治理和城市胸襟三部分构成,这是成为国际城市的内在品质,深层次的城市全球化是理念的全球化和胸襟的全球化,这项能力的缺乏意味着建设国际城市缺乏内涵;代表国际城市成长现状的核心能力包括结构特征和全球联系。结构特征由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组成,体现了国际城市的基本形态,全球联系由经济联系、政治联系、文化联系三部分构成,体现了国际城市在全球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体现国际城市成长前景的发展能力包括创意理念和绿色理念,强调内涵式的国际城市之路,城市走向真正的国际化要摆脱“开发区”模式的政绩思维和“标签式”的全球化道路。

图1 国际城市基础框架图

三、西安成为国际城市的制约因素和主要障碍

(一)面临来自区域内城市的激烈竞争

首先,西安的经济总量在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见图2)。截止2013年底,西安的经济总量为4 884亿元,远低于中西部其他三个中心城市,且西安与其他三个城市的绝对差距逐年拉大。重庆早在2008年经济总量就超过了5 000亿元,2013年武汉、成都经济总量均突破9 000亿元,西安的经济总量分别相当于武汉、成都和重庆的53.9%、53.6%和38.6%。

图2 西安与中西部其他三个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的比较

其次,西安的国际化程度在中西部地区并不具备空间优势(见表1)。由于组织的最高管理机构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唯一的位置,决定均衡位置的是投资收益率和组织成本,市场规模越大的城市越能够带来集聚效应,企业布局在这里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提高信息交换效率和共享公共基础设施,最高管理部门倾向于集中于某一个城市。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选择的这个城市不仅能在地理区位上方便组织区域内的各种要素,而且具有能够支撑起国际要素使用和产品消费的市场规模,这决定了在特定区域内,行使国际要素管理职能的城市只有一个,并且因为这些优势,会不断积累发展的优势,国际化特征成长更快。数据显示,更多的国际要素流向成都、重庆,而不是西安。这种局面会产生正向反馈作用,越来越多的国际要素将会选择已经集聚了较多国际要素的城市。

表1 西安成为国际城市的空间优势比较

(二)西安与代表性国际城市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实践中,国际城市被分成四个等级,一是全球性大都市,即世界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二是区域性大都市:洛杉矶、法兰克福、悉尼、多伦多;三是新崛起大都市:香港、新加坡、台北、首尔;四是崛起中大都市:约翰内斯堡、圣保罗、曼谷、吉隆坡、孟买、墨西哥城、开罗[22](P17-19)。《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2012)》显示西安居全球排名302位[23](P136)。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区域的代表性,结合西安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选取香港、首尔、新加坡、法兰克福、多伦多等城市作为参照系。从数据来看,西安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国际化的趋势,但总体上与代表性的国际城市仍存在一定差距(见表2):

首先,西安的经济总量偏小,城市集聚效应不高。一是西安占国家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0.85个百分点,说明西安在中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的分量较轻,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对国际要素的吸引力受到限制。二是西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按照人均GDP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代表性国际城市的差距较大,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与还没有达到国际城市的标准。三是城市集聚能力有限,全市人口密度为787人每平方公里,仅相当于首尔的4.5%;城市土地使用集约化程度并不高,高度超过90米的建筑数量与首尔、香港、新加坡和多伦多差距较大。

其次,现代化水平较低,国际通达性受限。国际城市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国际机场,因为国际机场的生产能力决定了城市与全球的交流效率,国际人员往来主要依靠航空运输,机场旅客吞吐量体现了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偏小,分别相当于首尔、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和多伦多最大机场的62%、44%、48%、45%和72%。另外,轨道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西安的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与香港、新加坡和首尔的差距较大。

最后,国际政治、经济联系较弱,对全球资源的控制较少。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跨国企业集团将城市纳入了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链,跨国企业在城市的集聚程度反映了城市对国际资本的集聚能力,体现了城市参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水平。国际会议的召集能力体现了城市在国际上的政治联系程度。而西安在这两项上显得较滞后。表明西安在国际上的经济、政治话语权有限,尚未成为要素的重要汇集点。

表2 西安与代表性国际城市的比较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安建设国际城市的路径选择

(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空间依托,建设中国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

