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08-15

职教通讯 2014年2期
关键词:驱动院校人才

高 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 博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缺乏创新能力、经费投入产出比失衡,教学设施不足、师资结构不够合理等共性问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基础素质教育、改革课程体系、综合配置各要素、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等方式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驱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科教兴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强调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实施创新驱发展战略。当前,我们既要正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依靠要素,投资,劳动密集型等作为驱动力面临的挑战,也要正视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动力不够,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坚持以提升国家创新驱动能力为宗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准确地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改革的结构和基本原则,对探索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在1998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同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正如上述所言,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则必然有其独特的架构。从培养模式对微观人才培养过程意义的角度出发,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和教学条件组合形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表面上不明显但实际上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条件、同样的学生,通过不同的培养模式所造就的人才,在质量规格上会有较大差异。还有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2]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任何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为达到某种目标及规格而建立的。其他因素只是为实现该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及手段,只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才起作用。依据一定的人才培养理论、原则和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为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活动系统和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形成一种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然后经过实践多次验证和修正,最后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目标规格体系,涉及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方式体系,涉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实践条件和教学评价。

任何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及规格而创立的。因此,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其他因素只是为实现该目标和质量规格而采用的过程、制度、方式及手段,必须紧紧围绕它而起作用。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陷入的困境与危机

(一)要素驱动难以为继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未能随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转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由于招生政策的不科学、不合理,高等职业教育招收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许多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始终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低层次”的教育。同时,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是从以前的中专或大专、技校合并升格过来的,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也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大多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较为陈旧。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毕业的研究生,他们理论水平较高,但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不能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这就造成师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双师型”高层次教师紧缺,很难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学要求,这种状况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改变。

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因此,既应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更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办出高职特色。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甚至在教材使用上较多地沿袭了本科教育或是以往中专教育的模式,没有很好地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在技术与实践上对学生的要求,强调课程本位,忽视能力本位,素质教育抓得不力,使高职教育发展成了“本科简化型教育”或者“中专增强型教育”。此外,专业设置的特色也不明显。[3]

(二)投资驱动陷入瓶颈

高职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造成实训基地的资源条件建设十分薄弱,而资金来源不足,政府投入不够,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减弱。难以建立起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设备落后,现代科技含量低,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实践设施建设也有普通化的倾向,且无法随着职业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校外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可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多,覆盖面较窄,内容局限,所实践的内容往往与理论教学脱节较大,且实践时间短暂。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刻;专业课、实践指导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4]

三、理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督导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好的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在“招得进,育得好,送得出”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督导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保证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使教学督导和质量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必须成立相应的机构,落实专门的人员,制定相关的制度,对任课教师实行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督导听课,学生、教师、同行评价,并以此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和职务评骋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制度创新,就是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原有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采纳有利于提升人才质量的政策措施。[5]当前,构建创新驱动的制度体系,就要重新确定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的标准,改变唯技术技能论的人才考评体系;要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要素资源的配置机制,使创新成为人才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主动选择;要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作用,准确定位学校社会职能,建设和完善终身能力培养体系。

(三)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类型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专业教育目标来说,就是培养口径宽、基础实、人格全、素质高、能力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从大众素质教育目标看,就是培养具有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符合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和社会需要,并从中探索高职教育的规律,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应本地区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

(四)加强基础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高职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在于基础素质的培养。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职人才提出的,应该主要从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身心素质这四个方面加强对高职人才基本素质的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五)改革课程体系,在内容上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

在明确了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后,教学计划就必须根据具体的职业素养、能力(技能)指标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使每项职业素养、能力(技能)培养都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淘汰落后课程,整合相关课程,开发新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和可检测性。[6]在开发新的课程时,应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构建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形成专业实施性教学方案;建立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按照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标准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以专项职业技能形成为教学目标的核心课程和综合化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

(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

提高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强化专业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在职业道德、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系统建设,造就一批在行业和企业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带头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契机,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通过“送出去,引进来”,优化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结构,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讲授或指导的机制。进一步推进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创新驱动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模式,而把创新作为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动力,解决了要素配置不平衡的难题。创新驱动可以通过创新来不断提高要素生产率,通过重新配置生产要素,改变要素结构,推动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3.

[2]李国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选择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3-25.

[3]刘坚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4]崔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8(1):1-4.

[5]谢培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涵义、结构及归因[J].沧桑,2007(5):191 -193.

[6]陈彦,凌云.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4(5):18-20.

G717

A

1674-7747(2014)02-0018-03

高博,男,天津职业大学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人工智能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技术。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驱动院校人才
人才云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