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解痉调气法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痉挛期患者临床评价

2014-07-02瑛陈万票王晨瑶谢腾王淼夏燕军王雅莉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痉挛针灸针刺

张 瑛陈万票王晨瑶谢 腾王 淼夏燕军王雅莉

1浙江老年关怀医院针灸科 杭州 310015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针灸解痉调气法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痉挛期患者临床评价

张 瑛1陈万票1王晨瑶2谢 腾1王 淼1夏燕军1王雅莉1

1浙江老年关怀医院针灸科 杭州 310015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目的观察针灸解痉调气法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痉挛期患者153例,完全随机法分为治疗1组51例,治疗2组50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治疗1组采用针刺解痉调气法,治疗2组采用针刺解痉调气法加康复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痉挛程度,巴氏指数(ADL-Barthel)分级法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三组治疗前后Ashworth评定、ADL-Barthel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1、2组临床总有效率、Ashworth评定、ADL-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2组疗效优于治疗1组(P<0.05)。结论针刺解痉调气法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期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解痉调气法治疗和康复治疗。

脑卒中;痉挛期;针灸;解痉调气法;康复治疗

脑卒中痉挛状态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运动障碍之一,往往会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平衡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针灸疗法已被证实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显著疗效[1]。笔者采用针刺解痉调气法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痉挛期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2年7月本院治疗脑卒中痉挛期患者153例,完全随机法分为治疗1组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龄53~80岁,平均(63.50±8.95)岁;病程9天~26个月,平均(36.20± 15.88)天;其中脑梗死34例,脑出血17例。治疗2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62.33±9.77)岁;病程13天~30个月,平均(34.0± 16.89);其中脑梗死31例,脑出血19例。对照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47~81岁,平均(64.10±8.67)岁;病程15天~28个月,平均(35.65±17.09)天;其中脑梗死30例,脑出血22例。三组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痉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病理征,Ashworth量表评级法[3]评定为1~4级的患者。③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肝肾合并症、恶性肿瘤及精神病史者[4-5]。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对照组 采用康复治疗[6]。首先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包括:躯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生活能力评定。康复治疗结合将物理疗法(PT)与作业疗法(OT):卧床训练:定时变换体位、调整正确姿位、翻身、侧卧起坐活动、被动活动和主动/被动练习等;离床训练:坐位平衡、站立训练、重心转移、跨步、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全身协调性训练。步行训练为主动运动,动作幅度需大,并配合做精细动作的训练。同时,以拮抗肌训练为主,通过挤压、牵拉关节,桥式运动、跪位、站立位训练,打破痉挛模式,诱发分离运动[7]。并根据患者每周评价情况逐步增加功能训练的内容和难度。1天1次,1次45min。

2.1.2治疗1组 采用解痉调气针刺法治疗[8]。针刺取穴:肩髎、肩髃、极泉、天井、尺泽、合谷、后溪、三阴交、血海、委中、足三里、解溪,头针取患侧对应运动区。手法:采用0.25mm×40mm针灸针。在施术部位切按重压,快速进针,行小幅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

2.1.3治疗2组 采用针刺解痉调气法结合康复治疗。针刺解痉调气法同治疗1组,康复治疗同对照组。

各组均为1天1次,1周5次,1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2观察指标及方法 治疗前后采用修订的Ashworth量表评级法[3]评定痉挛程度,采用巴氏指数(ADLBarthel)分级法[9]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2.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疗效标准[3]显效:治疗后痉挛级别下降1.5级以上;有效:治疗后痉挛级别下降1级;无效:痉挛级别无改变。

3.2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1、2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2组总有效率与治疗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三组治疗前后Ashworth评级比较 治疗前三组Ashworth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1、2组Ashworth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2组与治疗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优于治疗1组,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Ashworth评定比较 例

3.4三组 ADL-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三组ADL-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ADL-Barthel指数均改善(P<0.05),治疗1、2组ADL-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2组与治疗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ADL-Barthel指数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治疗1组比较,△P<0.05

?

