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2015-04-07刘夕芳邹红美李艳红胡杰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中学生物生物教学

刘夕芳 邹红美 李艳红 胡杰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生物课程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从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内容及中学生自身特点分析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提出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物 生物教学 生态文明教育 现状 措施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时所应达到的文明程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善恶观,培养学生鲜明的生态正义感,勇于承担作为公民应该履行的生态义务,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一、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一)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过度垦荒,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一系列行为导致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不仅给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带来严重威胁,更是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要想长久发展,就必须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增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和其他资源依赖过度,造成能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恶化日渐突出。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重要思想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实施手段之一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祖国未来、实现“中国梦”之蓝图的重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最优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迫切需求。

(三)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生物学科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更适合社会主义新形势的新型人才,生物学科的课程地位才能得以提高,生物学科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生物学科发展与时俱进。

(四)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

生态文明是适应新社会形势的观念。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乎到祖国的未来。中学是学习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完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中学生内心,融入中学生生活,不仅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他们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生态文明教育属于德育教育范畴,源自环境教育,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推行发展而来。我国环境教育自1972年提出,虽然历经多年,但受被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学校观念、教师素质等因素限制,中学生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意识尚不到位。

目前,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局限,主要有生物课堂渗透和课外实践活动渗透两种形式。课堂渗透主要是通过生物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苔藓植物是检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空气污染,酸雨,赤潮、温室效应等。实践活动渗透是指在课堂之外,组织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开展植物挂牌、爱鸟周图片展示、影像播放和环境讲座等。

生态文明教育是在环境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是在环境教育上的进一步发展,但其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教育,而是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升华,是以培养新世纪的“生态人”为根本目的的。目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仍主要以环境教育的形式呈现。

三、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与生态文明教育目标相统一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初中生物的课程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乐于探究生命奥秘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高中生物除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外,更注重学生唯物主义自然观即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除关注学生自身科学修养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此外,高中生物还帮助人类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

(二)中学生物课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中学生物学上存在许多内容与生態文明是息息相关的。初中生物内容上以生物和生物圈为主线,介绍了细胞,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体的相关知识,突出强调各种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如调查身边的生物、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II号、赤潮、酸雨、温室效应等知识点的介绍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分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意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而选修选模块的设计着眼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生物科技视野,加深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作为生态文明施教素材的主要有群落的演替、能量流动、基因突变的环境因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微生物的利用、生物技术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等等。

(三)中学生物课程课时安排相对充裕,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

初中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且初中生物学知识内容相对较少,内容简单,课时安排相对充裕,这就给在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时间保证。高中学生在初中生物学学习的基础上,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虽然在课程内容上,无论是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初中生物的进一步延伸,学习任务加重,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时间显著增加,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主观条件

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形成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学生的自我分辨能力虽尚不完善,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但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善于钻研,参与意识强,是形成良好意识形态、行为习惯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科本身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是学生们喜欢的科目,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欢乐与实践探索中形成生态文明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四、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已然成为时代的热点词汇。学生或多或少的对生态文明有一定认识,但不全面,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生物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具有丰富的可利用的生物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园内的生态资源,学校所在社区的生态环境及现在的社会环境可以用于教学,使之转变为学生学习实践的现实课程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与课程内容和生态文明相关的宣传讲座,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组织中学生感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风尚,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如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调查身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访谈等了解周围环境中生物的种类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并找出原因。还可以请当地老人讲解当地环境变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参与,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构建多样化评价体系,保障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新的拓展。教学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评价方式上要遵循多元方法评价原则,善用评价结果。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归入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并探索多种切实的评价方式,例如在期末成绩评价标准中,加入环保实践和环保知识及技能的考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加强教师生态文明素养,践行生态文明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加强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注重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尽可能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活动,培养生态文明思维

要让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融入学生的价值体系并转化为学生的习惯化实践,要有相关“知识”“能力”作基础,重要的还在于要有“生态思维方式”作保障,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思维方式是一个人生态文明素养的最高体现。生态思维的形成需要生态知识作为基础,通过不断的活动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感悟,总结,不断强化,才能形成生态思维。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首先学生要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及概念,如酸雨为PH<5.6的雨水及它的形成过程和危害,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及其原因,再结合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搜尋答案,在搜寻过程中加深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认识,并找出合理解决的方案,最后通过拟定保护环境的计划,如垃圾的分类及回收利用,节约用纸,植树种草,设计爱护花草树木标语等形式开展,在活动中践行生态文明,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和思维。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的必经途径。鉴于中学生心理和意识形态发展特点,中学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黄金时期。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全体生物教师加强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以身作则,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加强生态文明践行,形成生态文明思维。

参考文献:

[1]郑世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115-116.

[2]方创琳.论生态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3.23-25.

[3]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良平.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把环境教育引向深入[J].广州师院学报,1998.81-85.

[5]常乌兰.牙克石地区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6]陈秋莲.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以安顺开发区实验学校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7]万义耀.重庆市教委直属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8]张宏涛.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9]葛长龙.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0,(7):73-74.

[10]刘秀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J].科教文汇,2011.106-107.

[11]赖琼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林区教学,2015.96-97.

[12]刘倩.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3.

[13]朱春香.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5]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6]黎凤娴.初中与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研究[J].珠江教育论坛,2010,(2):25-27.

[17]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5.

[18]蔡钦.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点滴思考[J].教育新理念,2013.59-60.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中学生物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教学中课本插图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物细胞相关知识的解读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高中生物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实验教学实践探究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网络环境下海南中学生物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