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缄默知识在太极拳学习中的应用探析

2014-03-30

武术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太极拳实验组同学

刘 凯

(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形成了两种相对的知识,一种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显而易见的方式直接明了的表达出来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被称之为显性知识,又称为“言明的知识”又译“明确知识”。而另一种则是人们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也就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和符号等清楚明了的表达的知识,此类知识被称作是缄默知识也叫“隐性知识、内隐知识、默会知识”。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是在1958年由匈牙利裔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 ichael P olan y 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由于知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所谓“缄默知识”的本质又是主观的理解力,领会、把握与重组经验,对思想的控制能力,心灵的默会能力。它是认知和实践行为的重要基础和来源,在认知的各层次上都起着辅助与导向作用。显性知识植根于缄默知识,其增长、应用、理解都依赖于缄默知识,相对从数量上缄默知识也多于显性知识,缄默知识包括了技能、方法、能力、交往、态度、体会、感情等无数方面。缄默知识作为人类知识的内核,显性知识只是内核上赋予的可以表达的外形。但缄默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实践中,它存在于脑中某种特定环境下,具有无法表象化、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等特征,并且具有自动性、概括性、理解性、抗干扰性、无意识性、程序性、文化性、自觉性、层次性、个体性、亲和性、情景性、主体依附性、难言性、稳定性,所以缄默知识一般通过经验、经历、感悟等得到。本文基于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借用国内外缄默知识在学习方面较为广泛的研究成果,将针对缄默知识在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对比实验及逻辑分析还有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而对比实验将要采用的就是缄默知识学习方法与普通常规学习方法在太极拳学习方面的效果加以证明缄默知识的作用与运用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体育管理系2007级同学2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互联网搜索的相关缄默知识与太极拳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论文与期刊,检索到相关文献百余篇。并通过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著作为本课题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与论文的准备及撰写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1.2.2 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分析、判断等形式对所搜集到的资料及实验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归纳与概括。

1.2.3 数理统计法

将实验数据通过S p ss11.5软件进行整合统计,并通过E x cel表格与A u toC A D程序将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在论文中。

1.2.4 对比实验法

1.2.4.1 实验对象的设置

为了确保实验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基本选取了同班同学作为实验的对象,以确保更真实的还原实际教学学习。将所选取的20名同学平均分成两组,并且将男女生平均分配,其中一组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则作为对照组参与实验。

1.2.4.2 实验设计与步骤

将提前分好的小组分别编号为组1(实验组)和组2(对照组)以方便区分。我们对组1的10名同学采用缄默知识学习法,而对第二组的10名同学采用我们最普通的常规学习法。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共三周时间,通过这三个阶段渐进性的太极拳学习,利用不同的两种学习方法之间的对比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实验具体过程如下:

(1)在第一个阶段(第一周内)首先对组1的10名同学进行缄默知识学习中的理性方面的信息摄取促成他们的内隐学习。在这过程中同学们去了解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让学生们去自学动作,自我体会其中的涵义及内容,并使其形成个体的知识体系,把摄取到的性息通过主观意识转化成带有个体性的缄默知识。而与此同时组2的10名同学也开始进行每周3次的常规太极拳课程的学习。在第一阶段结束后也就是第一周的周末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简单的实验调查。

(2)第二个阶段(第二周)是整个实验中核心的一个阶段,组1的同学在这阶段中强调感性方面的信息的收集,进一步加强转化形成深层的缄默知识,并逐渐开始将初步形成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在这过程中为组1的同学设置情景学习,观看太极拳资料、视频、比赛录像、图文并茂的太极拳图解,通过这些多媒体让同学们体会太极拳学习的氛围,组织同学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使每个同学说出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体会,也就是促进个人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交流过程。同时在这个阶段组2同学进行着与第一阶段同样形式的学习。在第二阶段结束时了解并记录实验情况,收集实验数据,见表2。

