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剧烈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

2014-02-27刘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夹脊神经痛带状疱疹

刘琨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临床表现为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簇集性小水疱, 同时伴随明显神经痛, 病症绵延不愈[1], 治疗难度较大,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对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剧烈神经痛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剧烈神经痛患者, 男30~72岁, 平均年龄(41.32±3.29)岁, 病程2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0.95±0.37)个月, 患病部位:腰腹部15例, 胸肋部33例, 颈部10例, 头面部12例, 上肢6例, 下肢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经体征、临床症状等综合观察, 符合带状疱疹神经痛诊断标准, 排除以下情况患者:①严重肝肾、心脑血管、全身衰竭及造血系统等疾病患者;②血友病、糖尿病及出血倾向;③治疗前7 d采用PHN针对性治疗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0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确定病变部位后, 取其神经节段上下各一节段取3~5个。疱疹皮损部位取阿是穴围刺, 腰腹背部患者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胸胁背部患者加阳陵泉、支沟、太冲。针刺穴位注射药物治疗具体方案如下:注射药物为2%利多卡因注射液5~10 ml, VitB12注射液0.5 mg, 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 ml。穴位注射方法用一次性2.5 ml注射器、5号针头抽取配伍药液混合均匀, 每次根据皮损部位选取患侧夹脊穴及阿是穴3~6个穴位, 常规消毒皮肤后进针(夹脊穴与皮肤成90°角进针, 进针深度:0.5~1寸;阿是穴沿皮损走向, 于丘疱疹或红斑群间的正常皮肤成15°角进针, 直到丘疱疹群、或疼痛最甚处皮损的基底部), 待得气后回抽无血再注入混合药液, 夹脊穴注射2.0 ml, 其余药液平均分注各个阿是穴, 1次/d, 直到神经痛完全消失, 7 d为一疗程。同时根据疼痛缓解的时间调整具体的治疗周期。治疗期间不用其他止痛药物。治疗期间嘱患者忌吃辛辣食物,禁饮酒,保持局部的卫生和心情舒畅。参考组口服布洛芬(生产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80017)15~20 ml, 3~4次/d,儿童酌情减量, 同时内服维生素B12, 连续治疗20 d为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效果判定。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 VAS 卡对患者疼痛评定方法进行观察, 分别在首次治疗及最后一次治疗时, 采用10 cm长的VAS标尺进行测量, 0~10表现无痛至剧痛;对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进行观察记录[2]。疗效判定:参考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所认定的疗效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划分:痊愈:患处无疼痛, 疱疹等症状消失, 皮肤恢复正常;显效:疼痛明显缓解, 减少2个等级;有效:疼痛有所缓解但不明显, 减少1个等级;无效:疼痛无缓解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评定方法(VAS评定) 观察组治疗后 VAS评分为(0.65±0.23)分, 相较治疗前(7.62±1.71)分有明显下降(P<0.05);参考组治疗后 VAS评分为(1.78±0.44)分, 相较治疗前(7.53±1.92)分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3 疼痛缓解时间 观察组疼痛缓解平均时间为(1.32±0.88)d, 参考组疼痛缓解平均时间为(1.79±1.02)d,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本病带状疱疹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 细胞免疫力下降时, 出现带状疱疹。中医学将带状疱疹归属于“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等范畴, 现代中医认为湿热余邪蕴滞肌肤, 气血运行不畅, 脉络阻塞, 不通则痛[3]。针刺时取夹脊穴调节全身阳气, 通调脏腑经络, 瘀阻得通, 现代神经解剖显示, 夹脊穴深层有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椎旁节及其与脊神经相联系的灰、白交通支分布, 因此在治疗时能够对相应部位疾病进行治疗。针刺联合注射治疗能够使得药物直接进入受损神经并发挥作用, 而穴位产生的作用随着药物吸收而增长, 效果显著。本次注射治疗中采用卡介多糖核酸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 作为营养药物, 在蛋白质、核酸及甲基转换、脂肪代谢等过程中均有参与, 因此能够迅速镇痛, 同时有效促进受损神经恢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 患者疼痛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参考组, 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 由此可知, 针刺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剧烈神经痛效果显著, 可有效缓解疼痛, 促进患者康复, 可推广使用。

[1] 于金栋.穴位注射和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近况.河北中医, 2009,31(9):1408-1412

[2] 时飞, 胡丹, 陈付强, 等.神经阻滞与皮内注射治疗老年亚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 16(1):61.

[3] 李林,詹红生,陈博,等.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30(6):1208-1212.

猜你喜欢

夹脊神经痛带状疱疹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