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演艺艺术与产业现状分析

2014-03-30张君贤

武术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技击中国武术演艺

张君贤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1 前言

演艺,是一门表演艺术。在过去,戏剧、歌舞、杂技等均属于演艺的范畴。而现如今,演艺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演艺产业,活跃在大众文化的舞台之上,丰富人们群众的生活,成为了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中的主角。演艺产业是最早、最传统并且最具专业性和市场化特点的艺术行业,也是最具有再开发和产品衍生潜力的原创型文化产业。无论中外各国、各民族都是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异彩纷呈的舞台表演形式,最终成为面向演出市场、从多层次的观众群体中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艺术产品。

中国武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最大的文化遗产,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武术,其发展也需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性。透过当前学界的研究理论与实践,中国武术的当代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竞技武术、大众武术、学校武术以及文化形态的武术。其中文化形态的武术更是包罗万象、种类诸多。这当中,演艺的武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中国武术自古以来就拥有着与生俱来的艺术性,其表现形式完全是最具传统艺术精神的手段,它所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更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表现手段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因而具有了成为演艺行业的先天条件,因此,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中国武术理应可以成为演艺产业的一个分支得以发展。

在当今社会,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已经延伸到了文化争夺的局面,各国文化之间话语权的争夺已成为国际上国家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演艺产业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成为文化传播领域中一个非常重大和关键的问题。因此,中国武术的发展也需要开始关注这一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新兴领域。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中国武术与演艺产业的结合点——中国武术演艺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确立文化产业和演艺产业作为研究的视角。

2 演艺之艺:中国武术所具有的丰盈艺术元素

2.1 中国武术由“技击”向“技击艺术”的转变

在中国的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与独特,体现出具有东方神韵的艺术文化属性,其中包括有书画艺术、舞蹈艺术、建筑艺术、剪纸艺术等,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却忽视了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武术。

“一直以来,人们都很钟情于武术的技击性,把武术的发展放在一个狭小的视野中,从而限制了武术的发展。几乎没有人否认,武术本身还含有艺术、健身、娱乐的功能……”,我们不可否认,在远古时期“人民少而禽兽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中,中国武术搏杀功能最为凸显,表现为中国武术技击性的一面,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为学界和世界各族人们皆认同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中国武技向中国武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退却了原始武技的‘搏斗’本元之后,在回避了‘决斗’功能之后,在淡化了‘技击’色调之后,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国武术”;从“作为一种生死搏杀手段的传统武术技击”逐渐淡化技击性而追求其健身功能、艺术功能的中国武术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中国武术所带来的艺术享受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感性需求,它还帮助人们找到了一种审视艺术的心态”,一种对生活积极追求的心态。

中国武术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从以追求中国武术“技击”属性转向以追求中国武术的“艺术”属性转变过程逐渐形成,直至当今的中国武术更加偏重于其艺术功能的发展,如中国武术舞台艺术和武术的影视艺术,从而造就了中国武术与艺术的不解之缘,使得中国武术具有了丰富的艺术因子。

2.2 主体与客体:中国武术的艺术审美体验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肢体艺术形式,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融摄历代武术家的精神思想,他们创造出众多拳种或套路,如太极拳、二郎拳、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在这些拳种套路当中,含有武术家的知识与智慧及其个人情感,可以说,每一个拳种套路的创造过程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他们长时间去体悟武术动作科学性与合理性,融入了个体对武术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体会武术家的精神情感。

中国武术是一种追求精神性的艺术形态,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演练的创造者是由技到艺、由艺及道,以物态的人体形象诉诸人的感知,传递艺术的审美信息,并获得永恒的存在。一种艺术“如果不显出精神,或者说没有精神,艺术作品也就不复存在”,而中国武术能够呈现给世人一种精神,审美主体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渗入了个人的情感,通过武术的一招一式把武术中所蕴含的气势、韵味、节奏等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观察武术外在的形式来体味中国武术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中所孕育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3 技击语言的表达:中国武术的艺术表现性

中国武术在演练的过程中,要时刻体现出中国武术技击特性,体现出演练者的精、气、神,要突出表现出动势美,通过长期武术训练,首先可以解放身体的各个环节,大大增强力度、速度、柔韧等身体素质,达到四肢灵活、姿态稳健、造型挺拔,进而使习武者在演练过程中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具有壮健匀称、自然和谐的塑形美,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深刻表现人物内涵。在太极拳演练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演练者一种活力的充盈美,而且在演练过程中用的全是人的肢体动作,踢、打、摔、拿等运动形式使武术动作具有表现力,观赏者都从这些动作中,直接感受的是或优美柔或粗犷有力的形态,再由此感受到的是人的生命力(活力)的体现,人的情感、情绪的表达,还可由此领悟与思考到人的生存环境、社会与政治、道德伦理、法律等的内在意蕴。

2.4 中国武术技击艺术的审美内涵

中国武术的艺术美最为世人瞩目的应该是在套路中表现出来的美,套路作为中国武术独特的表现形式,一种承载着中国艺术审美的内涵和民族情节肢体表现形式,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形式,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缺失了中国武术的套路也就失去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核心。

