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狂欢化理论视野下的《哥儿》研究

2015-03-28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哥儿巴赫金衬衫

叶 婷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狂欢化理论视野下的《哥儿》研究

叶 婷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哥儿》是其早期创作中的名篇。文章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分析文本所呈现的狂欢化特征:狂欢化的人物、狂欢化的叙事语言、狂欢化的仪式、狂欢化的广场。

夏目漱石; 《哥儿》; 狂欢化

《哥儿》(1906)是日本现代大作家夏目漱石(1867-1916)的中篇小说,是作者早期创作成果中的一部精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鲁迅先生对《哥儿》作了很高的评价,称赞小说“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1](P41)。《哥儿》以作者曾经在松山中学等地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为基础,叙述的是刚从东京物理学校毕业的哥儿,在四国一所中学教书期间与邪恶势力势不两立,最后辞职回京的故事。学界对《哥儿》的评述一般是从主题人物形象着手进行的。

狂欢化诗学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饱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和时代性,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当今文学领域和各种社会现象的探究之中。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里,巴赫金细致入微地阐明了文学的 “狂欢化”问题,“狂欢化”可视作更宽泛的精神文化现象。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分析文本所呈现的狂欢化特征。

一、狂欢化的人物形象

《哥儿》刻画的主人公哥儿是日本文学史上著名的“江户儿”形象,属于狂欢节式的疯癫形象。尽管具有冒失莽撞的特点,但正气凛然、侠义直爽更是“江户儿”最本质的性格特征。哥儿是具有“狂欢化”色彩的人物,在行为上不拘社会规范的拘囿,张扬本性,追求生命自由,敢于反抗、敢于承担。“狂欢化”人物,实际上就是偏离社会规范和秩序的边缘人物,拥有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出现在作品中就构成了其不拘一格的色彩。

1.哥儿的性格特征从小就初露端倪 幼年的哥儿冒失莽撞:从学校的二楼跳下来,挫伤了腰;用小刀削手,以向同学们证明刀锋的锋利;阻挠偷栗子的勘太郎,但反被咬了一口……哥儿从小就渴望公平,讨厌瞒着人、唯独自己占便宜这样的事。

2.哥儿实际上非常优秀 按照世俗的标准,哥儿是不成器的,即不会有出息,不会有大成就的人物,爹娘均对哥儿绝望。但是,实际上,哥儿勤奋认真,从物理学校顺利毕业。当时,能顺利毕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哥儿不辞劳苦,不怕艰辛,远离繁华的东京来到偏远的四国松山中学献身教育事业,这本身就说明哥儿的无私与伟大。在任课期间,哥儿认真工作,是一名合格的教员。更难能可贵的是,哥儿非但没有与学校里的不良风气同流合污,还极力反抗,并且最终离开四国,以示抗议。

3.哥儿秉性正直,天性善良,嫉恶如仇 哥儿不满校长教务主任的特殊待遇,不满学校对古贺的不公平调遣。哥儿的狭义心肠尤其表现在对古贺的同情上。古贺因家道突然衰落,教务主任不仅落井下石夺走他的未婚妻,并且将他调到更偏远的山区去教书,以便顺利娶走远山小姐。哥儿为古贺鸣不平,对古贺充满了怜悯。

4.哥儿是简单单纯的 哥儿初来学校时,被教务主任的甜言蜜语所蒙蔽,天真地以为他是一位表里如一的正人君子,并且深受其骗,相信堀田是坏人,由此可见哥儿的不谙世事。哥儿对“不学坏,就不会在社会上取得成功,挑正直、纯洁的人的毛病,瞧不起坦率的人”的现象不以为然。哥儿自己不做坏事,也不了解其他人的恶,终究上了大当。

5.哥儿淡泊名利 哥儿欲望很少,不追求名利。哥儿不害怕“狗獾”,不怕“红衬衫”,这其实是哥儿蔑视权贵的表现。并且,哥儿不会为了利益出卖良心,坚决谢绝了加薪,因为哥儿认为,“怎么能做出那种缺德的事,从一个本来不愿调出,被强制调出的人身上,由俺来从他的薪水中去分一杯羹呢?”[2](P87)

