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督脉循行考

2016-11-29杨尊求周青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循行督脉治疗

杨尊求+周青

摘要:目的探明督脉循行的明确路线。方法对相关古代中医经典关于督脉循行的论述作文献分析与考证。结果考证、概括出督脉的循行路线。结论探明督脉循行的明确路线,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督脉循行的路线,尚存在一些疑点,有待进一步研究与临床验证。

关键词:督脉;循行;病候;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9-0019-03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十二经脉中六阳经皆与其相汇,故李时珍称其为“阳脉之海”。一般认为,督脉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实际上,督脉的循行比较复杂,督脉之病候亦有多种,而历代医家对督脉之循行路线则颇有争议尚无定论。然,督脉与临床许多疾病关系密切,弄清督脉循行的明确路线,对于临床许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督脉循行的记载,散见于古代医学典籍。兹考《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等主要医经关于督脉之文以论述之。

1督脉循行

关于督脉经脉的循行,各医经所述有所不同,今之教科书所述亦含糊不清,颇多疑义之处,悬而未决。

《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1]

《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2]

《针灸甲乙经》论督脉之循行,引《素问》与《难经》之文以述。其引《素问》之文与《素问·骨空论》所述督脉循行之文基本相同,唯“少腹”作“小腹”,“两目之下中央”作“两目之中”,及“督脉生病治督脉”一句后无“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其引《难经》之文则云:“《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九卷》言营气之行于督脉,故从上下。《难经》言其脉之所起,故从下上。所以互相发明也。《素问》言督脉,似谓在冲,多闻阙疑,故并载以贻后之长者云)。”[3]与《难经》所述亦基本相同,唯“入属于脑”下尚有“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

《奇经八脉考》云:“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4]

按:从督脉的命名、《难经》所载督脉循行、以及《灵枢·营气》、《素问·气府论》等篇的相关记载,以及《素问·骨空论》所载督脉病候“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可以肯定督脉是经过身后正中线的,然《素问》所载督脉循行却无此线,因而,《素问·骨空论》篇很可能有脱简与错简。今试改如下,以待贤者斧正: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小字旁注:其孔,溺孔之端也),络阴器,合篡间,男子循茎下至篡(小字旁注:与女子等),绕篡后,至脊里。其支者,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其支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其支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综上所述,督脉循行之路线,可概括为:①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向下经过阴器,至会阴部,绕会阴之后,至尾闾骨端之长强穴,入脊里。第一支,绕臀部,到达从大腿内侧后缘上行的足少阴脉,与足太阳络相合,贯脊属肾;②第二支,起于尾闾骨端的下极之俞长强穴,入脊里,循脊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入络脑,上行至巅顶与足厥阴及足太阳会于百会穴,沿额部正中,至鼻柱;③第三支,与足太阳脉同起于目内眦之睛明穴,与足太阳脉同线并行,上额,与足厥阴脉足太阳脉交于巅顶,入络脑,还出,下项,循脊柱旁下行抵腰中,入络肾;④第四支,从少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以上所总结的第②支,即督脉经过身后中央的路线,诸医经所述基本相同,因而此一支是确定无疑的,唯《素问》文中督脉循行路线之①③④支,为《难经》所无。而其所述第④支,即腹部上行支,则与任脉所行之身前正中线同。督脉循行路线是否包括此一腹部上行支,或者说督脉是否经过腹部,医家对此颇有争议。

按:督脉是否经过腹部上行,有三种可能:

第一,督脉经过腹部,与任脉、冲脉同体而异名。王冰与张介宾皆主此说。王冰云:“自其少腹直上,至两目之下中央,并任脉之行,而云是督脉所系,由此言之,则任脉、冲脉、督脉,名异而同体也。”[1]张介宾云:“按此自少腹直上者,皆任脉之道,而本节列为督脉。《五音五味篇》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然则前亦督也,后亦任也。故启玄子引古经云:‘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由此言之,则是以背腹分阴阳而言任督,若三脉者则名虽异而体则一耳,故曰任脉、冲脉、督脉一源而三歧也。”[5]又云:“骨上,谓横骨上毛际中曲骨也。齐下谓脐下一寸阴交穴也。皆任脉之穴而治此督脉之病,正以本篇所发明者虽分三脉,其所言治则但云督脉而不在任冲,故所用之穴亦以任为督,可见三脉本同一体,督即任冲之纲领,任冲即督之别名耳。”[5]

