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行把握

2015-03-02陈志勇张艳青

关键词:把握认知生态文明

陈志勇,张艳青

(信阳师范学院 a.教育科学学院;b.图书馆,河南 信阳 464000)



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行把握

陈志勇a,张艳青b

(信阳师范学院 a.教育科学学院;b.图书馆,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从生态文明观念和建设路径两个向度上对其进行多方位的认知与定位,有助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进而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把握与推进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认知;定位;把握

张艳青(1967-),女,河南鹿邑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39上述论断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与终极目标、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具体的践行策略等方面,科学地界定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内涵。不仅从理念认知层面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而且将其并行融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范畴,进一步完善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完备了当代中国文明体系建设的构成要件。

由此认为,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而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命题,既是战略定位,更是策略选择,必须深加领悟并切实见之于行动。

一、如何认知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全面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果,生态文明发展过程的呈现状态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以上看法,我们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主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及社会各子系统和谐永续关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并行共生的对人类文明认知与创建的一个实践过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协同变化,人类文明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渐次产生了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乃至今天的生态文明。但是应该清楚,生态文明形态与以前的文明形态相比,有着本质属性上的差异。因为生态文明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性回归,是人类文明意识反思与升华的结果。

另外,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解读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那么在基本认知的前提下还会派生出更为具体的认识。比如朴素的生态学认知、传统的中国哲学认知、严峻的生态状况认知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知。

(一)朴素的生态学认知

生态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以其朴素的学科思想和缜密的学科理论,论述了生态系统天然的存续属性,阐释了生物(包括人在内)与环境所达成的辩证统一的依存状态。

朴素的生态学认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源于生态学核心内容的生物与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互为条件、互至和谐共存状态的一种认知[2]与认定。这是我们全面正确地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点。二是生态学认知与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关系密切,但两者在认知范畴、认知程度乃至认知对象的内涵与外延方面都存在层级上的差异。我们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践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自省与自觉,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状态的有机融合。

生态学告诉我们: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互为条件、互至和谐。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生态学原理、生态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求得“人本位”与“生态本位”的并存并立,进而在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五位一体”战略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地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的中国哲学认知

人类对生态文明的理性思考和哲学思辨由来已久。其中,“天人合一”思想可谓是我国古代道家先贤老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高度概括,其中蕴含着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理性认知,人即自然与自然即人是老子对生态文明建设最鲜明的辩证阐释。后续诸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人为一”“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同诚”等虽分别言自庄子、荀子、孟子,但无一不归属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中国哲学认知范畴。

另外,中国民间有关节气与农耕相契的歌谣,亦反映出普通民众对生态文明最为直接、最为朴素的感知与体认。

当然,中国的传统哲学具有内涵高度凝练,外延比较宽泛且相对不易界定,论证不够缜密充分,喜欢坐而论道,鲜少起而行道。因此,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科学地加以扬弃,以取其精华,继而行道为要。

(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知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文明概念,但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自然界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要素”和“劳动本身的要素”[3]114的观点;并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形成产品的原始要素,从而也就是形成资本物质成分的要素,即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4]662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4]663。这些论述都是马克思自然生态环境内因论思想内涵的鲜明体现,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认知。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其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5]846,“自然界这个敌人也是有办法制服它的”,但要“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6]393。另外,毛泽东关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实行有计划的生育”、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观点,都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生态认知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更是蕴含着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发展观和“五位一体”总布局,不仅体现出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发展、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不懈探索而且也反映出我们党对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升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的“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39论述,更是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如何定位生态文明建设

就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定位而言,我们认为可以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向度入手来加以讨论。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包含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生态文明是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手段,目标催生手段,手段完善丰富目标。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人类认知自身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实践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人们对文明的认知水平、践行能力会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形成的价值观念,设立的目标策略等也会得到发展和完善,并不断趋近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另外,自然、社会、人都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空之中,摆脱不了时间、空间对其存在形式、存在内容、存在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当然,存在着的主客体又是随着历史时空的发展而渐进变化的。譬如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是随着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随着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的提高而逐渐明晰、逐渐被重视并提升到“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因此,不管从哪个向度来讨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问题,都要将其纳入到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和世界发展的“绿色经济”这一特定时空背景之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住社会代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

