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熟人社会”理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纠纷处理中的应用

2015-02-12陈治楠

医学与社会 2015年9期
关键词:患方熟人医疗卫生

摘 要 对“熟人社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纠纷处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认为将“熟人社会”理论引入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处理,能提高纠纷调解效率、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减少医患双方伤害、和谐医患关系。但过度使用,也可能对我国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希望通过对“熟人社会”理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纠纷处理中应用的探究,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处理医疗纠纷提供借鉴,为相关部门完善调解机制提供参考。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723/j.yxysh.2015.09.015

Application of“Acquaintance Society”Theory in Handling Medical Disputes in Grassroots Medical Institutions

Chen Zhinan

Central Hospital in Tianbao Town in Zhangzhon city,Zhangzhou,363001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acquaintance society"in handling medical disputes in the grassroots health institutions.We believe that introducing"acquaintance society"theory into grassroots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handle medical disputes ma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ispute resolution,save the cost,time,money and reduce harm both of doctors and patients,and bring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However,once this theory is used excessively from bad motive,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by fair means or foul abuse,the damage to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leg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may happen.This paper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grassroots medical institutions'dealing with medical disputes and related department's improving the medi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Medical Dispute;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Acquaintances Society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改善医生行医环境和患者就医质量,也有利于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但近年来各类恶性伤医事件频发,为我国医患关系敲响了警钟。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如何更快更好地处理医疗纠纷,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从社会学的“熟人社会”角度出发,针对我国目前基层医疗服务及医疗纠纷的现状,立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纠纷处理实践,提出将“熟人社会”理论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纠纷处理应用中,分析其积极影响及弊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理医疗纠纷提供参考。

1 “熟人社会”理论与医疗纠纷处理

1.1医疗纠纷处理流程

发生医疗纠纷,首先医患双方进行协商调解,调解不成的,医患任何一方均可向主管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请求 [1]。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后会指派专人妥善保管原始资料,封存有关医疗物品,组织工作人员展开调查,并形成文字材料。调查研究后,卫生部门会给出处理意见,一般会再次协商调解。协商不成的建议患者或家属诉诸三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如对三级鉴定结论不服,可申请复仪或二级鉴定。如仍不服,则申请复议或一级鉴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单位根据鉴定结论和有关法规及制度作出相应处理。如对处理结果仍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然,双方自行协商、请求卫生行政部门处理都不是必经程序,也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2-3]。

纠纷不能成功协商调解而进行司法程序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效率相对低下。因此提高协商调解的成功率成了医疗纠纷快速解决的关键一环。

1.2“熟人社会”的含义

“熟人社会”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即在传统社会中,由人际关系织成了一张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或血缘、或地缘、或姻亲,人与人多多少少会有蛛丝马迹的关联,大家通过“熟人”织就的网络,沟通关系 [4]。“熟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尤其是社会观念相对保守的广大农村基层。“熟人好办事”的思想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在一些民生领域更是广泛存在,医疗服务也不例外。有研究表明在影响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患方信任因素的排序中,“熟悉”一项占有较大比例,在村卫生室尤其明显 [5]。

有医疗服务就可能产生医疗纠纷,尤其是在人们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人们对于医疗服务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正确的诊断与治疗”,患者已经从对医疗“技术质量”的需求转向对“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 [6]。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感到不满意,所以医疗纠纷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将“熟人社会”应用于医疗纠纷,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在协商调解这一环节,基于“熟人社会”的医患关系往往更能有效倾听、流畅沟通,更易于消除误会、提高协商调解的成功率。

2 “熟人社会”理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理医疗纠纷的应用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疗设备落后,医护人员不足,患者人数众多,较易产生医疗纠纷。医生和患者之间专业知识不对称,易产生沟通障碍,不利于医疗纠纷的有效处理。基于我国基层医疗环境仍处于“熟人社会”的传统农村社会大背景下,带有“熟人社会”特色的医疗纠纷处理模式应运而生,它是由医患双方彼此是“熟人”,或者选择彼此共同信赖的“熟人”作为其利益的发言人代为解释、阐明要求等,针对双方关注的焦点、利益点进行协商调解,缓和医患关系的一种方式。在这类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医患双方能够由“熟人”进行直截的解释和商讨,省去了诸多繁琐的程序,使沟通更为有效。

“熟人社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理医疗纠纷时应注意,“熟人”的选定需要得到医患双方共同的肯定,这样通过协商的结果才能被双方信服并遵守;“熟人”需能做到公正的协调,保持中立的立场。通过这种直接的、简易的“熟人社会”医疗纠纷处理模式,医患双方较易作出一些退让而使得纠纷不再僵化,医方确有过失的会给予患方协商之后的补偿,而患方也能以冷静、客观的眼光看待医疗纠纷。