王冰及张介宾之说虽有一定根据,然亦不无可疑之处。若三脉同体,则其中一脉病,当三脉皆病,显与《内经》所载关于三脉之病候各不相同不合;再者,若三脉同体,又何必别出三脉之名?因三脉在循行时有直接的联系,甚至存在路线相同的情形,云三脉联系紧密可也,若就此云三脉同体甚至以为三脉实为一脉,则似未可,因三脉之循行在路线相同之处可能在体内所行之深度与层次却不同,且各经之病候亦不相同。故“三脉同体而异名”之说尚有待商榷与考证。《针灸甲乙经校注·奇经八脉》按语云:“按督脉循行,因经文所言,似义不甚明,故注家说解,亦颇不同。由于现存此经条文不多,诸多疑义,尚难尽释。然王氏所谓‘名异而同体之说,似不妥。虽经文所述,有时三脉,行当一线,因上下层次有别,虽同线不必同体,故王说自不能解三脉之疑。”[3]

第二,督脉在腹部的循行线乃任脉之循行线而后世学者传抄或编次时将其文误入督脉之文。

《素问·骨空论》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1]按行文体例,此篇似有错简,原文顺序似当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脉者,起于少腹……。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又,篇内所云督脉在腹部的循行路线与任脉之循行线多有重合之处,两者均从小腹上行,上至咽喉、颐、目。故督脉在腹部的循行线,有可能是任脉的循行线而被后世学者误入督脉之文。

第三,督脉经过腹部,与任脉相并上行。

关于此论,佐证有二。

(1)经脉并行之例,在《黄帝内经》中尚有他处可征。如《素问·骨空论》云:“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1]即言冲脉在腹部与足少阴经并行而上。

(2)《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经脉之三》杨上善注云:“此脉起少腹,循阴器,上至目内眦,复上额交颠入脑,还出别下项,侠脊,入循膂络肾,然后别从肾上而还至于肾。《九卷》:‘别于畜门,上额循颠,下项脊入骶,络阴器,入脐中,上入缺盆。二经相证,督脉之逆显然。又按考古本,竟于(按:于疑为谓字)此为任脉之言,而有不识,以此督脉……腹。”[7]

杨上善以《黄帝内经》与其当时所见之《九卷》互证,认为《黄帝内经》所载督脉在腹部的循行线是“督脉之逆显然”,意即督脉在腹部的循行线是督脉的逆行线。杨上善又明言其“按考古本,竟谓此为任脉之言,而有不识,以此督脉……腹”,说明他也注意到有医家不识督脉在腹部的循行而将其误以为任脉之言。再者,《九卷》明言“别于畜门,上额循颠,下项脊入骶,络阴器,入脐中,上入缺盆”,该句所言路线从畜门分出,上额,从头顶下行经过项部、脊柱、骶部,联络阴器之后,上行进入肚脐中,再上行入缺盆,说明这条路线既有经过背部的下行线(顺行线),又有经过腹部的上行线(逆行线),虽不见此句上下文,然杨上善既引《九卷》之文与《内经》互证,说明其所引《九卷》之文所言当即督脉,其所见《九卷》之文当亦完整,而杨上善所言绝非其断章取义主观臆测之说也。

2讨论

督脉与人体一些重要的脏腑、器官、组织比如肾脏、脑、脊髓等,以及其他经脉比如任脉、冲脉、带脉、足少阴脉、足厥阴脉、手足三阳经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探明督脉循行的明确路线,之于临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督脉的循行,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记载的不多,且各书所载有异,不尽相同,即便是《黄帝内经》,各篇所述也前后不一,互有出入,加之古代中医经典文字古奥,世远人湮,书秩沦丧,其文难免脱失错讹,因而其中尚有诸多疑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黄帝内经影印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7,117,117,117,114-115,255-256,117,255,245,117,117,245

[2]凌耀星难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0,43-44,53,22

[3]张灿玾,徐国仟针灸甲乙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88,287,283

[4]孙朝宗《奇经八脉考》笺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5

[5]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68

[6]郑林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6

[7]王洪图,李云重校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254,358-360

[8]田思胜沈金鳌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6

[9]钱超尘校勘元本影印明本《金匮要略》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42-43

[10]刘世恩等张仲景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431,441,444

猜你喜欢

循行督脉治疗
马王堆导引术循经导引基本规律与特征初探
三个动作能疏肝
从督脉论治失眠的思路与实践
最方便的健身
通督温经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