(3)实验的最后阶段也就是第三阶段(第三周)实验两组同学学习结束后对其进行简单的测试包括太极拳动作与太极拳的知识。第三阶段组1学生通过理性与感性的信息融合,缄默知识引导显性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然后借助简单的指导来达到太极拳学习融会贯通的效果。学生们保持不断的交流并且不断的实践练习动作,运用所了解的知识引导太极拳动作技能的形成,然后组织简单的太极拳动作比赛。在这期间由老师通过精妙的指导语进行辅导和解答疑问,使其知识及动作都能达到升华。组2同学仍然和前两阶段一样进行常规学习。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之前情况

2.1.1 实验之前学习太极拳的情况比较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是否学过太极拳情况对比

通过上表能看出所选的实验对象都曾经学过太极拳,说明他们在学习太极拳这个条件上是相同的,而之所以尽量选取一个班同学是因为他们在之前学习太极拳时的经历与所学习的内容也是相同的。但在对所选取对象进行了解的时候发现所有对象都不能将所学太极拳的套路完整而熟练的练习出来,从这点可以看出之前的太极拳学习对实验内容的影响程度很小,在可接受范围内,并且也同时说明之前常规太极拳学习的效果一般。

2.1.2 两组同学对太极拳的兴趣及文化的理解情况

表2 两组对象对太极拳的感兴趣和不了解程度对比

通过对学生的一些询问调查等,搜集到了实验前学生的一些情况,分别为实验设计中两组学生对太极拳感兴趣的人数,及其所占小组人数的比例。两组学生对太极拳内涵的不了解人数,及其所占小组人数的比例。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实验中通过设置同学对太极拳的不了解,运用反证法原理反映同学通过学习对太极拳知识的了解。

2.2 实验过程中

通过实验收集到的信息及数据经过整理将其制成了表格,使其一目了然更便于对比分析。在实验期间20名同学分成两组分别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太极拳进行了学习,既然方法不同那当然学习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2.2.1 第一阶段的学习效果

表3 第一阶段后两组感兴趣和不了解程度的对比

通过将表3与表2的内容对比可以发现一些变化,先看学生对太极拳的感兴趣情况。两组学识分别是有10%和20%的增长,从这小幅度的增长中可已看出,在经过了第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运用两种学习方法的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兴趣的比例有所增长,但不明显。

接下来对比一下学生对太极拳知识的了解情况,在这里通过学生的不了解比例来反映。表格中显示运用了缄默知识学习法的学生在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对于太极拳不了解的人数比例由80%下降至40%,变话很明显。因为在第一阶段里缄默知识学习方法注重的是理性信息的摄取,学生的大脑通过信息的吸收为知识的形成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在第一阶段里组1的学生们是一个自学的过程,这里就涉及到信息的选取。

往往来自外界的信息分为三类,即第一类,能够使主体产生兴趣的信息。这种信息所具备的特点是接收速度快、印象极其深刻、很容易被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等。这类信息被吸收后都会很快形成个体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尽管缄默知识的情景性的特性决定它的形成和运用需要依附于特定的情景,但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这种信息的摄取和利用率远远超过了其他信息,对于缄默知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类,中间信息,这种信息的主体摄取渴望程度和对主体意识的刺激程度通常不是很强烈。对于这样的信息一般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摄取与刺激才能起到信息的强化与利用。如果这种信息出现的强度与频率不够就不会对主体产生深刻的印象甚至会淡忘。第三类,阻碍兴趣、负面或反感的信息。像这些信息是会被是被大脑首先过滤出来的,主体对其的抵制性与对抗性较为强烈,这样的性息阻碍了主体缄默知识的形成和运用。在缄默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主体信息摄取的方向,尽量避免与主体兴趣相背离,对主体有着负面影响并使其产生反感的信息提供。

所以在规定的大方向也就是太极拳的内容之后,学生们通过自我筛选信息的方式主观地将负面或反感的信息剔除,并选取对于主体大脑有利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使其更容易接受,同样也能更好的转化为自身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并能加以利用。