6.哥儿在小说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他是怪异的,他既不似“红衬衫”之流仗势欺人,也不似古贺那样对压迫默然忍耐。《哥儿》写于1906年,当时,日本实行“文明开化”政策,逐渐走向资本主义,人们的价值观念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尤其是拜金主义与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哥儿的正直单纯、淡泊名利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不被社会所容。哥儿以其独有的特点和权利,成为学校这个世界中的外人。作者赋予哥儿“江户儿”的身份,使他拥有了不同于其他教师的权力,使他可以借助“江户儿”的外表,公开揭露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领导人物,摆脱领导者们在平时对人们造成的压抑和束缚,在笑声中揭露神圣事物的虚伪本质。他可以使用另外的眼光,用没有被“正常的”即学校公认的观念和评价所遮蔽的眼光来看学校,使日常生活世界非同寻常化。在哥儿这个莽撞坦率的人物身上,实际上寄寓着作家最深厚的喜爱之情与理想。哥儿固然有着毛躁的缺点,但他身上更多的是正面的因素。哥儿代表着的是行动,是主动的反抗。

二、狂欢化的叙事语言

巴赫金指出,狂欢文学在语言上呈现出狂欢广场式的杂语喧哗,狂欢化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它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而得到彰显。狂欢化小说的语言带有强烈的狂欢节的笑艺术和公众广场的俗语特征。《哥儿》中存在着巴赫金所概括的狂欢化的语言现象,即杂语的喧哗。它们是构成此部小说狂欢化现象的最为根本的元素。《哥儿》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特征——诙谐戏谑和幽默。小说语言的狂欢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极具乡土气息的方言 粗俗化的并不优美的地方方言、俗语等在狂欢化的小说中蔚为大观。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代词“俺”的使用。“俺”“俺爹”“俺哥”等透露出质朴的气息与诙谐感。其次是松山地区的方言“哦”。哥儿到四国之后发现,四国的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经常使用方言“哦”,极见学生的顽劣与对教师的不尊重。哥儿对此竭力嘲笑,“他的名作《哥儿》用愤怒、嘲骂、调侃的笑,对腐朽、黑暗的教育制度发出鄙夷的诅咒,为知识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愤愤不平。”[3](P87)

2.日本式的俏皮话与极具特色的绰号 譬如,在日语里,“马大哈”与教务主任的情人“玛利亚”音同,“产米的植物”“丸木”与“高尔基”谐音。前者讽刺了教务主任作风不端,后者讽刺了教务主任貌似风雅实则低俗。而所谓绰号,就是外号、诨号,大多带有幽默讽刺戏谑的色彩。哥儿给学校里的老师取了许多绰号,比如校长是“狗獾”,教务主任是“红衬衫”,英文教员是“老秧南瓜”;教数学的是“豪猪”,教画的是“蹩脚帮闲”。绰号是一个人性格的最好表现,它集中体现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形象滑稽,又具有讽刺意味。小说中的这些绰号最精炼地概括出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美好与丑陋同在,盛赞与鄙视共存,大胆而自由的绰号揭露了人物本质,展现的是生命本身的真实,是一种下意识的狂欢。

3.语言中大量的污言秽语 比如“他娘的”“猪”等,在小说文本中,类似的叫骂和诅咒处处可见。哥儿的辱骂声更多地是对丑恶不堪的现实的不满与愤懑。权利被贬低,教育被低俗化。哥儿通过这种方式,宣泄了自己的真实情绪,使自己凌驾于丑恶事物之上,获得了瞬时性的快乐体验。这种污言秽语正是狂欢广场上最频繁可闻的语言。

4.狂欢化文学作品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不避鄙俗的笑谑化上 这些方言、俏皮话和污言秽语的大肆运用,体现的是对卑俗现实的不满与肆意嘲讽。正是凭借着对这些语言的模拟表演和对假象的戳穿,哥儿成为了狂欢节仪式的主角。