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特定的空间范围,而西安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必要而关键的作用。因此,西安建设国际城市必须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一方面,面对建设国际城市的多重障碍,西安建设国际城市的突破口在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西安建设国际城市实质上被纳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整体框架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西安建设国际城市提供了战略支撑,使西安获得了向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内国家开放的先发优势,有利于西安与经济带沿线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沿线国际要素流向西安。另一方面,作为沿线中心城市,西安建成国际城市可以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相比较而言,西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城市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并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国际上知名度较高,西安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可以辐射带动经济带内国际要素向西安及周边地区流动,进而发展成为经济带内城市之间互动的引擎。

为此,西安应该准确定位,将城市国际化的初级阶段锁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争取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交往中心和合作平台。同时,支持西安本地企业集团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首选市场,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设立分支机构,并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重要的企业和经济组织在西安设立区域分支机构,使西安掌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话语权。

(二)培育创意经济形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策源地

现代产业,特别是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高度发达是国际城市的主要特征。例如,法兰克福是世界上最小的都市区,同时是欧洲大陆最大的金融中心、欧洲的金融管理中心,是欧洲中央银行和德意志联邦银行总部所在地,汇聚了世界上最大的20家银行中的16家,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中心之一,经营德国85%的股票。同时是世界图书业的中心,以出版业闻名世界,每年举办世界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书展,集中了约500家出版公司。此外,法兰克福集中了德国最盈利的25家广告公司中8家的总部,法兰克福车展位列全球五大车展之列。而多伦多是加拿大五大银行、85%的外资银行、最大的6家保险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是加拿大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此外,多伦多是北美五大ICT研发中心之一,也是多家传媒、通讯、零售和酒店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区,如宏利金融、哈德逊湾公司和四季酒店等。香港的产业结构上都市化经济形态显著,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和就业比重极低,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由1991年的14%下降为2011年的2%,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在2012年增加至93%,香港尤其以进出口贸易、批发零售和住宿膳食服务业为特色,被称为“东方之珠”和“购物天堂”[24]。首尔的网游和动漫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力,是世界五大国际动漫节举办地之一。体现创新能力的设计、创意产业代表了城市未来在全球的地位,创意能力将决定城市引领新兴产业的能力。西安应通过税收减免、加大扶持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力度,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策源地,从而促进产业转型,拉动就业和GDP的增长。

(三)培育开放包容的城市气度,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多元文化交汇地

丝绸之路经济带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从根本上要靠文化来支撑。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与中亚、西亚各国交流的历史传统。思想观念从更深层次、更长时期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城市的国际化进程最终由人推动。因此,思想观念通过两个途径影响着国际化水平:一是城市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二是市民的开放度和包容度。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城市的胸襟和气度。由于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浓厚的历史情结,西安深受大陆思维和黄土文化影响,族系纽带观念、地方本位意识、风险厌恶取向强烈,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低,市民对外来事物持谨慎态度,本地企业、民众对外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国际视野,国际要素进入西安成本较高,这不仅从根本上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城市国际化的制度环境建设。

(四)增强本地传播媒介的影响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传播中心

媒体传播是国际城市发挥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而国际城市往往也是全球报业媒体的中心,如香港是亚太区的传媒枢纽,不少国际通讯社、行销全球的报纸和海外广播公司在香港设立亚太区总部或者办事处,拥有47份日报(包含13份英文日报,5份日语报),《金融时报》、《亚洲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国际版、《国际先驱论坛报》、《日本经济新闻》等国际传媒机构的区域基地设在香港。新加坡新传媒集团下属的亚洲新闻台覆盖范围超过20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多伦多是北美继纽约市、洛杉矶和芝加哥后的第四大媒体中心,《多伦多星报》和《多伦多太阳报》是市内的主要报纸,而全国性报纸《环球邮报》和《全国邮报》的总部亦设于多伦多市内,亦是加拿大国营频道和CTV电视网的总部所在。相比较而言,西安目前还没有形成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西安发行量最大的《华商报》日发行量仅约为66万份,70%的发行量集中于西安本地,辐射范围很有限,且没有外文报纸发行。因此,应采取措施增强传播媒介的影响力,使西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闻媒体中心,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信息传播源泉,有利于扩大西安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文化话语权。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文章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西安建设国际城市结合起来,赋予了西安建设国际城市全新的时代背景,结论认为西安建设国际城市面临诸多障碍,不仅与代表性国际城市的差距较大,还面临来自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却为西安建设国际城市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西安有着成为国际城市的天然优势。因此,西安要重新思考其国际城市建设的定位和路径。即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空间依托,打造中国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策源地、文化交汇地和信息传播中心。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付诸行动。

