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漫步遐想录》中的矛盾与诗化

2014-07-14张照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忏悔录诗化卢梭

⊙张照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

浅析《漫步遐想录》中的矛盾与诗化

⊙张照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

本文通过对卢梭的《漫步遐想录》中的矛盾、前后不一致的分析,发现这部作品体现出人性的复杂性,这些矛盾和卢梭当时的处境密不可分。在无奈的处境前,作者以诗化的手法去书写真实,以此来对抗现实的迫害。诗化反映了作者诗人般纯洁的心灵,同时诗化使《漫步遐想录》一书充满了诗意。

卢梭矛盾复杂的人性诗化

《漫步遐想录》是卢梭最后一部自传作品,也是一部未完成之作。《漫步之十》是最后一篇,只写了两页就没有再写下去。《漫步遐想录》延续《忏悔录》的忏悔,是对自我的剖析,只不过《忏悔录》主要是为了自我辩解,向世人展示一个真诚的灵魂;《漫步遐想录》主要是为了自己,“我的遐想纯粹是写给自己看的”。《漫步遐想录》另外一个特点是对心灵状态的描写,是“我要投身于和我的心灵亲切地交谈这样一桩甜蜜的事里去”。

一、《漫步遐想录》中的矛盾

虽然作者说写此书主要是为了给自己阅读,但不是说真的不存在读者,或文本内无交流。在《漫步遐想录》中,卢梭依然保留了他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的身份,对各种问题进行阐释以及教诲。《漫步之三》讲述了自己经历一阵的思想的动摇、混乱之后,认识到许多看似有理的哲学只是“形而上学的诡辩”,动摇不了“用金字塔铭刻于心的那永恒的真理”,“而耐心、温馨、认命、正直、公正,这些都是我们不愁被人夺走的财富,它们可以永远充实自己而不怕死亡来使其丧失价值”。哲学的阐释,是有对象的阐释,而且此篇最后卢梭用了“我们”一词,说明卢梭的阐释是有对象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为了“我们”——在文本中隐形的读者、社会中的大众。《漫步之九》里,卢梭重新回应自己将孩子送进育婴堂的指责,通过几个事件的描写表明自己非无情无义之人,为自己辩解。在文中的最后用了“你”,又再次把隐形的读者拉到文本中。这些都说明此书并非如卢梭所说,只是为了自己阅读。况且如果只是为自己,又何必去辩解呢?

言及“辩解”,又引出一处前后不一致处。卢梭在《漫步之一》里说对未来一代对自己做出更准确判断已经失望。若已失望,又何必回应指责、辩解?笔者认为卢梭虽已对人类失望,但内心依然希望别人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①,希望被人类社会所接纳,而不是被认为是异类。在《漫步之九》中特别描述了生活在人群中、与别人交流的快乐,“我生活在他们之中还是感到乐趣的”“我利用这个隐姓埋名的身份,和一个‘人’谈了一阵,从我得到的甘美当中,我感到,如果难得尝到,也足以提高这乐趣的价值”。从中可以看出卢梭很期盼与人类交流,被人类社会所接纳。卢梭在交谈之后,纵情大哭,并且在最后写道:“我是人,受到人的接待。”此处可以这样解读:因为被人们遗弃,不被人接受,卢梭都怀疑自己的“人”的属性。②

在书写交流的愉悦的同时,卢梭又宣扬孤独的美味。卢梭面对数不完的阴谋和驱赶,决定离群索居(也是被迫的),他躲避着世人,“寻求孤寂”。他曾在圣皮埃尔岛住了两个月,他觉得在这样一个孤岛上生活是最幸福的,甚至希望在上面呆上两年,呆上两个世纪。

除前面几处前后不一致之处,《漫步遐想录》一书还有大量的前后不一致之处。如卢梭认为应该是他的敌人“像鼹鼠那样钻进地缝里去”,躲着他,不被他发现。可是他在一片美丽的景色中,又希望自己躲避起来,这样“我的迫害者是不会把我发现的”。

这些矛盾的存在,笔者认为这正是一个人的复杂性的表现,是真实卢梭的反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人的复杂性、冲突性,人的超我对本能冲动、本能欲望的压制,但本能、欲望却通过无意识的行为中展现出来,梦,就是无意识的展现。文学文本中的笔误也是无意识的体现。该文中的矛盾、前后不一致也体现出人的复杂性的一面。虽然卢梭说自己享受这份孤寂,但与人交往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所以其想与人交流、想生活在人群中的欲望,还是不自觉地在文本中显露出来。人的另一个属性是被人认同。卢梭写《漫步遐想录》时,他对被人认同已经近乎完全丧失信心,“抹去了我心头这一线微弱的希望之光”。但卢梭内心中还是希望被人认同,所以卢梭尝试对自己抛弃孩子的行为进行辩解。

一方面与人交流、被人认同是人的基本属性、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是这些属性又无法得到实现,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二者形成强烈的冲突,形成了文中的矛盾、前后不一致的现象。这些矛盾的产生与卢梭当时无奈的处境密切相关。