三、狂欢化的仪式

巴赫金将加冕脱冕看作是狂欢化的基本思维方式。加冕脱冕是狂欢化的非常典型的仪式,目的是戳穿虚伪的表象,还原事物的真相。狂欢节上最主要的仪式是笑谑地给国王加冕和随后的脱冕。这里的“冕”是权力、荣誉的代表,它意味着对真与假、善与恶、正与邪的重新评估,使“加冕脱冕”的颠覆意味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明显。

1.教务主任的加冕与脱冕 “红衬衫”是学校的教务主任,主管着教育教学的日常事务,属于管理阶层;同时是文学士,在教学上也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享有特殊待遇,获得优渥的收入,居住在高档舒适的房屋里,受到广大民众的景仰——镇上的人们都觉得他很厉害。不仅赢得了当地最美丽的远山小姐的芳心,还有相好的艺妓。校长实际上还要听命于他,对他强力支持……足见其身份,极度像四国这个地方的一方霸主。他像君王一样拥有权力、财富、美女、荣誉。“红衬衫”对哥儿亲切体贴,在约哥儿钓鱼时做出关心哥儿的样子,教哥儿提防“豪猪”。哥儿以为这世上不会有说谎的人,同时也被这些表面现象迷惑,不得不相信“红衬衫”是好人。哥儿本是最具反抗意识的人,最后也倒向了他一边,并且与“豪猪”绝交。这就是“红衬衫”的加冕,此时“红衬衫”的荣誉达到顶点。加冕脱冕的“冕”是权力的象征,被授予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足见作品的讽刺意味。但是,大家都不是长久的傻瓜,熟语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红衬衫”的所作所为,尤其是他利用自己的权利,设计阴谋,将与远山小姐已有婚约的古贺远调,为顺利娶上远山小姐而扫清道路,尤见卑劣,从此大家终于看到了“红衬衫”卑鄙自私的本质。比如,他横刀夺爱的故事已是人尽皆知。再如,他有相好的艺妓也被“豪猪”发现。最后,连认为他是个好人的哥儿也终于认识到了他的本质,不再信任他。因为人们不再尊重他、信任他,“红衬衫”的命运发生急剧变化,在一瞬间回旋于高低之间、升降之间,这样就造成一种狂欢的气氛,这便是脱冕。他的权力不再坚不可摧,哥儿和豪猪将其揍了一顿即为证明。脱冕就是摘走冠冕,还要讥笑、殴打他。小说通过这种对比,构成了可笑的仪式。“红衬衫”一会儿是高高在上的领导人物,威严不可侵犯;一会儿却是卑鄙小人,遭人唾弃。加冕和脱冕这样的完整礼仪形式其实是一个逐渐认识事物实质的过程。人们起先对一个卑劣者崇拜敬畏,而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自私自利近似小人的卑琐之人,原来只是披着华丽的袍子,其实是败絮其中。

2.加冕脱冕这一狂欢节典型的仪式是对真实丑陋的现实世界的隐喻 加冕脱冕思维方式隐秘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文化转型期的一种价值更替逻辑。“‘红衬衫’其人真可谓是道貌岸然、卑鄙无耻的典型代表。”[4](P82)“红衬衫”是作者花费笔墨极多和用力塑造的一个人物,他是学校玩弄权势者颠倒黑白的典型。“红衬衫”的加冕脱冕揭露了权贵的恶劣作风,实质上又是对等级与权势的反抗与蔑视,揭示了社会上的种种不良作风。

四、狂欢化的广场

巴赫金所谓的狂欢化广场,不仅仅是指狂欢节期间人们举行庆祝活动的具体广场,而是特指可以替代的场所。哥儿所参与的事件和所活动的松山中学,自然而然地具有狂欢化广场的色彩。在这个广场里,荒谬盛行,弱势人群遭欺压,不公平的事件屡见不鲜;教育的神圣、教育工作者的清正廉洁消失得渺无踪影,有的人为了个人私利而弃良心于不顾甚至不折手段。同时,恶者得势、如鱼得水,正气凛然者却遭打压、受排挤。这一切都显得滑稽,所表现出的狂欢化意味也更加浓厚。在这个广场上,通过人们的人际关系变化、职位变迁,观照着社会中的黑暗面。此时,文本所描绘的世界,是一个典型的“狂欢广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完全适合于对《哥儿》的分析。