4 讨 论

脑卒中以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组能力和可塑性,在适合条件下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10];脑卒中患者经过1~3周软瘫期后,就进入偏瘫痉挛期,痉挛状态是影响运动功能的重要因素,造成疼痛、限制运动,直接影响机体的康复。因此解决痉挛,尽快帮助患者度过痉挛期成为脑卒中康复的重要环节[11]。

现行的康复治疗采用抑制技术,减少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症状;采用促进技术,增加患侧肢体或躯干和健、两侧间正常的运动模式;促进患侧躯干和肢体进行功能活动,减少代偿及适应性辅助设备的使用[12];利用反射性抑制模式改善体位,抑制共同运动和痉挛,以改善运动功能,从而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获得正常的运动输出[13]。

中医认为,痉挛阶段以经络病变为主,针灸辨证取穴,直接作用于经络,能有效地促进患者全身机能的调节。常规针灸治疗常取多气多血之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如足三里、合谷、手三里、曲池、伏兔等,更适用于脑卒中软瘫。进入痉挛期后,肌力亢进,各肌群间肌力不平衡成为主要问题,此时应以协调肌张力平衡为重点,强化上肢伸肌、下肢屈肌,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14-15]。治疗过程中针刺过深,手法过重,会引发局部肌肉抽搐,引起滞针、弯针,甚至断针,存在安全隐患。针灸解痉调气法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取穴方面保留了多血多气的合谷、足三里,去除了易引起患者错误运动模式的腧穴,增加了尺泽、天井、极泉等穴以促进局部经气,避免引起患侧肢体的内旋、内收[5],同时可有效缓解肌肉的异常痉挛,协调与拮抗肌的平衡,防止痉挛加重或持续。

针灸解痉调气法以现代康复医学对痉挛的认识和中医经络理论为依据,选取伸肌、屈肌侧的有效穴位,采用相应的针灸刺激作为外周感觉信息刺激,强化皮层对运动的反应,兴奋弱势肌群,抑制优势肌群,恢复肌张力的动态平衡[16];同时结合康复疗法,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不断刺激增强或创建中枢突触联系,建立新的突触链接,产生新的运动联系通路,实现了神经系统重新组合,使本体感受神经启动牵张反射引起相应拮抗肌收缩,使痉挛的肌张力降低,达到抑制痉挛的目的,从而促进运动功能尽早恢复[17]。本研究显示,针灸解痉调气法对脑卒中痉挛期的治疗优于单纯康复治疗(P<0.05);针灸解痉调气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期,疗效更佳(P<0.05,P<0.01)。针灸解痉调气法结合康复治疗的综合疗法对脑卒中痉挛期的治疗有效、易行、操作性强。

[1]薛立文,孙敬青.透刺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7):491.

[2]卢佩斯,庄礼新.阴阳配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1].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28.

[3]燕铁斌,窦祖林.实用偏瘫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刊,2005,25(11):2089-2091.

[4]倪欢欢,催晓,胡勇善,等.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对社区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9,6(1):27.

[5]王森,刘洁,罗海鸥,等.灯盏花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后上肢痉挛30例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0(5):393.

[6]王小敏.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0):910.

[7]曹娣,刘军.针刺结合Bobath疗法对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0):617.

[8]张瑛,朱晨曦,谢腾,等.针刺解痉调气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患者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0,8(9):1155.

[9]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90-2992.

[10]黄蕙芹.脑可塑性与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6):866-867.

[11]何冠蘅(指导:王倩).针灸治疗中风后肌痉挛研究概况[J].新中医,2009,41(11):104-105.

[12]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30.

[13]王友明,付治安,苏进营,等.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及继发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21(12):1099.

[14]武平,梁繁荣,胡卡明,等.针刺复合易化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附:160例病例报告[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11.

[15]卢凤娟(导师:盛国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1.

[16]刘智,章薇,娄必丹,等.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ADL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9,24(6):370-371.

[17]黎健.整体疗法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中的体会[J].广西医学,1999,21(4):4.

Modifie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Limb Spasticity in Stroke Patients

ZHANG Ying1,CHEN Wanpiao1,WANG Chenyao2,XIE Teng1,WANG Miao1,XIA Yanjun1,WANG Yali1.1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The Aged Care Hospital of Zhejiang,Hangzhou(310015),China;2 Thir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odifie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spasticity in stroke patients.MethodsOne hundred and fifty-three stroke patients with limb spastic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1(n=51),treatment group 2(n=50),and control group(n=52).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1

modified acupuncture for spasmolysis and regulating Qi purpose;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2 received the same acupuncture therapy as treatment group 1 plus rehabilitation therapy;and control group only had rehabilitation therapy.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was used to assess degree of spasticity and ADLBarthel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ResultsThe Ashworth and ADL-Barthel scores were improved in all three groups after treatment(P<0.05).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overall effective rate was higher,the Ashworth score was lower,and the ADL-Barthel score was higher in treatment group 1 and 2(P<0.05, P<0.01).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reatment group 1(P<0.05).ConclusionModifie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rapy has good effect on motor recovery of hemiplegic limb spasticity after stroke,and the effect is better than simple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alone.

stroke;spasticity;acupuncture;spasmolysis and regulating Qi;rehabilitation

2013-09-20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No.2009SA006)

猜你喜欢

痉挛针灸针刺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清明的雨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