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辅导员心理压力干预对策

2014-08-15王佳利

职教通讯 2014年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挫折心理学

王佳利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辅导员心理压力干预对策

王佳利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心理品质的一门科学。高职辅导员处于心理“高压”态,经常体验到负面情绪、自我成就感降低、产生职业倦怠、多重角色冲突和人际关系失调。以积极心理学开展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改善他们认知方式,提高职业归属感,构建积极人格,有效应对职业倦怠,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培养积极情绪和体验,强化社会支持系统,营造积极工作环境。

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干预对策

高职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高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指引他们人生航向,开发他们发展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高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而且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高职院校特殊的管理模式,高职学生现状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高职辅导员常常处于“高压”状态,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他们呈现出情绪低落、烦躁、态度冷淡、自我效能感降低、工作热情缺失等消极的心理表现,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也不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作为研究人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心理品质的一门科学,它是对传统病理式的消极心理学地警醒和有力补充,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理论指南与行动向导,也为开展高职辅导员心理压力干预提供了新的借鉴,对于促进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高职辅导员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一)工作对象特殊,事务繁琐沉重,处于心理焦虑状态

相当一部分高职生是带着郁闷的心情,带着高考的失落与不情愿走进高职校园的,他们没有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不会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情绪低落,出现学业倦怠,对自我发展没有科学理性的规划,自卑而不自信,自我调控能力差,情绪情感易波动,心理耐挫力低。面对这一特殊的群体,高职辅导员常常处于“高压”状态。作为教育管理者,教育职责要求他们要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无条件地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工作事务繁琐,事无巨细,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手机需要随时开机,一呼即到,不管半夜三更,无论身处何地,都要保持信息畅通。近年来,大学生中发生的漠视生命的校园惨案不断增多,给高校管理者和身处一线的辅导员带来巨大心理压力,部分高职院校因一些负性事件的发生,对辅导员工作绩效实行一票否决,高职辅导员对潜在的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过分担忧,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常常处在焦虑的状态之中。与此同时,过多的考核评比,众多繁杂的事务,也使他们疲于应对,很难静心思考自己的本职工作,处于被牵制的被动的工作境遇,根本无暇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面对众多的学生和繁杂的事务,他们往往承担“吸尘器、过滤机”的任务,为学生“净化心灵,疗伤止痛”,而自己却常常把负性的情绪压抑下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舒缓调节,这些都容易促发高职辅导员产生心理挫折,产生焦虑、紧张、孤独、压抑等消极的情绪。

(二)工作成效不易凸显,自我成就感降低,出现职业倦怠

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同步效应,大量效果是在实施之后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在诱因的激发下才会呈现显著变化。[1]高职辅导员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引导有时显而易见,但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的教育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效果往往呈隐性,更多地体现在一种精神成果,教育效果是在学生后期的生活工作中逐步发挥作用的,工作的显性绩效有时并不突出。与其他教师相比,高职辅导员的薪金待遇不高,职务职称晋升空间相对狭窄,合法权益有时也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较低,自我成就感与职业归属感降低,产生身体与心理上的极度疲惫与耗竭,自尊心受到伤害,热情耗尽,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产生疲劳综合症,不愿意接触学生,回避现实,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创造性与创新精神缺失,出现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低成就感等职业倦怠现象。

(三)扮演多重角色,出现交往心理危机,导致人际关系失调

高职辅导员作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承载着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以及自身对承担角色的多重期待,是集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研究者等多种角色于一体,工作具有明显的职业特殊性,他们既要面对不同的学生,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也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成长变化,共同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事件,还要与任课教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等。辅导员要扮演多重角色,角色内涵十分丰富,在与这些对象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彼此认知、性格、处事风格、价值理念、早期生活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在沟通交流中容易出现交往不畅,沟通不良,效果不好等现象,有时个别学生还常常顶撞老师,甚至诋毁辅导员的声誉,通过网络等谩骂老师,宣泄不良情绪。有些高职辅导员由于心理承受力较弱,又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易与学生产生对立,与同事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形成偏激、固执、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多重角色冲突,人际交往心理不良,最终引发人际交往心理危机,产生自卑、妒忌、埋怨和畏怯等不良心理,不愿与学生接触,不愿与他人沟通,不愿参与社交活动,给自己的本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辅导员心理压力应对的策略