此时的卢梭犹如鼹鼠,走到哪里,都被人驱赶迫害。他曾尝试着与一群残废军人进行交流,却遭到巨大的仇视,使他都不能再去残废军人院附近散步。此时的卢梭几乎是被整个世界抛弃。在这样的境地下,他只能像鼹鼠一样,躲避着人群,投身于自然。“人们只让我在这个岛上呆两个月”,这个岛就是与人隔绝的圣皮埃尔岛,一个“让”字更显示出卢梭的无奈。

面对无奈的处境,作者并未只是抱怨与书写惨淡的现实,反而在《漫步遐想录》一书中,很多章节写得充满诗意,尤其是《漫步之五》。这是一种对现实诗化的书写,是作者诗人心态的体现,亦是作者向迫害他的人的挑战,迫害并未使作者承认自己失败,而是以诗意的生活证明自己的胜利,一个伟大思想家、诗人的胜利。

二、《漫步遐想录》中的“诗化”

《漫步遐想录》中的诗化主要体现在心灵的幸福、天堂般的自然环境、美妙的回忆等方面。

面对各种迫害,卢梭并没有被打倒,反而使他“从此免于不安和恐惧”,使现实的痛苦对他不起作用,他的心灵“恢复了彻底的平静”,可以“投身于和我的心灵亲切交谈这样一桩甜蜜的事里去”,“内心的精神生活似乎反而更加丰富”。卢梭着力于心灵幸福的描写,是因为心灵是他的敌人唯一无法夺走的东西,他用心灵的幸福来宣扬他的胜利和迫害他的人的失败。

《漫步之五》中出色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使之成为名篇。在圣皮埃尔岛,物种丰富、湖水清澈、溪水潺潺,“有花有鸟”,这使我们联想到圣经中的伊甸园。描写大自然的美丽,也是卢梭挫败敌人阴谋的一个修辞策略。在本文一开始,卢梭就点明他的敌人想把他与世隔绝,而卢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宣扬其阴谋的破产,他们没有使卢梭陷入颓废、绝望之中;反而在美丽的自然中,卢梭享受到幸福,寻找到归宿,“我在人们脸上看到的只是敌意,而大自然则永远向我露出笑脸”。

回忆对于晚年的卢梭是笔无比珍贵的财富,尤其是在他想象力开始衰退之时。卢梭非常珍惜这些回忆,并且从中寻找到很多乐趣。卢梭在《漫步之九》中谈到他遇到一个孩子,跟他相处很愉快,可惜因为“密探”,所以无法再次享受这样愉快的经历。卢梭唯有从记忆中得到这种快乐,“我把这种乐趣经常回忆,反复咀嚼”。卢梭把这种快乐和捡到金子的快乐相比较,认为是更加快乐,“现在每加回忆,都不免为当时得到如此充分的享受而欣喜异常”。

《漫步遐想录》还有很多诗化的地方,不再一一提出。“遐想”③二字直接表明卢梭笔下的现实是想象中的现实,诗化中的真实。卢梭在文本中,使用诗化的手段展现美丽的景象、心灵的幸福,字里行间却又显示着现实的真——卢梭无处容身的窘状。文中的矛盾亦是诗与真之间的矛盾,对真的描写往往是诗意的,但诗意中又显露出沉重的真。诗化的效果文本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读到真挚的情感、激荡的灵魂、令人陶醉的自然。《漫步遐想录》作为一部出色的自传作品,也生动详细地反映了传主——晚年卢梭的样貌。晚年的卢梭一方面心灰意冷,另外一方面依然保持诗人的心态,以诗意的眼光看惨淡的真实,诗化是对敌人的回应,也是卢梭伟大心灵的体现。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漫步遐想录》中的矛盾、前后不一致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作品很好地展现了人的复杂性,实现了卢梭想提供一个“关于人的研究的第一份研究资料”的愿望。文中矛盾的产生与当时作者悲惨、无奈的处境密不可分,也和作者诗化的修辞策略相关。卢梭用诗化的手段为真实披上一层梦幻的色彩,一方面是回应迫害他的人,宣告他们阴谋的失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卢梭诗人的心态。整部《漫步遐想录》细细读下来,充满了诗意、浪漫的色彩,因此有评论家认为卢梭开启了一个时代:浪漫主义时代。

①仔细阅读会发现此书和《忏悔录》有许多相似之处,或者说是《忏悔录》的补充,如对抛弃孩子的回应、辩解。这本书其实也和《忏悔录》一样是为了别人能更好地了解卢梭。他也说这本书可以被看作是《忏悔录》的附录。

②费尔巴哈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应归功于人,“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都未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卢梭为什么怀疑自己“人”的属性。

③韦虹的《梦思与卢梭》中把“遐想”翻译成“梦思”,文中提到梦思是一种需要自然参与的内心活动,再次表明卢梭笔下的自然是诗与真的结合。

[1][法]卢梭.漫步遐想录[M].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

[2][法]卢梭.忏悔录[M].范希衡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韦虹.梦思与卢梭[J].国外文学,2000(1).

作者:张照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忏悔录诗化卢梭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忏悔录怎能写成“八股文”
虚伪忏悔录是“两面人”典型套路
浅析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思想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卢梭的绝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