3 “熟人社会”理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纠纷处理中应用的作用分析

3.1“熟人社会”理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纠纷处理中应用的积极作用

3.1.1在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针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多属地方限制性条款或规范性文件,由于立法尚未完善,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等原因,并无统一的规定。在医疗纠纷处理流程中仅在医院调解阶段就涉及多个部门的各种讨论、报告等,且每个程序在讨论、批复中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患方往往会不耐烦,认为医方是在故意拖延时间,而忽视医院为公平公正的解决医疗纠纷所付出的努力,因而产生不良情绪,作出过激行为。

而通过“熟人社会”对医患纠纷进行处理,由于其人情关系因素,往往能提高协商和解的可能性,在程序上相对简易,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人力资源,提高了调解效率。因此“熟人社会”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就效率而言是有积极作用的。

3.1.2对减少医患双方伤害的积极作用。医疗纠纷对于医患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伤害。日本学者和田仁孝提出“从医患双方当事人的需求来认识医疗纠纷的解决”认为真正解决医疗纠纷,不仅要帮助患者从身心痛苦的遭遇中振作起来,也要帮助医方从医疗纠纷带来的悲痛和心理上的不安中振作起来 [7]。因此真正有效的解决方式是要让医患双方都满意的,能减少纠纷对于医患双方造成的伤害的方式。

目前许多医疗纠纷受限于繁琐的程序,往往难以和解,最终走上法律诉讼的道路。这样即便最后得到一个解决方案,对于医疗纠纷败诉的一方往往会形成更深的伤害。根据和田仁孝的观点,这并不是真正的解决医疗纠纷,只是为了平息纠纷找到一个暂时的强制办法 [7]。对纠纷中的某一方还是会造成伤害,从患方角度看,会加剧对医生的不信任;从医方角度看,会导致医生过于谨慎,为求自我保护拒绝为疑难杂症患者看病;从长远看不仅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也不利于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熟人社会”理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纠纷处理中的应用使医疗纠纷解决的过程更加灵活,不一味受限于程序,更容易针对医疗纠纷的焦点问题找到平衡点,通过协议和解得到的解决方案往往能让医患双方满意,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纠纷给医患双方带来的伤害,从根本上解决医疗纠纷给双方带来的后顾之忧。因此“熟人社会”理论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对减少医患双方伤害而言是有积极作用的。

3.1.3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积极作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医患沟通 [8]。医患沟通存在于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医疗纠纷发生后能否进行有效沟通事关重要。许多医疗纠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方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等专业信息与患者不对称,消除阻隔医患双方的“知识鸿沟”,是避免医患误伤,化解医疗矛盾,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途径,而有效的医患沟通正是横跨这一鸿沟的桥梁 [9-11]。

“熟人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信任”。在处理医疗纠纷的沟通过程中,基于“熟人社会”理论的熟人之间的信任基础,医患双方的交流和沟通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互动,经过多轮良性互动,歧见和冲突会越来越少。通过这样的交流沟通,能有效地减少医患双方的主观误判,在沟通中更容易让患方认同处理结果,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3.2“熟人社会”理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纠纷处理中应用的消极作用

3.2.1对法制建设的消极作用。目前我国关于医疗纠纷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在医疗纠纷处理的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无法可依,相关规定操作性低等现象。

而“熟人社会”作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伦理核心,有某种私法自治的内涵,人们受传统社会道德体系的约束,其运行规则大大地弱化了“法治”的功能,它以“关系”代替“规则”,以“熟人的情面”代替了“法律的尊严”,以“人治”代替了“法治”,以“道德约束”代替了“法律强制” [12]。因此,“熟人社会”理论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一旦过度使用,就可能对我国医疗纠纷法制体系产生腐蚀,对我国正在日益完善的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3.2.2对医患双方的消极作用。“熟人社会”理论在医疗纠纷调解的实践应用中,虽然能快速解决医疗纠纷,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但也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就医方而言,若是因为医生的过错而导致的医疗事故,“熟人”的调解往往仅是让其对患者进行经济赔偿,而不是深度剖析事故原因、讨论其过错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惩罚性措施,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会成为医生逃避过错的保护伞,医院息事宁人的捷径;就患者而言,通过“熟人”这一层关系,有部分患者或家属可能会将其视为谋取利益的途径,在讨价还价中不计纠纷原因、不管事故后果、不顾公平公正,而一味追求更高的经济赔偿,不利于医疗纠纷公平公正的解决,易形成不良风气。

4 结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城镇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到位,医疗纠纷的问题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医疗机构、乃至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快速、公正、低成本地解决医疗纠纷,并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不仅是医方和患方的共同愿望,同样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甚至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中国特色。实践证明我们进行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尽量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基层医疗机构在将“熟人社会”理论应用于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过程中,要权衡利弊、适可而止、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解决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患方熟人医疗卫生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和熟人相处之道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黑龙江医疗纠纷索赔超过一万元不得“私了”
患方私自录音录像能作为证据吗?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