首先,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建设以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第一,西安要以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枢纽为目标,以高速铁路和城际快速铁路为骨干,加快规划建设西安面向国内主要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如西安-武汉,西安-成都,西安-重庆,西安-兰州,西安-包头等高速铁路网络。其中,以西安为核心的南北高速铁路干线,如包头-西安-重庆-海口或者防城港的高速铁路大动脉有效连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将直接决定了西安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核心地位。这样,有利于西安与国内主要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降低了其他区域要素向西安转移的成本,能够加快西安对区域内要素的吸引与集聚。第二,以航空运输为基础,加快建设西安与中亚、西亚、东欧和西欧主要城市的航空运输网络。其中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应该积极开展与经济带内其他城市的磋商,积极与国际主要航空公司合作,开拓西安到这些城市的直航线路,并将现有国际航班常态化。

其次,发挥西安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吸引力,加强西安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使西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中心。文化优势是西安最大的比较优势,西安应该成立由民间组织的西安文化协会和由政府牵头的文化产业基金,开展西安历史遗迹的挖掘保护,并与经济带上其他城市开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为政府进行城市规划提供有力的指导。

再次,坚持绿色、创意的内涵式国际化道路,打造西安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成功的、可持续的国际城市应该成为全球城市发展模式的引领者,依托创意形成的新兴产业城市成为国际城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西安拥有显著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人力资本存量丰富,应该竭力发展创意产业,进而提升西安的品牌效应,构建绿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绿色统领城市规划、经济发展。

最后,西安要对外来移民实施开放和鼓励的政策,培育开放包容的城市气度。成为国际城市不仅仅取决于城市规模、经济实力,而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国际城市的内涵不仅仅在于硬件基础的国际化,更重要是在于理念的国际化,即应该具有开放的视野、包容的胸襟。外来移民往往带有冒险和进取精神,多样性的人口和文化结构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是一个城市发展宝贵的资源,而并不是所谓的挑战。在政策上,要鼓励而不是限制外来移民在西安安居乐业,如就业政策不应该设置户籍和出生地限制,医疗和教育等政策要对外来移民和本地居民一视同仁;在市民观念上,要培育友好开放的市民文化,市民不应该对外来移民持怀疑态度和排斥态度,要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建互学的丝路精神。此外,西安应该走内涵式的国际城市之路,首先要实现治理模式的国际化,其次要实现市民的观念的国际化。应该依靠市场和规划构建国际城市框架,着重培养成熟的市民社会,切实提高市民在国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

[1]郝云菲.国家级“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将落户西安[N].西安晚报,2015-03-08(6).

[2]HALL P.The world cities[M].London:Heinemann,1966.

[3]FRIEDMANN J.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Developmentand Change,1986.

[4]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M].周振华,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周振华.城市转型与服务经济发展[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渠然,王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

[7]陈鼎藩,王林雪,杨开忠.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路径探析[J].科技和产业,2012,(11).

[8]王丽梅.基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2,(2).

[9]裴成荣.西安城市空间布局及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研究[J].人文杂志,2011,(1).

[10]郭爱君,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1]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2]胡鞍钢,马 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13]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战略及地缘战略[J].改革,2014,(3).

[14]赵华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注点和切入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15]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的集聚现象透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16]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路径与实施对策[J].经济纵横,2013,(11).

[17]程贵,丁志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互利合作[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18]罗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交通物流制度协同与推进探讨[J].开发研究,2014,(2).

[19]李宁.“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本与收益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5).

[20]董锁成,黄永斌,李泽红,等.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J].资源科学,2014,(2).

[21]高新才,杨芳.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的时空变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22]屠启宇,金芳.金字塔尖的城市:国际大都市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3]倪鹏飞.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4]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政府年报2012.Government Yearbook[EB/OL].[2013-02-03]http://www.yearbook.gov.hk/.

猜你喜欢

经济带西安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西安2021
Oh 西安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