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责任文化为引领的高校学生社区“123”管理模式探索

2014-08-15

职教通讯 2014年2期
关键词:寝室高校学生责任

王 钻

以责任文化为引领的高校学生社区“123”管理模式探索

王 钻

高校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迈入社会前的准备与实习基地。文章在分析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将责任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社区管理中,并探索和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高校学生社区;社区管理;责任文化

学生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住宿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将责任文化融入到学生社区的各项管理中,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深入到各项社区活动中,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提供实践体系和参考案例。

一、责任文化与校园文化

《现代汉语词典》对“责任”的解释:(1)分内应该做的事尽责任;(2)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应当承担的过失并追究责任。责任是劳动者具有专业能力之外的一种社会义务。[2]所谓责任文化,是将责任上升为文化,形成人人敢于承担责任的氛围,人人都讲责任的文化。也就是组织及其成员都共同信奉并实践的以责任理念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3]

校园文化与责任文化进行有效融合,能有效地促进责任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共同推进;将校园文化与责任文化相互渗透,能将责任文化贯穿得更全面、渗透得更深入;将校园文化与责任文化进行对接,能将责任文化有效地传承下去,从责任文化中汲取营养与精华。

二、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现状

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基本细胞,包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生活、学习、活动的校园特定区域。[4]学生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社区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折射,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是他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好预演舞台和实习基地。

1.社区管理主体:从“大众化”到“大众职业化”。高校学生社区是由脱离家庭的青年学生构成,成员也随着入学和毕业,每年都在更新。现在在校的90后大学生,更具有开放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希望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选择成才的道路,尽量摆脱父母和学校的约束。然而,现实中的他们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独生子女父母的爱护下缺乏自理和自律的能力。而作为学生社区管理者从原先大众化的管理方式,逐渐转变为职业化,学生社区的管理中既要包涵服务功能,协调各种关系的功能,同时,也要将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2.社区管理对象: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大学生社区的时空区域特殊性,体现在社区管理上高校从对物的单一管理向对人的综合培养的转变,变“以物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学生社区管理的工作重点,要从过去单纯的对物业的配置维护逐步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转变,使学生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和社区文化建设统一到落实学校育人目标上来,达到服务、管理和文化建设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实现高校学生社区服务、管理和文化建设育人一体化。

3.社区管理模式:从“学工+后勤”到“学工+后勤+自管”。“学工+后勤”式社区管理模式即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由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在宿舍修整等服务领域内由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学工+后勤”式社区管理模式是中国现有高校中最普遍的一种大学社区管理模式。

“学工+后勤”式社区管理模式在运行了若干年的时间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现有情况下,使得双方在管理上有重叠,又有缺位。后勤方面具有服务的优势,但由于没有深入学生,所以对学生的情况变化和需求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工作系统对学生的教育有专长,但在社区这个环境下缺少好的载体。因此,“学工+后勤”式社区管理模式需要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进行改革,学校在变革中将社区管理的对象引入其中,让学生参与管理的日常活动中,配合学工系统进行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参与后勤系统进行管理工作的监督,在工作中起到自管、自主、自理,形成“学工+后勤+自管”式社区管理模式。

(二)学生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有关专家学者已对探高校学生社区管理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仍存在众多问题。当前,主要的突出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还很不完善。由于大学生社区管理的历史还较短,同时,很多社区管理方面的目标、方法、内容与措施等都还处于尝试阶段,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点,这些造成了对社区管理的认同感不高,影响高校大学生社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高校社区管理者的观念、知识、方法等还没有跟上大学生社区管理要求。大学生社区管理队伍主要还是由物业管理人员、辅导员、保安等人员组成,仍然存在注重物的管理,而不注重人的管理的现象。

3.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在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中,公共精神的缺失表现为:公共场合随意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缺乏规则意识;只关心自己的“私”事,对于公共事务很难感兴趣,除非有“利”可图,缺乏参与意识;近年来,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虽然有所提高,但动员型、被动参与仍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因此,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成为高校社区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责任文化引领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一个目标:推进学生社区职业素养养成工程

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高校建立以责任文化为统领,以模拟公司制为载体,以培育“金牌员工”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课程作为职业素质教育切入口的职业素质养成工程。促进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与日常养成,有效地对接“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课程教学的考核要求,试点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银行管理系统,利用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全方位评价、全员性评价和全过程评价。

大学生“职业素质银行”通过将职业素质包含的三项核心内容——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转换为能够被银行识别的“道德储蓄”、“行为储蓄”和“能力储蓄”,实现量化后“虚拟货币”的存储、流通和兑换,从而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有效管理。

(二)两个内容: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融入责任文化

1.学生社区日常管理。在学校各公寓楼设楼长,每层楼设层长,每个寝室设寝室长,要求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等担任楼长、层长、寝室长,并吸收学生党员、优秀团干作为主要干事,加强各二级学院学生自管会的建设。[5]要建立平台、畅通渠道、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培训,让学生主动参与决策管理,并注重对学生自管会的引导,指导学生自管会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活动。

在学生社区开展职业素养社区养成课程,要求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内务整理和寝室美化活动。学生自管会根据《学院寝室卫生纪律个人评分标准》,对学生寝室卫生纪律进行检查评分。根据卫生检查结果,开展“生活质量榜”卫生成绩评比活动。

2.推行干部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制度。推行的干部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制度,联系二级学院的校领导、机关处室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全体教职工和班主任以学生寝室作为联系点,定期深入学生寝室,开展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和生活指导工作,主动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切实加强学校育人工作。[6]

(三)三个途径:从考核、教育、理念入手

1.建立和完善职业素养考核机制。把学生在生活区的表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的内容,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的重要依据。探索具体的考核方法和途径,合理确定分值,使考评准确、真实反映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真正起到导向作用。在考评中,吸收公寓管理等部门参与,实行一票否决制。

此外,把学分引进学生公寓,把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列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负责考核,考核内容为: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内务卫生、安全意识、团结友爱、文化建设等。考核采取检查、抽查、突出问题记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每周统计,每月汇总,作为思想品德课成绩的一部分。

2.推进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引导学生党员参与学生公寓管理,开展各项公寓文化活动,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生公寓的管理、和谐校园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建立学生公寓党员责任区制度,责任区根据工作需要以公寓楼层和宿舍为单位划分,由所在区域的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共同负责。责任区内的学生党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指导责任区内学生贯彻落实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保持责任区内卫生状况良好,引导同学创建整洁舒适、文明有序的公寓环境,协助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活动。

3.用“金牌员工”的培养理念来引领人生。通过对学生社区公寓楼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文体活动和精神氛围等建设,使生活在公寓楼的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为他们创造文明的生活、学习环境,促使他们从生活环境到素质内涵的提升。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热情,加强寝室内务整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合作能力,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习惯中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理、自立能力,营造自主健康的寝室文化氛围,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定期开展生活技能比赛,通过技能大赛,展现新一代大学生风采,陶冶同学的文化情操,加强同学的思想素质,树立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创建以责任文化为引领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形成以“和谐、快乐、进取”为理念的寝室氛围,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结合起来,把科学管理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情操结合起来,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武亚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9(2).

[2]林钻辉,周艳华.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董焕敏,李智军.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善治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0(8).

[4]郑媛.高职院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2012(1).

[5]周华山.高校学生社区新型管理体系的构建[J].华章,2013(17).

[6]胡树骥.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J].高教高职研究,2013(3).

[责任编辑 秦 涛]

王钻,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G715

A

1674-7747(2014)02-0051-03

猜你喜欢

寝室高校学生责任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寝室闹鬼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