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休闲观及其当代启示

2015-03-02李秋芸

关键词:休闲人的全面发展工作

李秋芸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主义的休闲观及其当代启示

李秋芸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休闲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马克思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生存上的自觉,同时也是一种审美式的生存。人们的劳动、工作、娱乐,都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生活中,由于个人的生活条件和选择不同,休闲方式和表现形式也截然不同。这种休闲不附着于劳动,它为自由活动开辟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休闲;工作;剩余时间;自由时间;人的全面发展

生命短短几十载稍纵即逝,除了忙碌的学习工作,余下的时间我们休闲娱乐充实生活,或者说是享受时光。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城镇职工的业余闲暇时间骤然增多,人们对休闲的认识和理解也日益多样化,对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的研究也日趋深刻,但休闲的真正内涵,大众却没有完全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的内涵

休闲诞生于较为原始的农业社会,表达一种福禄、美好但却受着限制的善良的愿望。休闲的状态悠然自得,与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相互辉映, 构成自然生命一张一弛、一动一静的节律[1]95。比如独自闲坐,这种人人都有过的休闲,体验到的首先是生理上筋肉放松的快感、气血通畅的舒适,同时释放劳作中的各种烦恼和不快,获得一份轻松舒适的心情,实在是一种劳作紧张疲劳后的身心放松,是为再次劳作养精蓄锐。闲适、放松的成分常被认为是休闲的核心所在。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对休闲研究最为深入的当属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他们强调休闲的非功利性、个体性、内在性和精神性,主张“无为”和“逍遥”。“无为”即无欲、限制人的欲望;“逍遥”是一种无为的生活状态。就在当下,人们谈起欲望二字,也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认为有欲望才会有动力,也有人认为欲望害人不浅,是个火坑,因为欲壑难填而让一些人犯下错误的事屡见不鲜。这种无为的逍遥在儒家哲学中就不被赞同。儒家讲究“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重视休闲的社会性和工具性价值,这与西方传统的休闲思想略有相似之处[2]。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获得智慧和幸福的先决条件,它体现出一种真正忘却物质利益的满足。他认为劳动以及繁忙的目的正是为了争取闲暇的时间,闲暇愈多也就越需要实现一种高层次的休闲,如开展休闲教育、学习音乐等。

老子、庄子、亚里士多德都很关注休闲问题,但他们并没有回答休闲和消遣的社会基础是什么,而马克思所要解决和回答的恰恰就是休闲和消遣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从多数人和现实可行的角度思考休闲,而不仅仅是从少数人和人性的角度思考休闲。

几年前,一个北漂女孩在网络上出售自己的“剩余时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剩余时间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生活、充实人生的可能性。剩余时间的出现恰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对于闲暇的态度和休闲的方式日益多样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将人类生存的状态分成三种,即劳动生存状态、休闲生存状态和生理生存状态。而休闲本身作为人生活中的一种状态,它不仅仅是一种生存上的自觉,同时也是一种审美式的生存。这种生存与劳动生活密切相关。

马克思没有专门地研究过休闲的问题,而他的休闲思想也主要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阐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关理论中论及的。

他的著作中没有明确使用“休闲”这一概念,他更多使用的是“自由时间”“闲暇时间”“不工作的人”等表达方式[1]105。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在此过程中,他们抽象地谈论了有关休闲的问题,分析并批判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休闲问题,他们认为休闲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类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存在方式包括劳动、休息和休闲。劳动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也是人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进行的活动;而休息,正是人类为了再生产劳动力而进行的活动;休闲既不是劳动,与休息也有区别,它是介于劳动和休息之间的一种状态。马克思说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人类用在休息或休闲中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3] 214。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这些时间一部分用于生产,一部分用于从事自由活动,这种自由活动是在无外在压力和目的下进行的,跟劳动不一样。因此,自由时间属于一种“不用”劳动的时间。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更加是保证现代人走向自由境界的“物质”必需[4]。所以获得休闲的状态,必须首先赢得自由时间。正如马克思精辟论述的,“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5]33。