而相比之下对照组的同学们在第一阶段的学习里更多的是被动的学习与练习太极拳的动作,他们信息的摄取量极为有限而且不具有选择性,这点同样可以从表格里的数据体现出来,第一阶段结束后对照组的同学对于太极拳的知识的不了解人数从90%减少到80%,可以看出下降幅度很小,基本没什么变化。

2.2.2 第二阶段后两组学习情况

表4 第二阶段后两组学生对太极拳的感兴趣与不了解情况对比

先从兴趣方面来看实验组的同学对太极拳感兴趣的人数为7人所占比例是70%,这相比实验开始前和第一阶段时候的30%~40%有明显的的增长趋势而且是成倍增长,这并不是偶然情况。相比对照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没发生增长,较学习之前也只是有微小的变化来看。很明显能够发现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缄默知识学习方法在引导学生学习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接下来对比一下学生对太极拳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表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实验组在经过第二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对太极拳的不了解人数由第一阶段的40%变成了现在的0%,也就是说在经过了第二阶段的学习后,采用缄默知识学习方法实验组的所有同学都已经对太极拳知识有了基本或者深入了解。而对照组采用常规学习的同学们对太极拳知识不了解的人数仅仅由80%到70%,只有很小的变化。相比之下不难看出缄默知识学习方法对与学生知识的形成与转话起着引导的作用。事实上实验组在第二阶段的过程中采用了两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一个是创设情景通过情景学习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知识的内隐形成,从而在情景中陶冶生成动作技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上交流与讨论,用自己的话表述所学知识技能,也就是缄默知识的感知与交流及运用,通过初步将其显性化来辅助动作技能的生成。

2.2.3 经过第三阶段学习后的实验数据

表5 第三阶段后两组学生对太极拳感兴趣与不了解情况对比

首先来分析表5的数据,在经过了第三阶段的学习后,可以明显的发现,在对太极拳感兴趣的人数上实验组增长了一人增长率是10%,而相比较对照组感兴趣人数却由之前的6人减少了两人,下降比例是20%。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后,采用缄默知识学习方法的同学们任然保持着学习兴趣,甚至还增加了有兴趣同学的数量。而常规学习方法的同学们却逐渐对太极拳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然后看一下知识的了解方面,实验组仍然保持着和第三阶段一样的情况,对太极拳知识不了解的人数为0,也就是说所有人不论多少都已经了解太极拳的知识。然而对照组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虽然太极拳知识不了解人数在这个阶段里是有所减少的,但是可以看到在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学习后,任然有占总数一半的学生对太极拳还是感觉不了解的。

2.3 实验总体结果与分析

2.3.1 两小组整个实验过程数据的线性函数图所反映的学习情况

图1 两组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与理解的线形图

图1 中所表示的就是两组学生在三个阶段的太极拳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发展与知识的了解程度的对比。在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兴趣的引导方面,运用两种不同学习方法的两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变化是有很大发差的。采用缄默知识学习方法的组1同学的兴趣是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的,而在第二阶段里其增长尤为明显。采用常规学习方法的组2同学的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则呈现类似抛物线的趋势,在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兴趣增长与第二阶段的平稳过后第三阶段又下降到了学习之前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学习之前有4名同学对太极拳感兴趣,而在学习过后任然只有4名同学对太极拳感兴趣。如果抛开学习过程来看的话,那么可以认为这些同学本市对太极拳就有兴趣,与学习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2.3.2 实验调查与测试的数据列表