中国武术套路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或整套练习,在其运行中时刻体现出一种艺术美,从其性质上来看,武术的技击美是“对技击素材的艺术化处理,而表达对武术技击的一种理想”,这种以原点的“技击性”去追求“技击的艺术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以艺术性高低为标杆,形成了以“打”去追求“不打”中国武术行为目标,导致了“武术将‘术’与‘艺’的结合,通过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的感悟。通过由武悟道,超越武术技击的外在,实现高层次的自我生命的实现和体悟,使武术成为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3 武术演艺产业现状归类与分析

3.1 武术演艺产业现状归类

目前众多从事武术演艺产业的团队,大多集中在繁华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等地,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以武术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中国北方省份,如山东、河南、安徽等。这些武术大省群众基础好,大都有习武风气很浓的武术之乡,武术在当地的社会影响面比较大,表演机会多,代表政府或在政府举办的庆典活动中经常参与演出,继而走出去到海内外公演或商业巡演。

尤其是以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为龙头的演艺产业现已进行得如火如荼,其表演队伍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超,其知名度和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外加各级政府支持力度都相对较大。还有少数是由企业投资在大都市成立的武术演艺团体,借助文化交流广泛、商业演出渠道广的优势,在节目制作方面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剧本创作、策划、编排,根据剧情进行服装设计、音乐编写,另外舞台场景效果、灯光音响都量身打造,演员选拔面广,可以挑选出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优秀演员,节目整体水平比较高。武术演艺节目类型以整场节目为主,以演出时间为依据剧本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定。演出节目的风格、内容、形式多样,有以武术为表演形式、以戏剧故事贯穿全剧的舞台节目;有将武术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队组合而成的全明星豪华阵容;有“拳”新定义中国武术美学和解读中国武术内涵;有展示中国武术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技术;也有竞技武术与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本研究通过对全国大范围武术演艺产业的细致查阅,获取了大量的武术演艺产业现状,归类如下:(见表1)

表1 中国武术演艺产业现状归类表

3.2 武术演艺产业现状分析

3.2.1 武术演艺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

纵观整个武术演艺产业,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武术演艺产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不仅在国内市场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如舞台剧《功夫传奇》,创造性地将武术同芭蕾、现代舞、杂技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加上别具匠心的舞美、灯光设计以及原创音乐,创造出了瑰丽的舞台奇观,该剧上演后被北京的英文媒体赞誉为“一台将北京剧场艺术带入一个新时代的演出。”《功夫传奇》在北京取得了极佳的票房成绩,应加拿大及美国演出商之约,《功夫传奇》一团于2005年赴北美巡演150场,票房收入高达300万美金,广受海外观众好评。再如《少林雄风》,于2000年2001年两度在北京参加文化部“相约北京”艺术节演出,并连续三年赴北美、两度赴澳洲巡回演出,足迹遍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七十余城市,中外观众40万人,获得了巨大成功。

这些武术演艺艺术的蓬勃发展,充分显示了武术演艺产业的潜力,也充分论证了中国武术由“技击”的具体本质向“技击艺术化”发展的可行性。以武术艺术性特征为切入点来开展武术演艺,不仅弘扬了中国武术,同时也将中国武术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3.2.2 武术演艺产业发展的特点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文化特点造就了不同的武术文化。而武术演艺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和中国地域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具体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从南北地域文化角度来看,武术演艺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北派(北方)武术文化为主,以北京、山东、河南和四川等地为代表的武术演艺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演艺产业目标清晰,产业链完善,格局较大。而南派(南方)武术(如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演艺则相对较为稀少。

(2)武术演艺产业多数形成和发展于北方地域文化底蕴浓厚的传统武术寺庙。在北派(北方)武术演艺文化产业中,以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和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等演艺单位为龙头演艺产业,武当派武术演艺也逐渐崭露头角。

(3)从城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文化氛围来看,以北京、上海等为首的经济发达的大都市的武术演艺产业发展较为兴盛。而传统武术文化氛围浓厚的著名的旅游景点,其武术演艺产业发展相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 结论

中国武术在当代社会表现出的已经不仅仅是它格杀的功用性,而更为凸显的是其艺术性。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人体的艺术,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枝繁叶茂的拳种流派,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武术家的精神风貌、思想和情感,我们可以欣赏中国武术演练的肢体艺术形象,及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们摈弃中国武术原始野蛮的血腥而去追求其技击的艺术,从而造就了具有丰盈艺术内涵的中国武术。

因此,武术演艺产业的发展从创作开始就要注意突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把武术所包含的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等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以及象征人们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作品中去,使演出作品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载体,以此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价值认同与社会识别等人文需要,从而从情感上触动消费者,促使观众消费行为的系列活动,而且还要拓展其文化的延伸产品。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曹春宇.风中少林:中华武术振兴与繁荣的典范[J].搏击·武术科学,2008(1).

[4]程大力.完美:再论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6(8).

[5]乔凤杰.本然与超然——论传统武术技击的诡道与圣道[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4).

[6]戴国斌.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J].体育与科学,2005(5):26.

[7]马志明.谈技击性武术向礼仪武术的渐进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9).

[8]徐美玲.论武术的攻防积极性[J].浙江体育科学,2003(25).

猜你喜欢

技击中国武术演艺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