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阴阳学说”浅谈对足阳明胃经腹部循行的认识

2015-03-18李晓梅成泽东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阳明经冲脉循行

李晓梅,成泽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110847)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大致是阳经循行于身体的阳面,阴经循行于身体的阴面(按阴阳相对理论划分,头面部及胸部为阳,腹部为阴[1])。 但足阳明胃经体表循行线中“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2]却循行于属阴的前腹部,这是否与阳经循行于身体阳面相矛盾呢? 本文将从阴阳学说的角度浅谈其对足阳明胃经循行腹部的认识。

1 平衡腹部阴阳

人体躯干部分布着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其中在躯干部的前腹部就有4 条阴经和1 条阳经经过,分别是“阴脉之海”任脉、“十二经脉之海”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 阳明经为阳经为何循行于属阴的腹部? 可能是由于腹部阴气极盛,丞需阳气固护。 那为什么是阳明经在前而不是少阳经或太阳经呢? 可能是由于“背为阳,腹为阴”,腹部阴气盛极, 再加上四条阴经循行经过腹部,使腹部阴气更盛,需要阳气最盛之经分布于前面,《灵枢·阴阳系日月》说“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2],阳明经合太阳、少阳之阳,在三阳中阳气最盛,故阳明经循行腹部,以固护腹部体表之阳,平衡腹部阴阳。

2 平衡冲脉之阴

人体经脉除带脉外基本以任、督二脉为界左右对称分布, 唯有冲脉对称分布却无相应阳经相伴。冲脉通行十二经,主一身之血,为“十二经之海”、“血海”、“五脏六腑之海”,在人体具有溢蓄,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以渗诸阳,灌诸经的作用。 《灵枢·五味》记载:“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2]。 胃经为十二经脉之长,全身气血之源,气血旺盛,脉大血多,统领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 胃经为阳,冲脉属阴,五脏六腑均受冲脉与胃的濡养,与“血”关系密切,两经一阴一阳在维持十二经脉气血阴阳的平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足阳明经循行于腹部可能存在平衡“血海”冲脉之阴的意义。 其次,《灵枢·海论》载:“胃者为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腧上在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 ”[2]其中,气街即为气冲穴,巨虚是指上巨虚、下巨虚,两穴均在足阳明经上。 此外,水谷之海和十二经脉之海部位分居上腹部和下腹部,二者不仅相邻而居,而且腧穴相连,关系密切。

3 平衡全身气血阴阳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一方面人体气血的充盈离不开胃,另一方面人体经脉气血的调节也离不开胃。 在人体经脉的气血分布并不均匀[3],《灵枢·九针论》记载“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 ”[2]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血海”,纵观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只有足阳明经多气多血,《灵枢·本输》中载:“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经也。 ”[2]经脉之中气血平衡。 正所谓“阴阳匀平,以充其行”,胃经行于身前,更宜统领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协调各经气血,平衡全身经脉气血阴阳。

胃经不仅在调节正常人体经脉气血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张志聪阐述胃经的发病机制为:“阳明乃盛阳之气,故主五月为首。 五月阳盛而一阴始生,故为盛阳之阴。 阳盛之气,为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五月阳气始衰而下,阴始生而上,阴与阳交争,以致经脉不和,……。 ”[4]明确说明了在疾病的产生过程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对立斗争的规律。 疾病的产生源于阴阳的斗争,而疾病的治疗也离不开调整气血阴阳。 《灵枢·五邪》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 皆调于三里。 ”[2]表明不论是阴气、阳气的一方失衡,还是“阴阳俱有余”或者“俱不足”导致的疾病,都可通过“足三里”的双向调节作用,激发阳明经气,循经络传达到失衡脏腑,实现治疗的目的。

4 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曰:“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5]即阴主内,阳主外。说明阴守于内,离不开阳气的固护;阳气的外在功能,离不开阴气提供的物质基础。 阴阳二者,相互依存,互根互用。 按“外为阳,内为阴”的相对理论划分则躯干之表为阳,躯干之里为阴。 虽然躯干部表里的划分没有明确界限,但在《灵枢·经脉》有关三对表里足经在躯干部的循行分布论述中通过 “其直者”、“其支者”的记载,可以看到躯干部这六条经脉分布上的内外区别[1]。 “其直者”是经脉的主干,足阳明经在腹部体表循行“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2];“其支者”是支脉是次要的,足阳明经在体内的循行“其支者,……,下膈,属胃络脾”[2]。 足太阴经在里“属脾络胃”,主内;足阳明经在表“属胃络脾”,主外。脾胃二经,相互络属,密切关系。此外,胃为阳明燥土,脾为太阴湿土,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地,人的生长也离不开脾胃的运化,二者被誉为“后天之本”。 在生理机能上,胃主受纳腐熟,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运行气血,化生津液,滋养全身的脏腑、筋脉、肌肉、皮毛。 在生理特性上,“胃气通降,喜润恶燥;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二者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互依存。 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有关“太阴脉是胃脉也,被胃”[6]的记载,更进一步说明了脾胃二经的密切关系。 综上,胃经理应伴行脾经行于身前,足阳明经行于身前既符合十二经脉循行原貌,又是脾胃两经关系密切的具体体现。

5 胃腑体阳而用阴

胃居中焦,培植中州,养育四旁,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 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 在人体主要接纳饮食入胃的水谷,并完成对饮食物的初步消化,以化生气血津液,滋养五脏六腑。 其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从胃的生理机能和生理特性可以看出胃虽为阳土,但确具有坤德的阴性意义。 正如《张氏医通》提出的:“胃之土,体阳而用阴。 ”此外,足阳明经不仅循行于躯体的头面部、胸前部及下肢外侧前缘这些属阳之域,也循行于属阴的腹部,胃经本身这种阳多阴少的循行分布特征也具有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属性特点,这可能也是胃腑“体阳而用阴”属性的外在表现。

6 小结

综上所述,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腹部既着眼于腹部阴经与阳经的平衡, 体表与体内阴阳的平衡,表里经的互存互用,又体现了足阳明经本身“体阳而用阴”的特殊属性。 足阳明经通过循行于腹部阴域之地这个特殊的现象,体现了脾胃在整个人体生命中“后天之本”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对足阳明经的认识,彰显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性。

[1]沈雪勇.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J].中国针灸,1997(2):118-119.

[2]佚 名.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88,112,78,160,6,58,33.

[3]任 路,李 静.关于足三阴三阳经脉躯干部循行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 117-2 118.

[4]郑 林.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90.

[5]佚 名.素问[M].穆俊霞,王平.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

[6]马继兴.马继兴医学文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22.

猜你喜欢

阳明经冲脉循行
中医名言拾粹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任督脉循行刍议*
中医名言拾粹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
督脉循行考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
小议冲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