二、人的发展是增加可支配自由时间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自由时间,他认为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恩格斯也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步骤在于,应提供每个人有益而健康的工作,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和足够的闲暇时间,并且要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充分而真正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勾画的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正如《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所展望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分享人类文化成果以及发展自由的个性,其保障就是“自由时间”。 唯独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时候,才不会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劳动时间,当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的时候,所腾出的时间才能让个人得以休息和创造,才能让个人在除了工作以外的其他领域有所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这样描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能够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意愿而从事自己理想的生产和工作的时代。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特定规划每个人的活动范围,没有规定谁可以在哪里发展,没有设定由什么来决定每个人的愿望,这样才可以使人们有可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休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而增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的根本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个人生产力。马克思认为,有两条路径可以发展生产力:一是用社会的方式,主要是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譬如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管理,完善劳动方式;二是用个人的方式,即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才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想要增加自由时间必须首先减少劳动时间,使个人获得更多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的个人的充分发展,对劳动生产力又起着不可磨灭的反作用。换一个角度看,在直接生产中,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是生产固定资本,而这种固定资本恰恰就是人本身[6]。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总是彷徨,总是找不到真正把握休闲生活的正确方向,时间一晃而过,如何把握人生的价值,如何找寻生活的方向,关键在于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休闲观,这也是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即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正确的休闲方式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有效途径

休闲要体现休闲的价值,有效地利用除了生产生活之外的闲暇时间,有利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要不断地接触新鲜的事物,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正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在休闲中增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或许有人认为睡觉就是一种极其有用的休闲方式。这种认识也不为过,充足的睡眠,可以使身心疲劳得到恢复。当然,大部分人在休闲过程中都会尽力让自己融入社会,融入自然,让生活更加多彩,经验更加丰富,得到更多的收获。休闲方式的选择是自由的,约翰·凯利的休闲学专著《走向自由》说:“休闲感有且只有一个判据,那便是心之自由感。”[7] 245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让百姓时常有心之自由感也不是一件易事。目前我国公民用于休闲的支出不是很多,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还不高,再加上休闲历来不被人们重视,甚至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对某些休闲方式还有不同程度的误解和偏见,对休闲的需求还不足以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安排,加上周末双休日,人们一年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正确的认识休闲,理解休闲,对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从根本上说,人不是为了劳动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享受生活和获得发展并为之快乐才是人之本能。人为了休闲必须劳动,劳动不过是一种人们获取闲暇的手段而已。通过劳动,人的生命有了与劳动相得益彰的休闲,人类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是因为劳动水平有所提高,而且劳动力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休闲层次的提高。通过劳动来享受休闲,才是健康的正常人的生命活动。因此在价值层面,休闲与劳动的重要性不分上下。有人认为休闲是一种“宫廷之学”,唯独有钱人才有资格享受,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换句话说,休闲活动的出现要追溯到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时候,智慧和劳动使人跟动物的区分变得明显,人类的发展历史也表明,人类的休闲活动或者说人类在休闲上的支出时间,与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文明的进步密切相关,在一个社会共同体或一个国家中,休闲水平的高低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这个国家和社会对人的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的体现。

四、反思当代中国式休闲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休闲需求带动的休闲经济的发展力度不容小觑。人们进行充分健康的休闲活动,可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同时,社会不仅需要发展经济,还需要完善民主和法治,需要健康的文化,而这都有赖于人们是否有充分的闲暇时间来参与和关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德行的生成和政治活动都需要有闲暇。”试想,一个没有时间享受的人,一个整日奔波于生计的人,一个劳累到回家倒头就睡的人,能有什么心情了解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动态?所以,休闲活动和休闲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给予人们充分的休闲时间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要条件。

就目前的中国而言,休闲和休闲经济还是新生事物,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如对休闲和休闲经济陈旧的认识、几乎空白的休闲教育、尚未普及的科学的休闲消费观以及发展不平衡的休闲经济、规模不足的休闲产业等,都严重地制约休闲水平和休闲经济的发展。因此,针对我国当前休闲事业的发展和休闲经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健康、快速、可持续地促进休闲水平和休闲经济的提高和发展,在全社会进行休闲教育,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强人们的休闲消费能力,拓展休闲经济的新空间,加强环境保护,重视休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晨晔.休闲: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项尝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梁振南,梁晓音.休闲:人类的一种审美化生存状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2-3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于桂芝.劳动和休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4,(4):235-23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龙佳解.思考人的本质性活动的两种范式:劳动与行动——评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6-111.

[7][美]C.J.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赵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蔡宇宏)

·哲学研究·

作者简介:李秋芸(1991- ),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扶持项目(yfc100373)

收稿日期:2014-12-16;收修日期:2015-04-15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5)04-0016-03

猜你喜欢

休闲人的全面发展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论清新休闲旅游名城形象构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