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5-04-07于冰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于冰

摘要:信息技术是20世纪末的新兴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表现了我国教育已经跟国际接轨。它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开设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创新意识 人才培养

当今的社会,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八九十年代不识字是“文盲”,那么现如今不懂得使用计算机的人,也就是新一代的“文盲”。所以,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培养新一代人才服务的。

和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是新兴的学科,它发展之快,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可能你今天刚学过的知识,明天已经就显得过时了,今天刚学习使用过的软件,明天可能就有更新的出现了。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光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还要学习学会信息技术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在有组织开展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培养求知的欲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之终生受益。

一、结合实际,立足学生

当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经常使用计算机,他们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就强,对新的软件、新的知识也较容易接受;而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没有办法投入較多的时间,也没有机会有较多的时间去接触计算机,因此他们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就弱,对新的软件、新的知识也不容易接受,而创新教育要求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励,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提倡独创精神。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出现差异是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对差的学生有过多的要求,避免由于要求过高而导致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从而出现厌师厌学现象。要看到学生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应该有意识地降低对这部分学生的要求,要多鼓励、少批评,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教与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师关爱学生,对学生宽容和期待;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形成良好的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

二、结合环境,立足课堂

外部环境是信息技术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关重要作用。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能够形成学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形成探究问题的高度热情。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再造,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和独特办法,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正是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调动了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 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利用学生正要出一版语文小报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设计刊头、设置版面、安排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拘形式,综合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做一份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精彩的语文小报。

三、勇于探索,敢于突破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光靠老师说、学生听就可以学好的。它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教学中教师起辅助作用。在教师鼓励、指导下,学生独立探究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信息技术重在应用,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掌握技能的唯一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强化,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创造潜能得以提高。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不管学生的疑问有多么不切实际,有多么的不成熟,只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并艺术地引导他们再探索,自行解决问题。

如教学 Windows中附带的画图软件时,出示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观察这一幅图画,并思考:这幅图是怎么画成的?里面用了哪些工具?一共用了几种颜色?有的颜色颜料盒里面没有,应该怎样调配?让学生自己尝试着使用各种作图工具去画,在学习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得以发展,同时,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较实用的软件,让学生独立地尝试使用这些软件,结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地去做,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提高了自主探索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也锻炼了操作实践与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微课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实践与尝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信息技术课教学
基于真实性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究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