(一)改善认知方式,增强职业认同,提高职业归属感

积极心理学鼓励人们要对自己所遭遇的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不要总是沉溺在问题的消极方面,如果过分关注问题的消极层面,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体验到到一系列消极的情绪。高职辅导员只有优化认知结构,不断更新观念,及时调整心态,对所遭遇的问题和自身的境况做出积极的解释与判断,才能对自身工作形成理性的认识,也才能积极悦纳自我,全身心投入工作,从而产生职业归属感。(1)高职辅导员要学会用积极的、欣赏的眼光去理性审视一切,学会构建自我积极的认知,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学会悦纳辅导员工作,合理定位自身职业期望;(2)学会理性归因,避免过分体验挫败感。有关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倾向于把负性事件的原因归结于内在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则有可能表现出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障碍。高职辅导员面对挫折与挑战,要学会理性归因,相信自己能有效应对遭遇的问题,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自我,以免自信心下降,产生挫败感;(3)正确认知挫折,提高工作技能。高职辅导员应不断提高心理挫折承受力,培养正确的挫折认知,积极接受工作中出现的挫折事件,从挫折应对中获得积极的力量和勇气,获得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工作胜任力,在工作中探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较强的职业归属感。

(二)健全人格系统,乐观接受现实,有效应对职业倦怠

积极心理学认为,防止人们出现可能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积极预防,即把努力的核心放在塑造与发展辅导员的积极的人格品质上。[2]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认为,个体后天不同的学习体验使个体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前者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这种挫折和失败只限于此时此地;而后者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自身,认为这种失败和挫折是长期的,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因而更容易形成压抑的情绪体验。[3]据此理论,高职辅导员要努力培养自己“乐观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养成乐观主动的生活态度,构建自己积极的人格,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生活充满热爱,要多从积极的角度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高职学生,不断提高主观幸福感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顺应能力的发展。因此,高职辅导员要学会自我欣赏,自我肯定,努力做到自尊、自强,自爱,用自己的工作实绩与人格魅力为自己赢得尊重与认可,要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优化完善自我意识,有效消除职业倦怠。

(三)学会心理调适,有效改善心境,培养积极情绪和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B·L·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hought-action)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积极情绪能让个体充满希望地看待挫折和失败,使人更加坚韧和坚强。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只有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改变认知方式,才能更多的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因此,高职辅导员要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学会心理危机应对的基本技能,努力掌握应付各种常见及突发问题处理的有效方法,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相关策略,掌握消除不良情绪的技巧,正确认识所处情境与自我的关系,培养自己积极的情绪和体验。要善于发现并合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适时给自我减压,及时改善心境,主动创设能够产生正向情绪的环境,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从而培养自己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四)强化社会支持,完善激励机制,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积极心理学倡导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系统。为辅导员构建积极的工作环境,就是营造一个让辅导员感觉到快乐,能够实现潜能和价值的工作环境,其本质是让辅导员体验到自尊、幸福和自我实现。因此,社会、学校要为辅导员成长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创造有利的条件,多给他们人文关爱,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求。(1)全社会要关心关注高职教育的发展变化,要关注高职辅导员的心理成长与职业发展,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多关心辅导员的生活、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促进高职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提高他们的职业归属感;(2)高职院校要继续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高职辅导员工作的考评,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其工作绩效,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进一步激发他们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自主性,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充分尊重高职辅导员,努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让他们快乐工作。社会、家庭、学校广大教师、高职学生理应充分尊重辅导员老师,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对辅导员老师多一些理解、肯定、赞许,少一丝轻视、抱怨,使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从而不断激发工作激情,促进其职业发展,实现其人生价值。

[1]陈奎庆.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及干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98-100.

[2]谭娟晖.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4):195-197.

[3]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李 漪]

201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辅导员心理素质优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FDY008);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倦怠及对策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项目编号:ZYB177)

王佳利,男,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办公室主任,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G711

A

1674-7747(2014)02-0075-03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挫折心理学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Holism in Education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