(一)观念定位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定位其实质应该是对生态文明的观念定位,定位主要的内容可以用“三个把握好”来表述。第一,把握好人的意识、观念和行为的辩证关系。人的行为由意识驱动,行为的性质取决于观念,而观念则是在意识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人的思想产生的。因此,确立生态文明意识并体察到环境的生态需求,是对生态文明观念定位的前提条件。第二,把握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同为主体、互为关系、相互依存的“生态共同体”,对自然的轻视与不负责任无疑是对人类自身的轻视与不负责任。所以,我们要以平视的目光和敬重的心态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在追求和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要认识和尊重自然的存在价值,特别要认识到自然的存在价值对于人类来说还具有代际传承性特征。只有这样,才是人对自身生存意识的理性回归,亦是思想观念对生态文明的本源回归。第三,把握好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相关研究认为,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体现着生态文明的本质生命力。而生态物质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具有感知、认知和量知的特征[7]。两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知行关系,此生彼长,互为促进。如此,做到知行一致,努力实现知行的最大契合,则是生态文明观念定位的关键所在。

(二)价值定位

关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在“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中的地位、价值等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均做了深刻的阐述。以此为前提,再具体谈一下对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定位的认识。

首先,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视域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五位一体”构成的社会有机体,其产生是对经济运行规律的主动适应,和谐运行更是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战略部署,是当代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和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蕴含着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对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真切期盼和不懈追求。其次,从政治学的角度观察,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它不仅关乎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更关乎党的执政基础、执政能力的巩固与提升,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再次,如果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观点来解读这一话题,那么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对现代科学养分的及时汲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认同与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当然,如果着眼于其他相关的自然学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会更为具体,不再赘述。总之,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地位,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布局。

(三)目标定位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当然,这一目标不是生态文明的单向度内容,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一般认为,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和性质,但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仅有战略目标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过程目标来细化和承载阶段性发展内容,维护阶段间衔接一致的发展秩序。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下还可以设立三个过程性目标。第一,建设美丽中国。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特别是解决诸如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转轨时期市场经济过度逐利和资本运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推进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型。第二,营造文明发展氛围。遵从“绿色经济”发展规律,构建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法规和生态文化,扎实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中华民族能够和谐发展、文明发展、永续发展。第三,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味地拜金、崇物、唯技术、忽略人的自身发展,都是发展的异化,不可能创建文明。所谓的生态文明,最根本、最实质的是要实现人的生态理念现代化。人的生态理念现代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能以科学、民主、平等、协商的心态面对自然、社会与自身,在三者和谐运动的状态下实现自身的个性发展、素质提升、精神收获。同时,自觉本能地做到尊重自然、亲近自然、顺应自然、回馈自然,尽其所能地推进自然生态的优化和社会生态的有序,达到主客观上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四)实践定位

关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定位问题,首先,我们认为可以借用刘湘溶在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实基础与时代目标》一文中的论述来定位,即“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认清一个现实,生态危机严峻的现实;站在一个高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高度;瞄准一个目标,美丽中国的目标;把握一个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8]。

其次,要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邓小平两句名言的科学内涵。一是“人定胜天”。如果剥离当时意在提振精神的历史背景,这句话应该正确解读为在人类创建文明的实践进程中,人只有站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在掌握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推动自然向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的实质是发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主体存在价值及其适应环境、变革事务、和谐关系能力的提高与强化。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虽然经济发展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追求单纯的GDP增长看作是硬道理,要坚决克服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双重迷失的现象,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最后,要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生态系统自净体系的一个子系统着力加以推进。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净能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面对自然,面对生态,应该少一点专治、独断与贪婪,多一点民主、协商与爱心,切实把延续自然、延续人类文明的责任承担起来。

