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内外联合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临床观察

2014-07-02洁陈国孝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结膜炎结膜中医药大学

周 洁陈国孝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06 2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内外联合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临床观察

周 洁1陈国孝2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06 2浙江中医药大学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中医药疗法;中医外治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是一种季节性较强、双眼发病、男性青少年发病率高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眼部奇痒,可伴随疼痛、异物感、畏光、烧灼感、流泪和黏性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多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病程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化学药物治疗无特殊疗效,短期用药可减轻症状,长期用药则对眼部组织损害[1]。导师陈国孝运用中药内外联合疗法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4月浙江省中医院门诊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患者68例(136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5~39岁,平均(21.4±10.8)岁;病程3天~5年,平均116.5天。对照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5~37岁,平均(22.1±11.3)岁;病程3天~5年,平均124.8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均衡性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本人或监护人(18岁以下)均了解药物治疗情况,同意接受治疗,并能遵守治疗方案。

1.2诊断标准[2]①眼奇痒难忍,碜涩不适,甚则畏光、流泪。②眼部检查:睑结膜型见上睑结膜充血污浊,肥大乳头呈铺路石状排列,不侵犯穹窿部结膜;球结膜型结膜污浊充血,常见于睑裂部,角膜缘成灰黄色胶样隆起,严重者可见角膜点状混浊,甚则角膜溃疡;眵呈白色,黏丝状。③周期性反复发作,春季发病,夏季加重,秋冬缓解,有自愈趋向。④结膜刮片可见嗜酸性细胞或嗜酸性颗粒。⑤多见儿童及青少年,男性较多,常双眼发病。

1.3排除标准 ①排除使用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其它抗组胺剂、肥大细胞稳定剂和皮质类固醇眼药水、鼻腔喷雾剂或全身药物的患者;②排除有其它活动性眼部疾病及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③排除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所有患者均经眼部检查确诊为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自拟消风止痒汤(组成:羌活、防风、荆芥、赤芍、蝉蜕、地肤子各9g,生地、丹参各12g,白蒺藜、何首乌、白术、桑叶、菊花各10g,川芎、蛇蜕、苦参、甘草各6g),1天1剂,早晚分服,每次200mL,12岁以下药量减半。第三煎药汁置于冰箱冷藏降温后,于每晚睡前取出,用无菌纱布浸湿冷敷外眼(令患者闭双眼)15~20min,温度以能耐受为宜。服药期间忌食鱼虾蟹贝、辛辣刺激等食物。对照组予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滴双眼,1天3次,1次1滴。两组均治疗21天后停药。

观察指标:分别在开始治疗后7、14、21天、停药后14天各随访1次,询问眼部症状,并进行裂隙灯检查。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角结膜病变消退,眼痒消除;好转:角结膜病变缓解,眼痒减轻;未愈:角结膜病变、眼痒均无好转。

3.2结 果 用药后7天(χ2=4.976,P=0.046)、14天(χ2=5.757,P=0.033)、21天(χ2=6.275,P=0.027)、停药后14天(χ2=16.019,P=0.0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21天(χ2=8.500,P=0.007)和停药后14天(χ2=9.950,P=0.003)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7天、14天两组间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4 讨 论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又称“春季角结膜炎”或“季节性结膜炎”,常呈周期性反复发作,以双眼奇痒、睑结膜出现大量扁平的乳头及角膜缘附近胶样增生,分泌物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为特点。该病主要由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其免疫发病机制是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很难找到特殊的致敏原。近来发现春季角结膜炎患者角膜上皮表达细胞黏附分子ICAM-1。泪液中可分离出特异性的IgE、IgG,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升高,血清中组胺酶水平下降,因此其发病机制与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有关[1]。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属中医“目痒”、“春夏奇痒症”等范畴。《眼科菁华录·时复之病》称“时复证”,《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载为“痒若虫行”,发病时白睛红赤,奇痒难忍,每年至期而发,过期乃愈。正如《眼科菁华录·时复之病》中所述“类似赤热,不治自愈,及期而发,过期又愈,如花如潮,久而不治,逐成其害”。中医认为,该病乃外感风热,内蕴湿热所致。按五轮学说,白睛属肺,胞睑属脾,风热外侵,常客于肺,可循经上犯白睛;或饮食不节,脾胃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亦常上扰于目,滞留于白睛、胞睑,两者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太平圣惠方·治目痒急诸方》言:“夫目痒急者,是风气客于睑眦之间,与血气津液相搏,使眦痒而泪出”。盖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故风胜则痒,热胜则赤,湿胜则病情缠绵难愈,发病便可见双眼奇痒,灼热微痛,白睛污秽黄浊等症。

目前西医对该病尚无根治办法。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症状,但长期用药可引起药物性白内障、激素性青光眼等并发症。非甾体抗炎药、抗组胺药物、细胞膜稳定剂、人工泪液等可改善其症状,但长期使用亦对眼部组织有损害作用[1]。而中医药运用整体观念,治疗该病以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临证以祛风清热,利湿止痒为治疗原则。方中荆芥、羌活、防风、白蒺藜、蝉蜕、蛇蜕驱风止痒,苦参、地肤子清热利湿,又因“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本方中加何首乌、川芎、赤芍、丹参以凉血活血养血,达到血行风自灭的目的。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功效。药理研究表明,蝉蜕、苦参等具有抗介质释放、抗组织胺、抗过敏等功能;地肤子水提取物可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生地、甘草具有明显抗过敏和皮质激素样作用[3]。同时配合中药湿冷敷,使药液直达病所,起到疏通气血经络,增强药物渗透力的作用;又可局部降温使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而缓解症状。且该病热带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温带地区,寒冷地区几乎无病例报道,因而也考虑该病与温度有关。本组结果显示,中药内外联合疗法疗效佳,且避免了长期应用激素等药物导致的副作用。

[1]葛坚.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1-16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4.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药出版社,2011:71,103,145,227,433.

2013-07-04

陈国孝,E-mail:cgxzd003@163.com

猜你喜欢

结膜炎结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楂曲平胃散合过敏煎治疗儿童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过敏性结膜炎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儿童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伴干眼状态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眼科手术后球结膜息肉增生的临床分析
结膜松弛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