1.学生不再尊重老师 “学生对老师是极端失礼的,至少看不出对老师的丝毫尊敬之意。”[5](P96)哥儿初次值班就被学生捉弄。学生们在被子里放了大量的蝗虫,当老师追问是谁做的时候,又干起了临阵脱逃的卑鄙勾当。

2.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封建思想并未彻底根除,尤其在闭塞之地更为猖獗;鄙陋的社会风习依然主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四国远离东京,即使接受了新的思想,也难以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人们没有自由,哥儿吃了一份对虾面,学生便把这件事当做日俄战争一样的大事,到处张扬,在四国一个人最基本的自由都被取缔了。

3.学校里的不公平待遇 学校充斥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红衬衫”们“薪水拿得多,任课又少,还可以逃避值宿”,[1](P30)而像堀田先生这样有能耐的人却被迫调走。“红衬衫”要求大家必须有高雅的精神娱乐,但实际上却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4.勾心斗角,排斥异己 学校乃教书育人之地,本应该是纯洁神圣的场所,但是松山中学却盛行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像古贺这样的老师被打发到偏远地区;最有威信的数学教员堀田先生不被容纳;像哥儿这样的正直教员遭诬陷以致被迫辞职。最后留下来的就是像“蹩脚帮”这样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小人。学校就是他们的天下,还何谈教育。

5.势利与拜金主义盛行 教画的“蹩脚帮闲”非常势利,低三下四、溜须拍马是他的拿手绝活。在未婚夫古贺家道衰败之后,远山小姐玛利亚不顾已存在的婚约,背弃了古贺,而投向富裕的教务主任。小说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人们在金钱和权势下的各种丑态。这种为金钱而丧失做人的原则,见风使舵,一切以利益为转移的行为,显然是作家所批判的。

6.反面势力过于强大 人们的懦弱和不加反抗进一步增长了反面势力的气焰。英语教员古贺老实,不知反抗,他“仿佛虽有如无,活象被当做人质一样地顺从,象木偶一般地任人摆布”,[2](P75)事实上,他纵容了不公正。当然,反抗也没有好的下场。堀田在会议上出乎意料地慷慨陈词,提出严惩学生的主张,为老秧君的事和红衬衫争执过,还对“红衬衫”饱以老拳的行动,不过,堀田的行为也只是快意一时,终究无济于事。“红衬衫”们依然是松山中学的当权者,依然为所欲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五、结 语

夏目漱石的《哥儿》是极具狂欢化色彩的文本,从人物到语言,从加冕脱冕的仪式到狂欢化广场,都具有狂欢精神。小说既有对明治时期教育界黑暗现实的鞭笞,又有对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抨击,更有对传统的利他互爱美好品德的追怀,揭示了“日本的近代社会并没有能够建成一个理性正义的王国,也没有带来西方意义上的个性解放。”[6](P304)

[1] 蓝泰凯.一篇讨伐日本教育界腐败的檄文——论夏目漱石的小说《哥儿》[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 [日]夏目漱石.哥儿[M].刘振瀛,吴树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 孙绍红.试析《哥儿》与《围城》的共同点——以对教育制度的批判为中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

[4] 崔丹枫.浅析《哥儿》的人物塑造[J].长城,2014,(8).

[5] 吴宦熙.日本名作《哥儿》中的师生关系解读[J].名作欣赏,2011,(24).

[6] 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Research on Brothers from Perspective of Carnival Theory

YE 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Natsume Soseki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arnival features, figures and narration language ofBrotherswritten by Natsume by using Bakhtin’s carnival theory.

Natsume Soseki;Brothers; carnival

2015-06-14

叶 婷(1992-),女,湖北孝感人,2014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日本文学研究。

G106.4

A

1672-2388(2015)02-0065-04

猜你喜欢

哥儿巴赫金衬衫
李哥儿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狐女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狐女
时髦衬衫穿搭提案
格格不入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
针织衫&衬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