表6 第三阶段结束后两组学生动作技能的优秀情况与参加学习意愿的对比

在经过了太极拳的学习后,分别对两组同学的太极拳动作技能进行了简单的测试,通过动作的连贯性、熟练性、是否到位,运动轨迹的合理性以及神态等方面作为动作技能优秀的判定标准。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同学中有7名优秀,优秀率为70%。对照组的同学中有4名优秀,优秀率为40%。相比之下实验组的优秀率更多,学习效果更好。在测试之后,还对同学们进行了询问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采用了缄默知识学习方法的小组中有8名同学表示愿意继续参与这样的学习。而在常规上课的小组中只有四名较为喜欢太极拳的同学愿意继续参加学习。从比例方面来看实验组的80%已经达到了对照组40%的一倍,也就是说缄默知识的学习效果也会同样高出很多。

3 结论与建议

3.1 运用缄默知识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太极拳的知识

经过实验对比已经很清楚的看到,缄默知识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是因为缄默知识学习方法的过程灵活多变,基本靠学生自主自学,教师只做引导,真正做到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再学生信息的吸收与知识的形成这个过程链中不是像以往那样,不具有选择性。往往负面与不感兴趣的信息会阻碍到学生知识的形成,阻碍缄默知识主导的认知实践过程。采用学生自主后,只需要做信息提供与引导工作的教师也不必像往常一样为了考虑如何教学生而犯难。在过程中完全自主自愿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渐提高的。而缄默知识学习方法过程中所利用的情景学习也能够很好的促成学生的兴趣发展。

另一方面学生们在太极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理性的实质化的信息还是感性的情感化的信息都会被学生大量的吸收,并在脑中通过直接或内隐两种方式转化为自身的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并且在学生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和运用自己的理解来引导实践,并吸纳别人的显性化缄默知识来促进自身知识的一个循环转化过程。就像学生们通过收集太极拳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已经意会且难以言传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给他人,并且运用对这些知识来引导自己太极拳动作的形成,并理解其中的涵义。

3.2 运用缄默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动作的效果

常规教学学习中只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并且单调乏味千篇一律,学生们也很不容易接受,对于太极拳的学习来说,其中的显性知识就是太极拳的动作套路。往往教师们只是一味的教,而学生们也只是刻板的学,效果常常是不竟如人意,在对比实验中也体现出了这点。但是缄默知识的学习方法就不同了,在实验中可以看到,缄默知识的学习方法很注重信息的摄取与吸收,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知识,而其中多数知识都是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对显性知识的形成与运用起着导向作用,并且缄默知识也能与显性知识互相转化。缄默知识又能引导人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对于太极拳动作这样的显性知识来说,能够学好太极拳的缄默知识并通过教师的指点将其显性化运用,在缄默知识的引导下进行实践练习,对于动作又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太极拳动作的学习得到质的飞跃,学习效果也从中升华。从实验的结果来看也能够完全对比出太极拳动作的学习效果。

3.3 缄默知识的运用前景

总之,在高校太极拳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缄默知识学习方法,效果远胜于采用常规学习方法的效果。因此,建议在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中普及并推广使用像这样好的方法,这不仅对提高高校太极拳的学习与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学习太极拳同样起着指导作用。另外,缄默知识的运用已经在教学其他领域中广泛研究与采用了,而似乎体育教育教学相对来说就起步晚很多,既然缄默知识这么有用,何不将其早日广泛运用于体育教育教学事业中去呢,希望缄默知识在这一领域的运用能够早日被开发。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2-223.

[2]余利斌,张建军,夏 玲,李世生.运用整体分解法教授太极拳的实验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11):41-43.

[3]谭小露,钱娅艳. 体育训练领域中的新发现——缄默知识[J].教育时空,2009.

[4]任效峰.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探微[J].教育理论研究,2006(3):4-6.

[5]何云霞,谢 彬,黄冬琴.对体育教师缄默知识的价值及其形成思考[J].教育论坛:14-15.

[6]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9):16-20.

[7]路宁宁,陈燕雷,葛庆平.关于缄默知识建构及显性化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101-102.

[8]王 萍.缄默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5):46-47.

猜你喜欢

太极拳实验组同学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2式太极拳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