三、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要正确、全面地把握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为关键的是要在思想上掌握其科学内涵,在实践上抓住其运行规律。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实践层面上的理性认知、科学定位和自觉行为等具体问题,即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基础和落脚点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认知、科学定位仅仅是建立了一个理性基础,这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种理性认识内化为一种社会理念、行为规范,促使社会不同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有所作为。

(一)发挥政府主体作用

从政府层面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发展布局,构建和完善“国家主导,政府主体,各方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的功能是秉承国家意志,协调各方力量,统筹推进实施。政府在操作层面上的作用主要是宏观把握,如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国民经济、国土资源、环保民生等发展政策,编制落实生态建设规划,规范相关行业建设标准,严格生态监测,发布生态状况报告,构建预警机制,加大预算投资,强化监管处罚力度,营造生态文明风尚等。

当前,面对全球化的“绿色经济”趋势和中国的生态状况,各级政府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一致的原则,在优化资源开发格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更新发展评价标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等方面正在开展的工作,都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的重点。

(二)营造社会内化氛围

人是社会的人,其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风气的具体化,同样,所有个体行为习惯的总和也可以看作就是社会风气。个人行为与社会风气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只不过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约定俗成的问题。我们认为所谓的约定,就是社会规则、社会风尚、社会的价值标准对人的内化作用。因此,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把握,就是要突出社会的教育、浸染、褒奖和内化作用,大力宣传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明确社会环境伦理规范,形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所谓的俗成,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要敬重和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自觉地把短暂的生命纳入到自然法则、社会和谐之中,不断地扬弃自己、升华自己,用文明的行为、有价值的作为,积极地响应和自觉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三)推进人的生态自觉

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为根本的把握是推进每个人的生态自觉、文明自觉、责任自觉和行为自觉。如果把实现这一目标看作是一个工程的话,那么法治的规范作用和教育的先导作用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

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目标,提出了“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9]2的要求。破解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依靠法治思维,用理性的法治方式加以推动。

就法治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实施机制、严格法律责任、细化责任主体、提升执法能力、分解执法成本、扩大监测范围、创新监管手段等都是题中之意,亟须结合中国国情和“五位一体”发展布局及时、系统、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与此同时,要在全社会、全体公民中倡导和培育法治精神,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把法治的规范性、权威性、民主性和稳定性体现为所有个体的共同意志,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转化为人的生态自觉,进而从最基础的个人层面处理和解决好高度社会化、高度市场化下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教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基础效应。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人的社会化、个性化发展,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教育都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教育的先导与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促进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结构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增进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认知,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道德取向和生态价值追求,营造“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氛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目标,积极拓展教育载体,改进和完善教育形式,创新和丰富教育内容。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推进,课堂教育、媒体教育和体验教育融为一体,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养成教育上下贯通。努力调动一切教育资源,汇聚各种教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扎实推进当代中国人的生态自觉,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方精云,朱江铃,等.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182-18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张首先.生态文明:内涵、结构及基本特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29.

[8]刘湘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实基础与时代目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4):176-180.

[9]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蔡宇宏)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The Recognition and Grasp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HEN Zhiyonga, ZHANG Yanqingb

(a.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b. School Library,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ayout abou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ve in one", which was put forward in 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about beautiful China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ilding cognition and positioning from two dimens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ultidimensionally will help to set up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about respecting nature, complying with the nature and protecting the nature, thus helping to grasp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of government,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gnition; positioning; grasp

作者简介:陈志勇(1963-),男,江苏睢宁人,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KS012)

收稿日期:2015-01-17;收修日期:2015-04-17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5)04-0006-05

猜你喜欢

把握认知生态文明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信息的回应策略
浅谈竹笛教学中音准和音色把握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